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囊尾蚴又称牛囊虫,寄生于牛的肌肉虫,其成虫称为牛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牛吃人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人吃入含感染性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病,该虫体对人体有机械作用、毒素作用及吸取营养三方面的致病作用,危害极大且寿命较长。笔者在二○○○年十月带学生实习时见此案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牛带绦虫病是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活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广西主要在桂北山区有吃生牛肉习惯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3.
1 病例简介患者 ,女 ,2 8岁 ,福州市人 ,就职于交警部门。常在单位食堂购食肉包。 2 0 0 1年 7月起发现大便中有白色节片 ,会蠕动 ,平时自觉腹部不适 ,体重不断减轻 ,全身无结节出现。粪便检查 :找到 5个成熟节片和大量成熟绦虫卵。节片在生理盐水中能活动 ,经捣碎发现大量成熟虫卵 ,圆形 ,直径平均 35 μm,胚膜厚 ,浅黄色 ,有放射状条纹 ,卵内六钩蚴清晰可见。实验室检查 :血清脑囊虫抗原 EL ISA检查阴性。诊断为 :猪带绦虫成虫感染。给予南瓜子粉 ,2 h服槟榔煎剂 ,0 .5 h后再服藩泻叶浸液 ,1h后第 2次排粪时排出 1条完整的猪带绦虫成虫…  相似文献   

4.
人体感染牛带绦虫二例报告舒衡平,付冉定(湖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410078)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古时称寸白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有生吃牛肉的习惯而有较高的感染率[1...  相似文献   

5.
牛囊尾蚴又称牛囊虫,寄生于牛的肌肉中,其成虫称为牛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牛吃人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人吃人含感染性囊尾拗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病,该虫体对人体有机械作用、毒素作用及吸取营养三方面的致病作用,危害极大且寿命较长。笔者在二○○○年十月带学生实习时见此案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六钩蚴cDNA文库中克隆出亚洲带绦虫六钩蚴Ta 18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中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并结合其他分析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并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结果成功克隆出Ta 18基因,全长396 bp,编码131个氨基酸,其序列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牛带绦虫18 kD蛋白的同源性最高,一致性达99%,与猪带绦虫一致性达97%;Ta 18蛋白质的理论分子量为14 810.4 Da,等电点为10.05,蛋白理化性质稳定,分析显示Ta 18蛋白质含有1个信号肽和1个纤连蛋白FnⅢ型结构域。结论成功从亚洲带绦虫六钩蚴中克隆出Ta 18基因并分析预测到所编码蛋白的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7.
牛囊尾蚴又称牛肉囊虫,是一种人、牛共患的寄生虫病,由于人吃了未经高温处理的患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牛肉绦虫病。梅河口市自从1979年开展驱绦灭囊工作以来,猪肉绦虫病人逐年减少,而牛肉绦虫病人呈增长趋势,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或人的皮下组织、肌肉间结缔组织和脑等部位;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以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钧附着于肠粘膜上。绦虫的妊娠节片或虫卵被猪吞食后,在胃内受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就从卵壳脱出,利用六钩蚴钻入胃壁或肠壁,经血流或淋巴管带至体内各处,大约60—70天便发育为成熟的猪囊尾蚴,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豆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豆猪肉,囊尾蚴在胃中,囊壁被胃液消化,头节就进入小肠并附着在肠壁上,吸取人体的营养,并不断地长出节片,大约:2—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绦虫在人体内最长可存活25年之久,所以才有了长寿“吸血鬼”的恶名。  相似文献   

9.
亚洲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asiatica)是近30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人体带绦虫.但亚洲牛带绦虫的研究仅局限于从形态学、生物学等方面与传统牛带绦虫进行比较[1-3],有关宿主抗亚洲牛带绦虫感染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动态观察感染亚洲牛带绦虫的家猪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变化,初步讨论家猪抗亚洲牛带绦虫感染免疫应答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见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部损害所致。据文献统计,脑寄生虫病约占颅内肿瘤的4~7%。冯氏(1979)对2810例癫癎有患者的脑电图分析,脑寄生虫病占10.4%。本文就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在脑部以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病理损害,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综述如下: 一、寄生在脑部的寄生虫损害 (一)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链状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各组织致囊尾蚴病。脑囊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链状带绦虫虫卵中之六钩蚴,在人体内可通过血流进入脑实  相似文献   

11.
患儿,曾××,男,18个月,厦门市同安区人。因消瘦、食欲减退、时有腹泻和粪便中排出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状虫体节片而就医。血常规检查:RBC3.75×10^12/L,Hb105g/LWBC5.7×10^9/L,N35%,E7%,L58%。2007年7月4日,将送来的7粒白色米粒样节片作镜检,各孕节略近椭圆,长度大于宽度,大小平均为3.20mm×1.40mm,内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储卵囊。挑破孕节,镜检可见大量储卵囊,每个储卵囊内含2~3个虫卵,虫卵呈橄榄形,具两层膜,内为圆形的六钩蚴。鉴定为西里伯瑞利绦虫孕节和虫卵。确诊后,给予吡喹酮25mg/kg顿服,此后患儿情况良好,粪中未再发现孕节。  相似文献   

