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黔桂消除疟疾联防区相关县(市)2012-2013年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对发热病人及部分健康人群的血检情况,疟疾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3年联防区共血检本地居民、外出返乡的本地居民、外来流动人员分别为253 606、11 212和19 843人次,仅在外出返乡的本地居民中检出疟原虫阳性30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为从非洲回国的送变电工程建设工人,其中广西有28例分布在6个县,贵州有2例分布在2个县(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0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共报告疟疾病例66例,均为输入性病例;血检流动人口58 54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62例,临床诊断4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45 435人,阳性61例,阳性率0.14%;外出返乡人员疟疾病例占总数的80.30%,其中到非洲、东南亚国家感染病例占87.88%。结论外出非洲、东南亚务工返乡的流动人口已成为广西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广西全州县基本消灭疟疾后13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广西全州县1991-2003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1-2003年全州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以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3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128504人次、外出回归3513人,外来流动人群3050人,检出当地感染病例0例,输入病例1330例,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42.76%、7.20%,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8.8%(1314/1330),外来病例占1.2% (16/1.330),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15%。结论全州县基本消灭疟疾13年来无当地感染病例, 所检出病例全部是输入性病例,病人数量多,分布面广,未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大理州疟疾流行程度以及防制效果,分析疟疾疫情变化原因,为大理州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1989年、2010年在大理州采集无外出史的在校小学生疟疾虑纸血膜送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检测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将2次IFAT检测结果与其近3年疟疾疫情作对比分析。结果 1989年疟疾抗体阳性率、总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RT)、阳性GMRT分别为12.35%、10.29、20.47;2010年疟疾抗体阳性率、总GMRT、阳性GMRT分别为0.29%、10.02、20.00;2010年阳性率、总GMRT、阳性GMRT均比1989年低。1989年的近3年报告疟疾570例,其中本地感染疟疾116例;2010年的近3年报告疟疾11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结论大理州2次疟疾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当时报告的疟疾疫情一致,2010年抗体阳性率低和近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表明目前大理州疟疾流行环节基本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云南省的省、县两级实验室疟疾镜检诊断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10月,云南省各疫情报送单位采集镜检确诊为疟疾的患者血样,制作血涂片和滤纸血送至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进行镜检和基因检测,并统计分析省、县两级实验室疟疾诊断的符合性。结果 2012年8月-2014年10月云南省的72个县镜检确诊疟疾病例1 400例,其中恶性疟、间日疟和未分型疟疾分别占18.4%(252/1 400)、79.3%(1 105/1 400)和3.1%(43/1 400),未分型疟疾比例最高为2012年的3.5%(9/257)。2012年云南各县与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疟原虫镜检结果的虫种符合率为70.1%(845/1 216),为2012-2014年期间的最低水平,血片疟原虫阳性符合率为77.6%(943/1 216)。各县的疟原虫镜检结果与省级实验室基因检测的虫种符合率、阳性符合率也是2012年最低,分别为81.3%(150/185)和85.0%(157/185)。省级实验室镜检与基因检测结果的不符合率为8.7%(97/1 120),不符合类型中以镜检阴性而基因检测为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为主,占57.7%(56/97)。各县采集疟疾病例血样的覆盖率最低为2012月11月的46.9%(82/175)。2012-2014年全省血涂片制作质量得分分别为69.8、70.4和78.8(P0.05)。结论 2013年后除个别县外,云南省的县级疟疾实验室诊断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了解广西百色市右江区2003~2014年以来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及态势。 方法  收集2003~2014年百色市右江区当地发热居民、外出务工返回人员和外来人员疟疾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 结果  2003~2014年,右江区共监测本地发热患者119 216人次,外出务工返回人员522人次,外来流动人员22 260人次,三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17%、0.575%和0.119%。共检出本地感染疟疾3例和输入性疟疾27例,其中恶性疟20例,间日疟9例,未分型(临床诊断)1例。 结论  右江区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且半数以上为恶性疟。  相似文献   

9.
1990-2005年松阳县累计血检三热病人9 76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24例,报告疟疾126例,均为本地居民,其中以输入性病例(本地居民外出感染发病)为主,占91.27%(115/126);疟疾年平均发病率3.45/10万,带虫发病率(API)3.39/10万,呈下降趋势且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1990~2005年松阳县累计血检三热病人9 76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24例,报告疟疾126例,均为本地居民,其中以输入性病例(本地居民外出感染发病)为主,占91.27%(115/126);疟疾年平均发病率3.45/10万,带虫发病率(API)3.39/10万,呈下降趋势且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1994-2006年对消除疟疾后的广西陆川县血检发热病人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13年间共血检发热病人25313人次,检出疟疾病例58例,阳性率为0.23%,其中外出回归人员感染病例占96.55%,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占3.45%。检测62928份人群血清,未检出抗体阳性者。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2.
