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部逆行复合组织瓣修复拇趾骨外露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足背逆行复合组织瓣修复拇趾端缺损23例,皮瓣面积4.0cm×3.5cm~5.5cm×5.0cm。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质地、色泽、感觉。结果术后2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恢复部分感觉,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结论逆行足背复合组织瓣修复拇趾创面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皮瓣厚薄适中,弹性好,色泽与受区一致,利于抗磨、耐压,防止溃疡和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缺损游离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于2002年10月-2004年7月对4例因摩托车后轮绞伤至足跟腱伴跟骨止点及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吻合血管大收肌.骨皮瓣,修复跟腱重建止点并修复跟区皮肤缺损。足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6.5cm×10cm-7cm×11cm,跟腱缺损长度为5-7cm。切取隐动脉皮瓣面积为8cm×11cm-8cm×12cm,切取大收肌腱长度为6-8cm。结果:4例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421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S4,双足提踵试验均阴性,单足提踵试验阴性3例,4例病例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吻合膝降血管大收肌.骨皮瓣修复跟腱跟骨复合组织缺损,疗效满意,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感染、骨外露病人的治疗提供带有腓动脉的逆行比目鱼肌皮瓣转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设计了以腓血管为供养支的比目鱼肌外侧部及小腿外侧皮肤的逆行岛状肌皮瓣,填充覆盖骨端及闭合缺损创面。结果:治疗13例小腿中下段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局限性骨髓炎,骨外露全获成功。结论:逆行腓动脉蒂比目鱼肌皮瓣转位是治疗小腿中下段创伤后复杂性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一种合理,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腕部皮肤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及腕部深度烧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为3cm×5cm-5cm×10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该术式手术简便,不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受区血管的临床可行性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于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38 cm×8 cm~18 cm×8 cm。 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约6 cm、4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受区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 结论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并测量膝降动脉口径、血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扩大膝降动脉口径,可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血管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逆行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8例,其中保留腓肠神经主干3例,腓肠外侧皮神经l例.结果:18例皮瓣面积9 cm×6cm~18 cm×10 cm.最远修复达足中部皮肤缺损创面.17例随访8个月~27个月.有3例皮瓣远端坏死2.5 cm×2.5 cm~1.7 cm×3 cm游离植皮修复.6例水疱经换药后其余完全成活.足底承重受压后未见异常.10例患者诉外踝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不同程度缺失.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血供可靠,转位更灵活方便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刨面的较好方法.如能实现保留腓肠神经对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采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24例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38.4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交通伤15例,矿石砸 伤8例,高处坠落伤1例。急诊手术行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肢体血运重建,负压封闭式吸引术;二期行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以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供血;三期行植骨内固定或骨延长术。软组织缺损8 cm×12 cm~22 cm×36 cm;切取皮瓣12 cm×15 cm~25 cm×40 cm,其中对侧股前外侧皮瓣12例,背阔肌皮瓣9例,胸脐皮瓣3例。通过对皮瓣愈合、皮瓣外形、皮瓣温度、皮瓣感觉、供区瘢痕等5个方面的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皮瓣成活并保肢成功23例,伤口一期愈合;另1例因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行截肢。20例获得12~66个月随访(平均31个月),肢体可负重行走,足底有保护性感觉,皮瓣颜色好,外观无臃肿,未出现肢体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及难治性感染等并发症,疗效评分7~10分,疗效满意。结论 利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 ~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8例获保护性感觉.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高能量损伤所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此类缺损不但能覆盖创面而且对供区影响小。目的:总结分析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41例四肢及口腔颌面创伤或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临床资料,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2~25)cm×(5~11)cm,根据受区软组织缺损大小、形态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将皮瓣动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覆盖创面。观察移植后股前外侧皮瓣成活、供区愈合情况,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受区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均为移植后24~36h出现皮瓣淤黑,予及时血管探查发现均为静脉栓塞,经手术取栓后皮瓣成活。病例随访4个月~3年,均得到覆盖创面的目的,2例患者移植后因皮瓣臃肿再次入院行削薄手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恒定,血管口径大,可切取面积大,修复四肢及口腔颌面皮肤黏膜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穿支皮瓣   总被引:52,自引:11,他引:52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或称皮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但对显微外科技术要求更高。