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媛 《中国癌症杂志》2020,30(10):770-776
在肺癌个体化免疫治疗时代,如何有效地筛选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潜在获益人群成为免疫治疗时代面临的新挑战。病理科医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可为预测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和预后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此外,病理科医师可通过传统病理学方法观察主要病理学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MPR)程度,进一步评价早中期肺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对目前病理学诊断指导下的NSCLC个体化免疫治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 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 61 例 TNBC 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 PD-L1表达和CD8+ TIL的水平,用卡方检测方法分析TNBC 组织中PD-L1 和 CD8+ TIL 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 系。结果:PD-L1和CD8+TIL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9%(39/61)和32.8%(20/61)。PD-L1表达与TNBC患者的肿瘤 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 显关联(均P>0.05);CD8+ TIL水平与TNBC 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复发与否有明显关联 (均P<0.05),与患者的年龄、脉管侵犯以及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关联(均P>0.05)。PD-L1和CD8+TIL水平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 期(PFS)及总生存期(OS)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PD-L1+ 或者缺乏CD8+ TIL与患者更差的PFS及OS相关(均P<0.05)。结 论:TNBC组织中存在较高水平的PD-L1和CD8+TIL,PD-L1阳性表达或缺乏CD8+TIL与肿瘤侵袭性增加相关,也与患者更差的 PFS及OS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在调节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PD-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状态与效应细胞CD8 + T淋巴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探讨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1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344例HCC患者的病理样本,制备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组织中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分析PD-1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学参数、PD-L1的表达、CD8 + T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检测CD8 + PD-1 + 双阳性T淋巴细胞密度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PD-1阳性信号定位于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中。PD-1的高表达率为43.9%,其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P<0.00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PD-L1的表达(P<0.001)及肿瘤浸润CD8 + T淋巴细胞密度(P=0.003)有关,并且PD-1高表达是评估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的独立危险因子(OS:HR=1.654,P=0.010;DFS:HR=2.518,P<0.001)。另外,高密度肿瘤浸润CD8 + PD-1 + 双阳性T淋巴细胞组较低密度组OS和DFS更差(P均<0.001)。结论:PD-1在HC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4.
骆倩  邹立群 《中国癌症杂志》2020,30(12):1035-1040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在目前化疗为主的治疗下,PTCL患者通常预后差,复发率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药来改善预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多种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信号通路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PD-1/PD-L1通路的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疗效显著,在PTCL的治疗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在PTCL多种亚型中均有不同程度PD-1/PD-L1的表达,且PD-1单抗在部分亚型中疗效显著。现就PD-1/PD-L1在PTCL中的表达情况和其抑制剂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LAG-3)、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原发性TNBC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LAG-3、PD-1、PD-L1的表达,苏木素-伊红法染色并计数TIL,分析四者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NBC组织中LAG-3、PD-1和PD-L1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LAG-3表达与TNB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Ki-67、PD-1、PD-L1表达和TIL计数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NBC患者DFS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TIL、LAG-3+PD-1+、LAG-3+PD-L1+、LAG-3+TILlow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LAG-3+PD-L1+和TIL是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NM分期、LAG-3+PD-L1+和TIL与TNBC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特别是LAG-3和PD-L1结合共表达,可为免疫检查点双重阻滞在TNBC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侵袭性乳腺癌亚型,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富集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的特点,其比多数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亚型患者可能更早开始受益于免疫检查点的封锁和治疗。目前,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已被批准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指标。但PD-1/PD-L1抑制剂在TNBC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尚不明确。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单药及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在TNB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ER、PR、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一类乳腺癌,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及化疗。肿瘤的免疫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在基础研究方面,CD8~+T细胞在TNBC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和肿瘤疫苗领域均有所应用。在临床研究方面,肿瘤浸润CD8~+T细胞与TNBC患者的预后相关,并且,目前已开展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L1)抑制剂亦与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活化调控机制有关。因此,笔者就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TKI耐药后晚期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真实世界中化疗、化疗联合抗血管和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最佳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和探讨优势人群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收治229例TKI耐药后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本研究将纳入的患者分为非ICI治疗组(化疗和化疗联合抗血管)122例,ICI治疗组(含免疫治疗)107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  纳入患者非ICI治疗组和ICI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5.2个月和5.2个月(P=0.129),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8.2个月和14.1个月(P=0.026)。进一步分析107例ICI治疗组,使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化疗联合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和免疫单药或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PFS分别为5.6、6.7和2.3个月(P=0.074),中位OS分别为15.5、18.6和8个月(P=0.165)。PD-L1表达≥50%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较PD-L1表达<50%患者明显延长(中位PFS:5.6个月vs. 5.0个月,P=0.040;中位OS:19.2个月vs. 12.6个月,P=0.046)。  结论  晚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TKI耐药后四药联合免疫治疗似乎呈现出更好的生存获益趋势,PD-L1表达是预测该人群免疫治疗获益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因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是较难治疗以及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TNBC中表达明显增加,其免疫逃逸机制使其更适用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然而,临床试验中TNBC对抗PD-L1或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的反应率并不令人满意,客观反应率只有10%~20%,可能与TNBC具有免疫沉默效应有关,因此免疫检查点阻断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策略可能会增加TNBC的临床获益率。本文综述TNBC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设计多药联合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之一。化疗是目前转移性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疗效往往有限。免疫治疗能够避免由于肿瘤克隆进化带来的治疗抵抗,因而近年来成为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突破。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被批准用于治疗PD-L1阳性TNBC,但是二线及以后疗效并不确切。本文报道了1例巨大髋骨转移接受紫杉醇联合铂类化疗耐药的TNBC病例,在使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的免疫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有望成为晚期TNBC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磊  张清媛 《现代肿瘤医学》2019,(23):4312-4314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差,治疗方法选择有限。然而,已知TNBC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起着重要的预后和预测作用。此外,TNBC具有较高水平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因此,使用阿特珠单抗阻断PD-L1治疗有望激活并增强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应答,从而改善抗肿瘤活性。阿特珠单抗是一种靶向PD-L1的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更是转移性TNBC的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还有可能大幅增加TNBC的治疗效果。这将改善免疫治疗策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许婷婷  邢星  管西寅 《肿瘤学杂志》2020,26(10):849-855
