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COX-2)活性和白介素18(IL-18)含量的变化,探讨COX-2和IL-18与AMI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44例AMI患者5个时间点的血清COX-2活性和IL-18含量,即发病第1(治疗前)、2、3、7和14天。2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AMI组第1、2、3天的COX-2和IL-18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第7、14天的含量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存活组的COX-2和IL-18含量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患者血清CK-MB的变化、发病第1天的临床积分、梗死面积与COX-2和IL-18含量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COX-2和IL-18水平与AMI病情的变化一致,提示COX-2和IL-18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可以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不同类型流行性出血热(HFRS)患者70例(轻中型组33例,危重型组37例)和对照组30名,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白介素-18(IL-18)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检测血小板(PLT)、尿蛋白(UP),血清BUN、Cr,以探讨HFRS患者检测IL-18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各组患者血清IL-1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危重型组IL-18含量增高幅度及持续时间均高于轻中型组(P<0.01).危重型组死亡的5例患者血清IL-18含量高于生存者同期水平(P<0.001).UP、BUN、Cr与IL-18之间呈正相关,PLT与IL-18呈负相关.病程前2天,轻中型组及危重型组IL-18升高者分别为72.7%和81.7%.IL-18与HFRS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动态观察IL-18和联合UP、BUN检测有助于HFRS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动态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改变的临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动态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清IL-18含量. 高血压患者血清IL-8含量(1032.0±748.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20.6±385.3pg/mL), P<0.05.1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血清IL-8含量为955.2±808.0pg/mL, 治疗2周后血清IL-8含量为691.67±589.84pg/mL, 前后对照有明显差异(P<0.01);2、3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含量为1284.5±462.2pg/mL, 治疗2周后血清IL-18含量为881.84±474.04pg/mL, 前后对照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血清IL-1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清IL-18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IL-18含量, 因此提示 血清IL-18含量的改变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的影响。AMI患者67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分为非高血压组37例,高血压组30例,对照组28名,采用ELISA测定各组患者入院第24h、第14d及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6及IL-8水平。结果表明非高血压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于AMI发病第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第14天炎症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患者AMI发病第24h、第14d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01)。结果显示,IL-1β、IL-6及IL-8参与了AMI的发病,但高血压对炎性因子的升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53例活动期AS患者与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治疗前后IL-18及TNF-α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AS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15.7±30.4)ng/L比(45.7±10.4)ng/L,P<0.05)],并与TNF-α、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性指数(BASDAI)、晨僵时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活动测量指数(BAS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0.63、0.48、0.58和0.48,P均<0.01).治疗12周、24周后AS患者血清IL-18水平分别为(323.6±85.8)和(220.1±15.1)n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24周后下降更明显.结论 IL-18可能参与AS发病机制,血清IL-18的检测可作为反映AS病情活动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了慢性肾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检测了30例慢性肾炎患儿血清IL-18、IL-10、TNF-α和血浆VEGF含量,并与35例正常健康儿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炎患儿在治疗前血清IL-18、IL-10、TNF-α和血浆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组(P<0.01),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与正常儿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慢性肾炎患儿血清IL-18、IL-10、TNF-α和血浆VEGF水平的变化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痰上清液及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初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6例,正常对照组84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痰上清液及血清中OPN、IL-18和IFN-γ水平.结果 肺结核患者组血清中OPN、IL-18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痰上清液中OPN、IL-18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中含菌量越多,痰上清液中OPN、IL-18和IFN-γ水平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痰上清液及血清中OPN、IL-18、IFN-γ水平明显升高.肺结核病变局部免疫反应更强烈,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8.
探讨131I治疗后一年内GD患者甲减的免疫功能状态的改变.采用CLIA、IRMA和EIA方法,监测41例GD患者131I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TPOAb的含量和甲状腺重量(TDW)变化.41例GD患者分为甲减组13例和缓解组28例.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GD患者血清IL-18和TRAb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间比较,血清FT3、FT4、sTSH、TDW和131I剂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8明显下降,甲减组血清sTSH升高明显(P<0.01),而缓解组TDW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RAb水平仍然较高(P<0.05).IL-18与FT3、FT4和TDW呈正相关(r=0.372,P<0.01;r=0.312,P(0.01;r=0.371,P<0.01),与sTSH呈负相关(r=-0.224,P<0.01).甲减组TPOAb升高的病例治疗前为4/13,治疗后为6/13;缓解组治疗前为10/28,治疗后为12/28.131I治疗后6~12个月内辐射对患者免疫系统的调控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小,血IL-18含量变化如结合TRAb、TPOAb指标了解甲状腺Th1/Th2型免疫应答状态,对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阶段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变的关系.在不同时相点(IM发病期,恢复期)采用RIA检测TNF-α,采用ELISA检测IL-18水平.结果是IM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期IM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高于恢复期IM患者,IM患者发病期间血清TNF-α,IL-18水平升高程度与病情有关.血清TNF-α,IL-18水平变化是判断传染性IM患者免疫状态,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a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对照组)及脑梗死后抑郁(研究组)患者各32人在脑梗死后第7和28天分别检测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第7和第28天的IL-1β、IL-6、TNF-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第28天的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显著高于无抑郁的对照组(41.0±4.4/17.6±3.2,13.5±4.1/5.4±2.0,34.5±7.6/20.8±4.3,P<0.01),亦显著高于研究组发病第7天的血清水平(17.3±3.5,5.7±2.0,21.1±4.3,P<0.01);脑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42.6±3.5,18.7±6.3、39.0±6.4)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组(28.7±2.5,6.8±1.7、26.4±3.2)及中度抑郁组(34.3±2.8,9.9±3.4、31.5±3.5,P<0.01),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结论:IL-1B、IL-6及TNF-a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