12.
西里伯瑞裂绦虫感染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里伯瑞裂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 Janicki 1902)是一种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寄生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鼠肠内,成熟的孕节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蚂蚁等昆虫吞食了卵内六钩蚴,在体内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人误食了被感染的蚂蚁等昆虫而感染本虫。2003年12月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筛选、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6头20d龄三元杂交乳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头灌胃亚洲带绦虫虫卵悬液8.4万个;20 d后,分别制备实验组及对照组心脏血混合血清;收集、制备实验组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蛋白并进行双向电泳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用实验组及对照组混合血清(均为1∶10)为一抗,羊抗猪辣根过氧化物酶- IgG(1∶200)为二抗,进行蛋白质印迹分析和质谱鉴定.结果 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 204±11)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为14 400 ~94 000 kPa,等电点(pI)为3.0~10.0;筛选出6个特异性抗原,经质谱鉴定出其中2个蛋白,分别为ATP酶管家基因3-类蛋白2(AT-Pase family gene 3-like protein 2)和ATP合成酶β亚基(ATP synthase beta subunit),均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上登录的亚洲带绦虫成虫蛋白一致,确定为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特异性抗原.结论 获得2个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特异性抗原,其免疫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为研制抗囊尾蚴病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链状带绦虫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囊尾蚴及成虫的形态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有关六钩蚴阶段形态学的研究甚少。我们试图系统地研究链状带绦虫六钩蚴形态,弄清其发育过程。本文对体外孵出的六钩蚴的形态学及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材料及方法一、培养基:采用M——199完全培养基。配制方法:按M——199培养基说明配成M——199培养基原液,按29%比例加入灭活小牛血清,按250μg/ml加入青霉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绦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及虫种的鉴定。方法对就诊的2例绦虫病患者给予吡喹酮等口服治疗,对驱出虫体的头节和孕节进行观察鉴定。结果 2例绦虫病患者均于服药3h后排出虫体,经鉴定,证实为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加强对市场肉类食品的卫生监督,从源头上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鲁北地区绦/囊虫病流行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分析鲁北地区绦虫病与囊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访问、粪便检查及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对鲁北4市的5县区15个乡镇43个行政村的31124人进行了调查。结果 人群带绦虫病患病率3.2/万,囊虫病患病率5.1/万,有较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人群血清猪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阳性率1.38%,商品猪血清囊尾蚴抗体阳性率0.38%。结论 初步搞清了山东省重点疫区带绦虫病与囊虫病的流行现状,并对该病的各流行环节做了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亚洲牛带绦虫NOMO1基因原核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学研究.方法 以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含NOMO1基因的质粒作为模板,扩增该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后再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并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建构了原核重组质粒pET28a(+)-NO-MI1.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破包涵体后纯化蛋白通过SDS-PAGE鉴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得到高效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亚洲牛带绦虫、牛带绦虫病人血清识别,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成功克隆亚洲牛带绦虫NOMO1基因、表达和纯化得到了该基因的重组蛋白并且证明该基因具有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介绍1例年龄仅3月20天的患婴儿,因在饲喂时误食蚂蚁而感染西里伯瑞列绦虫病,是国内目前所检索到的年龄最小的病例。粪检发现孕节片内充满椭圆形的储卵囊,内含1~8个47~41μm的圆形虫卵,卵内可见六钩蚴,节片1侧有1生殖孔,压片后可见储卵囊从生殖孔逸出,鉴定为西里伯瑞列绦虫。经吡喹酮驱虫治疗后未再发现绦虫及虫卵。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3岁,长乐古槐人,幼儿园教师。常吃肉包和扁肉。2006年初感腹部不适,偶有腹痛。2006年2月粪便排出一段60 cm长的白色带状虫体。3月6日就诊于本中心。粪便鉴定发现绦虫成虫未成熟节片。4月8日给予驱虫,驱出1条完整猪带绦虫成虫,全长106 cm。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终宿主,也是  相似文献   

20.
绦虫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肠绦虫病 肠绦虫病是各种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总称。在我国,常见的肠绦虫有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系因进食含有活囊尾蚴的猪或牛肉而感染。其次为短膜壳绦虫和长膜壳绦虫。绦虫为雌雄同体。短膜壳绦虫虫卵从粪便排出时即有传染性,可直接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染。长膜壳绦虫传染源为家鼠,人因误食含有囊尾蚴的昆虫而感染。人类为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和短膜壳绦虫的终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