摘 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中EB病毒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87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初治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ncoded RNAs,EBER)和PD-L1表达的检测,并将EB病毒状态和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近期疗效及长期预后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缓解率(response rates,RR)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87例鼻咽癌原发病灶病理组织切片中,8例(9.2%)EBER表达阴性,79例(90.8%)阳性;1例(1.1%)PD-L1表达阴性,50例(57.5%)低表达,36例(41.4%)高表达。EBER阳性患者中,PD-L1高表达者较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PD-L1高表达与患者较好的预后呈正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在EBER阳性组中,PD-L1高表达与阴性/低表达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91.8% vs 78.5%,P=0.039,HR=0.382,95%CI:0.142~1.027) 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82.5% vs 68.0%,P=0.036,HR=0.363,95%CI:0.135~0.974)差异显著,而在EBER阴性组中,PD-L1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L1高表达与EBV相关鼻咽癌的局部复发和疾病进展相关,深入探讨鼻咽癌的免疫微环境将有助于筛选出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  相似文献   

13.
以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使多种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直肠癌、肝癌等能够获得持续缓解和生存获益,尤其是对有转移或者复发的患者获益更多。但并非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对抗PD-1和抗PD-L1的治疗均有较好的反应。因此亟需其他生物标志物来识别对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以更好地预测其临床疗效。PD-L1的表达已逐渐成为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仅依靠PD-L1不足以对患者可能的临床结果进行分类。其他生物分子,如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等也在进一步探索中。但由于这些分子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尚缺乏较好的生物标志物来实现患者识别和筛选,尤其是肝癌。本文将对已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探索其他新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原发灶肿瘤细胞(tumor cells,TC)、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TIIC)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2018-2021年我院72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且病理证实的癌组织TC、TIIC中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72例结直肠癌TC PD-L1阳性率为6.9%,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TIIC PD-L1阳性率为48.6%,与术前血CEA、CA199水平有关。Kaplan-Meier 及 Log-rank 结果显示,患者OS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IIC PD-L1表达有关(P<0.05),TIIC PD-L1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OS长。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TIIC PD-L1 表达是影响CRC患者 OS 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D-L1 在CRC TC及TIIC中均表达,TIIC PD-L1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OS长。TIIC PD-L1的表达更能反应肿瘤免疫微环境,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CRC预后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晚期胃癌预后较差,传统化疗疗效有限,未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改变晚期胃癌治疗格局,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PD-1抑制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及化疗已分别成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或阳性晚期胃癌一线治疗选择,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剂和癌症疫苗、过继性细胞输注等疗法的研究均在进行中。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最佳获益人群,是近期研究热点。除肿瘤突变负荷、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等,新兴标志物如循环肿瘤DNA、肠道微生物组学和细胞因子等均值得关注。本文就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作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小囊泡,是近年肿瘤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可在肿瘤患者外周血液中检测到,可能参与并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外泌体PD-L1可能影响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PD-L1抑制剂的抑制效应。反之,亦然。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可影响外泌体PD-L1的表达水平。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和相关性?本文就循环外泌体PD-L1在不同肿瘤免疫反应及抗PD-1/PD-L1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 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领域研究进展迅速,众多新药相继出现,其中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单抗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单抗Atezolizumab。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给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正逐渐改变国内外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全文对PD-1/PD-L1为靶向的肿瘤免疫治疗在晚期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肿瘤免疫理论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正逐渐走向成熟,并彰显出显著的临床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尤其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已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免疫检查点也开始获得关注。免疫联合治疗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免疫治疗尚未实现广泛人群获益,对免疫耐药机制的理解将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CD279)为共刺激受体CD28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在活化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CD274)为PD-1的一个重要配体,广泛表达于肿瘤细胞以及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以PD-1/PD-L1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PD-1通过与PD-L1和(或)PD-L2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T细胞凋亡,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PD-1/PD-L1信号通路成为免疫靶向治疗的新靶点,相关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领域有重大进展,研究发现PD-L1 在多种肿瘤细胞包括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 PD-1/PD-L1通路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将针对PD-1/PD-L1通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洁 《中国癌症杂志》2020,30(10):744-749
近年来,随着对免疫检查点研究的逐渐深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使得肺癌的诊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ICI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获益人群有限、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治疗耐药及缺乏精准联合治疗方案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就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作为常用ICI标志物的价值、局限性、其他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免疫耐药的监测及应对、如何实现精准化免疫治疗以及新近取得的新药研发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