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的爱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综合征。一般都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改变,但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并会延误抢救时间。为了提高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和特征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综合症.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调节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临床上可有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意识障碍等表现,由于心肌损伤与坏死,临床上常可见特征性的血清心肌及心电图动态改变、伴有低热、白细胞增多及血沉加快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呈单向内线T波倒置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历时数日或数周,但临床上有一些非典型临床症状的病,经常误诊和漏诊,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并延误抢救时间.为了提高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和特征的认识、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救治,现将我院2003年-2010年救治的18例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共56例,其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21例,无痛而以其它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3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12例;住院期间病死率30.4%。结论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较多。高龄、确诊时间晚、临床症状和(或)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误诊病例多,住院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对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疼痛部位不典型者16例,无胸痛而以其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11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9例。结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极易误诊或漏诊,临床医生应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期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典型的心肌梗死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诊断并不难。但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则易误诊或漏诊^[1]。为提高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本文就我院1994~2003年10年来收治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认识,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心电图室发现的65例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临床病史、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的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41例,到心内科就诊,头痛、头晕6例,到神经内科就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0例,到消化内科就诊;胸闷、憋气、疼痛6例,到中医科就诊;从胸痛至就诊时间分别2d~12d.门诊心电图发现:下壁心肌梗死27例,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无Q波心肌梗死13例.结论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除胸痛、胸闷外,可表现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特别对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时发现和诊断出非典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近3年来,本科共收治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例,由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漏诊、误诊,特别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本文就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于非典型心肌梗死应在短时问内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方法 对就诊门诊、急诊的非典型心肌梗死初诊误诊的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6例中,消化系统表现为主而误诊为急性胃炎者4例,急性胰腺炎者6例,急性胆炎患者3例,以呼吸系统为主而误诊为心律失常者2例,肺部感染2例,肺心症4例,以心悸表现为主而误诊为心律失常者11例,急性心者6例,以急误障碍为突出表现误诊为脑出血者8例.结论 可见对于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往往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易使早期心肌梗死误诊,以致延误治疗,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非典型心肌梗死;识别;护理。方法:现将我院内科收治的18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一介绍,提高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提高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危及生命,据有关资料报道15%~75%的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无痛性心肌梗死。结论:非典型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病患者,发病后常无明确的胸痛表现,发展迅速,自始至终均未出现冠心病的特征性胸痛,不易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 I)是内科常见的危重综合征,急性期死亡率极高,也是我国中老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一般都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表现。但也有一些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有些是症状不典型,有些是心电图不典型,患者和医生均未意识到发生了心肌梗死。因此,当老年患者发生了不能解释的健康状态急性变化时,医生应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现将我院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29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29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40~75岁。60岁以上21例,糖尿病史者5例,均来自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对30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护理及心理护理的回顾。结果通过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加强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精心护理,患者多能转危为安。结论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更需要严密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  相似文献   

12.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心肌梗死为临床危重症,多数患者有急性发作的剧烈胸痛,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不典型,临床误诊后多导致病人错过了最佳再灌注心肌时间.方法 对2011年就诊于我院门诊、急诊的非典型心肌梗死初诊误诊的5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多无典型心绞痛.易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源性心脏病.结论 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导致早期心肌梗死误诊,以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从而导致患者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对急门诊患者要提高认识,做到尽早诊断,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越来越多样化,给临床心电图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3例直线型小q波及QS波起始部挫折伴正常ST-T说明非典型图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86-386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非典型心肌梗死占急性心肌梗死1/6~1/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对1999-2004年入院诊疗的60例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临床确诊后立即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合并症,临床治愈41例,好转10例,因合并症死亡9例。结论:对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初诊时快速作出诊断,积极治疗及时处理合并症,对提高存活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强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21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因其疼痛不明显或无疼痛,或疼痛的部位、性质等与心绞痛不相符而易引起漏诊或误诊。结论:加强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提高警惕性,提高诊断准确率是避免误诊误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民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X):132-132,145
目的:分析非典型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方法:对2002年2月~2005年10月在我院门诊、急诊的非典型心肌梗死初诊误诊的58例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4.5%)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58例中,误诊为急性胃炎者5例、急性胰腺炎者7例、急性胆囊炎者5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肺部感染2例、肺心病8例、心律失常者15例、急性心衰者8例、脑出血者8例。结论:非典型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往往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心肌梗死早期极易误诊,是增加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深对非典型症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和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可疑病例均做18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并动态观察。结果:本组23例的心电图表现及心肌酶检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结论:对50岁以上患者,尤其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痛、腹胀、呕吐或气促、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均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并做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的原因。方法对46例误诊、漏诊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误诊为消化道疾病;8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4例误诊为肺心病;4例误诊为心绞痛;3例误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误诊为感染性休克,其余1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应重视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