巢式PCR技术在输入性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巢式PCR技术在高疟区回国人员疟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7-2009年自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人员中疟疾现症患者及其他无症状高危人群的滤纸血,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疟原虫ssRNA基因,并与血片镜检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巢式PCR检测53例血检确诊的疟疾现症患者均为阳性,两法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其中PCR检出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感染6例,高于镜检检出的3例。检测疟疾流行区返回的高危人群157人,镜检阳性3例,阳性率1.91%;巢式PCR阳性5例,阳性率为3.18%;其中,镜检阳性、巢式PCR阴性的1例,镜检阴性、巢式PCR阳性的3例,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66.7%,阴性符合率为98.1%,两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检测血样的97.5%。结论巢式PCR技术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南京市近年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疟疾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发热患者血检等方法,对南京市本地居民和外来民工6年来的疟疾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血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06年南京市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225例,均为间日疟,年平均发病率为0.26/10万,其中本地病例89例,占总病例数的39.56%,外来民工病例136例,占总病例数的60.44%。病例主要分布在江宁、六合及浦口等地区。结论 应重点加强对外来民工的疫情监测,做好疟史调查、治疗和对发热患者的血检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当前疟疾流行现况和趋势,探讨广西2018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1-2011年广西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疟疾监测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疟疾发病情况、病例的分布与分类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1年,广西共血检本地发热患者491.63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9.59万人次、外出回归人员28.25万人次、外来人群22.83万人次,共检出疟疾患者1 896例,4类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 8%、0.007 7%、0.480%和0.127%。本地感染病例从2001年的51例下降到2009年的1例,2010-2011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全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疟疾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结论 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的标准,广西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巩固期。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全区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监测和管理,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广西于2018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溧阳市消除疟疾监测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6年溧阳市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等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67例,血检发热病人39 196 人次,镜检检出阳性65例,阳性率为0.17%。另有2例镜检阴性病例为出现发热症状后自行服用抗疟药,镜检未查见疟原虫,但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RDTs)检测显示阳性。67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49例、卵形疟13例、间日疟5例。67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来自非洲的病例占94.03%(63/67)。67例病例中,男性占97.01%(65/67),30 ~ 49岁占73.13%(49/67),农民占病例数的80.60%(54/67)。全市10个镇均有病例分布,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特征。病例报告及时率、血片复核及时率、规范治疗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疫点调查与处置率均达100%。主动病例侦查18 076人,未查见疟原虫阳性携带者。采用诱蚊灯法和人饵半通宵诱捕法进行蚊媒监测,分别捕获按蚊187只和78只,均为中华按蚊。2012-2016年溧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采用镜检与RDTs检测,共检测88人次,镜检查出疟原虫阳性35人次,其中恶性疟28人次、卵形疟7人次,恶性疟和卵形疟镜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 = 0.05,P > 0.05);RDTs检测阳性为34例,其中恶性疟14例,恶性疟或混合感染其他3种疟疾17例,恶性疟以外3种疟疾单一或混合感染3例,RDTs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 = 13.75,P < 0.05)。结论 溧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仍有再传播风险,今后还需加强疟疾监测工作,强化传染源管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2008-2010年发热患者血检疟疾资料,掌握目前迪庆州维西县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适宜的疟疾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迪庆州维西县疟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发热患者共检测血样24 612份,检出疟原虫阳性71份,阳性率为0.288%,均为间日疟。其中2008年检测8 204份,检出疟原虫35份,阳性率0.426 6%;2009年检测8 204份,检出疟原虫23份,阳性率0.280 4%;2010年检测8 204份,检出疟原虫13份,阳性率0.158 5%。结论 2008-2010年发热患者血检监测数据显示维西县疟疾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应进一步加大发热患者血片监测和健康教育力度,促进疟疾消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套式/多重PCR方法应用于疟疾诊断与监测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与镜检法比较评价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UT-PCR)在疟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海南、云南省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区和广西疟疾控制区的疟疾监测中,采集初诊为疟疾或疑似疟疾的发热患者的血片与滤纸血样400份,在双盲条件下比较镜检法与UT-PCR的初检结果,对结果不一致的血片再次镜检复查,同时对其滤纸血样重复PCR 2~3次;评估UT-PCR与镜检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400例发热患者血样中,镜检法初检检出疟原虫阳性234例,其中恶性疟125例,间日疟109例;UT-PCR检出疟原虫阳性235例,其中恶性疟124例,间日疟109例;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2例。两法初检结果一致的血样占92.5%(370/400),其中阴性154例,阳性216例(间日疟117例,恶性疟99例)。复查25份初检结果不一致的血样,包括镜检阴性PCR阳性11例,镜检阳性PCR阴性10例,镜检为恶性疟PCR为间日疟3例,镜检为间日疟而PCR为混合感染1例,其中15份与UT-PCR的初检结果一致,7份“假阳性”原因不明,仅3份为PCR的假阴性。根据复查结果评估PCR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8.8%。 结论 采用更敏感的UT?鄄PCR疟疾诊断方法有助于解决疟疾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疟疾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4年广西区92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0年间全区92个县(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92万人次,病灶点居民42.7万人次,外出回归人群24.6万人次,外来人群25.4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9%、0.079%、1.386%和0.324%,共检出疟疾病例551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3.29%(1285/5517),输入性病例占76.71%(4232/5517)。结论广西区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输入继发病例发生率较低,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能有效监控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云南省盈江县和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疟疾疫情资料,并对双边居民开展带虫率调查。2012-2013年盈江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79例,疟疾年均发病率为2.9/万。其中,输入性病例占77.7%(139/179),本地感染病例占22.3%(40/179);间日疟占79.3%(142/179),恶性疟占20.1%(36/179),未分型病例占0.6%(1/179)。缅甸拉咱市共报告疟疾病例2 069例,年均发病率为322.5/万。其中间日疟占73.4%(1 519/2 069),恶性疟占20.1%(415/2 069),未分型病例占6.5%(135/2 069)。血片镜检结果显示,盈江县居民未发现带虫者,拉咱市居民带虫率为1.5%(9/589)。  相似文献   

20.
德州地区位于鲁北平原中部,北纬36°~38°之间,属非稳定性低疟区。经过大力防治,1987年起消灭了本地区原发病例。1987~1990年对灭疟后期以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进行了疟疾监测。一、方法 (一)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采取被动和主动侦查方法,于疟疾流行季节,以县防疫站中心镜检站为主和有镜检条件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无外出史的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的四热病人(初诊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热),取血涂片镜检疟原虫.确诊病例,给予正规治疗,同时进行疫点处理。 (二)疟疾血清抗体检测于疟疾流行季节,对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