由此也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supramicrosurgery)的新概念,即使用更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发挥更高超的显微操作技能,完成更细小的显微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手部复杂外伤并两处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外露的修复提供理想的皮瓣供区.方法: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血管、腓血管穿支降支在踝前的分支、分布、外径及其远端吻合情况.结果:胫前动脉在踝间或踝上向外侧恒定地发出外踝前动脉.根据胫前动脉外踝前支的分出位置、粗细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情况,可将其分成以下四型.两主干血管吻合后下行经外踝前至足背外侧与跗外侧动脉吻合,沿途发出皮支营养胫前踝上和足背外侧.结论:可以在形成以胫前血管为蒂的足背皮瓣同时,以胫前血管的外踝前动脉为血供设计足外侧或外踝上联合皮瓣应用.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the great number of pedicled and free flap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defect and contour repair, the number of fascia flaps with an axial blood supply are sparse. Such flaps with their gliding function are mandatory, whenever coverage with very thin, well-vascularized tissue is necessary. To the currently established fascia flaps, (the temporoparietal fascia flap, the radial forearm fascia flap, the lateral arm fascia flap, and the serratus anterior fascia flap), we want to add a new fascia flap, the interpectoral fascia flap. We dissected the interpectoral fascia flap from 20 cadavers. In each of the 40 hemichests, the trunk of the thoracoacromial vessels was selectively injected with red polyurethane and the tissue containing the pectoral branches was separated from the overlying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and converted into an independent fascia flap. The maximum flap length was 13.5 cm and the maximum breadth was 10.3 cm. The length of the vascular pedicle before entering the flap was 3.9 cm +/- 1.4 cm with a range of 1.5-6.8 cm. Concerning the arc of rotation, all 40 flaps reached the posterior axillary fold, and 29 flaps (73%) reached the mandibular border. This new fascia flap has applications as pedicled and as free flap. The pedicled flap is used in the neck region, in the axillary region and as gliding tissue between the nipple-areola complex and the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The usage of the fascia flap as a free flap ha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other fascia flaps.  相似文献   

14.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穿过深筋膜后口径≥0.5 mm为标准,Taylor等[1]解剖发现,每个人体平均有374个皮肤穿支血管.杨大平、唐茂林等[2]报道的数据为442个.任何存在穿支血管的部位均有可能形成穿支皮瓣,几乎人体任何部位的创面均可能采用邻近的穿支皮瓣带蒂修复.再者,如果所需的穿支皮瓣面积不大,穿支血管蒂的口径再细些也无妨碍,因此在人体可切取的穿支蒂皮瓣数量众多.将穿支皮瓣的理念与带蒂皮瓣的转移技术相结合,临床开发出了穿支血管蒂V-Y推进皮瓣、穿支血管蒂岛状旋转皮瓣等新技术.尤其可旋转180°的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覆盖范围广,临床使用灵活,国外称其为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perforator pedicled propeller flap,PPPF),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有3个特点(图1):(1)仅以穿支血管为蒂,穿支血管为螺旋桨的旋转轴杆,(2)皮瓣为岛状,以穿支血管为界分为较大的皮瓣头部(大桨,用于覆盖受区创面),和较小的皮瓣尾部(小桨,用于闭合供区),(3)皮瓣旋转可达180°,在肢端创面的修复重建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外踝后穿支皮瓣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骶部巨大褥疮的修复方法。方法对10例骶部巨大褥疮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均采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联合腰骶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并应用超常时间的持续负压引流技术预防死腔感染。结果10例(共20个)皮瓣全部存活,除1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切口裂开外,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采用臀大肌上部肌皮瓣联合腰骶筋膜皮瓣能修复较大面积的骶部褥疮,且不需要过多分离臀大肌及避免皮瓣供区植皮等烦琐操作,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大、中面积Ⅳ度骶部褥疮的非瘫痪患者,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5年12月.巾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岛状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25例,其中背阔肌皮瓣3例,侧腹壁皮瓣2例,脐旁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6例,胸大肌皮瓣7例,臀大肌皮瓣3例。结果l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闭合创面,余2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其中18例随访1~5年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局部未见溃疡复发。结论采用皮瓣或肌皮瓣可以提供较多的组织量,修复溃疡后外观和功能均得到较大改善,是修复严重放射性溃疡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 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相似文献   

19.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穿支皮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虽然穿支皮瓣概念的提出已呢20余年历史,但前10余年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据PubMed检索,2000年后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尤其在2001年9月在比利时的根特市(Gent)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命名等问题达成专家共识("Gent" consensus)后,学者们才真正地认可与推广穿支皮瓣.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却发展迅速.2005年,在银川召开首届穿支皮瓣专题论坛,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刊出穿支皮瓣研究专辑后,更过一步掀起了穿支皮瓣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