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宋代官方对医药颇为重视,在医籍的整理与校勘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文献记载,自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起,曾进行过五次较大规模医书校勘工作,其中尤以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的校勘影响最为深远。公元1056年,即宋仁宗嘉祐元年,设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命林亿与掌禹锡、高保衡、孙兆等校正医书,此举为保存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促进  相似文献   

2.
吴昆(1552~1620年),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山甫,号鹤皋山人,因其洞参岐黄奥旨,人称"参黄子".吴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  相似文献   

3.
从署名位置、署名格式和内容、署名人员和顺序等3个方面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的署名情况进行简要考释。校正医书官在医籍卷前、卷中、卷尾等不同位置署名;署名格式内容和人员随着署名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署名顺序按官职大小排列,官职小的在前,官职大的在后;具体校正官员署名最前,提举校正医书官随后,朝中官员最后;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署名,翰林医官不署名。  相似文献   

4.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的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千金要方》为校正医书局最初计划校正的8部医籍之一,该书由高保衡、孙奇、苏颂、林亿等校正,成为宋朝之后定型化版本。从校勘过程、方法和内容3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考释,发现《千金要方》的主要校勘人员均为馆阁官员或知医儒臣,医官只是起辅助作用;在校正过程中大量应用他校法,广泛运用对校法,个别使用本校法;内容方面从注音释义、示疑示阙、避重示重及避讳现象进行了详细校正,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历时千数百年,通过引入、保存了中国大量医学文献,其中包括中国佚书以及日本抄本与研究稿本等珍贵文献。如早期编辑的《医心方》《万安方》等稿本著作,收载了大量中国唐宋时期的医书内容,为研究中国古典医籍保留了重要文献;另有《明堂经》等中国散佚医书抄本,其后传回中国刊行,弥补了相关文献的缺失。江户中后期汉方医学者热心研究中国古典医籍,其中考证派学者森立之撰述数部百万字巨帙,皆以稿本留存,故以其系列著作《攷注》为例,探讨江户时期稿本医书的传存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1 校勘溉况 1.1 校勘版本 (1)底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士杰雕刻本.  相似文献   

7.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脉经》并未列入校正医书局最初校正8部医籍之计划,该书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由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讫,成为宋之后定型化版本,传习至今。下文将从校勘过程、方法和内容等3个方面进行简要考释。  相似文献   

8.
张灿玾教授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数十年,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经典医籍的研究方面,颇具心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先生对<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心得,以及运用经典医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研读经典医籍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事方续集》十集,旧题宋许叔微著,今人裘吉生将其收入《三三医书》,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对该书也有记载。本文通过梳理许叔微同年代及其以后书目文献学家的记载,指出自许叔微去世后的近700年间,中国的书目文献家没有提到《本事方续集》一书;通过与《普济本事方》学术观点的比较,疑《本事方续集》为后世俗医所作而托名叔微。  相似文献   

10.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伤科的分类仅称为伤,以受伤的部位来命名,如诸伤:伤颈、伤胫、胻伤等.而于史书中倒有较详细的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将医分为四类:"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与伤科有关的是疡医.  相似文献   

11.
张炳厚 《北京中医》2007,26(3):180-181
医林皆知,吾师刘渡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是卓越的伤寒大师。又谁知吾师亦精通百家,博览医籍,尤其对《医宗金鉴》、《东垣书十种》、《黄氏医书八种》等巨著,颇有研究,并富于实践,疗效显赫,所以也是卓越的临床大师。在这方面,吾毕业实习有幸跟随刘老一年,并且工、余、住、食,咫尺不离,了解最真,受益最大。仅从我写吾师医话集中即可窥之一斑。兹录以片段,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2.
陈延之,南北朝宋齐间医家。史书无传,确切的生卒年代不详。《中国医籍考》卷三十谓陈是晋初人,著有《小品方》,原书已佚,其佚方保存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以来的医籍存世者应该较多,但唐代政府只把《伤寒论》与《小品方》两书并列为医家必修之书,足以证明《小品方》的学术价值之高和在当时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3.
对于敦煌古医籍的整理,今人经过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敦煌医药卷子的特殊性,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反复探索,逐步完善.今以<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全书>)为例,就其在校勘上存在的不足作些商讨,希望起点补隙拾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注解伤寒论>释误之处有失于运用本训、未详脉象名误、不明词义致误、训诂无据及当释未释等几种情况,堪为注释古医籍之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经研究对比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与宋臣校本<金匮要略方>文字,并与<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内容核对,推测今本<金匮要略方>卷下第23篇部分文字及24、25篇,可能在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已被视为张仲景内容,或者宋臣根据流传不可靠的张仲景医书抄本而加入<金匮要略方>中,本非张仲景文字.研究同时表明,<外台秘要>所引"张仲景伤寒论"含有今本<金匮要略方>内容,不同于今本<伤寒论>,当为张仲景医书的综合性流传本;<医心方>及<证类本草>所参考的张仲景医书不同于宋臣参考本,亦不同于<外台秘要>所参本;宋臣整理张仲景<金匮要略方>时所参考的王洙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可能已经夹杂了原非张仲景医书文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徽版医籍史述,勾勒出新安版医书印刻线索。从现有资料所知徽版医籍占该时期出版医书总数的八分之一。徽版医籍的梓行,繁荣了该时期医学,扩大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后,几经隐现,赖晋、隋、唐医家传抄而将其保存下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王朝成立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举国家力量,整理出版大批古典医籍,《伤寒论》亦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刻印出版。至此,《伤寒论》有了文字定型版本,后世称之为“宋本”。随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8.
1 作者和医书简介 杨士瀛为南宋著名医家,约生活于公元13世纪.字登父,号仁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他早年矢志学医,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莫不悉心钻研.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察脉总括>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惜其书多散佚,今存仅有<仁斋直指方论>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书.  相似文献   

19.
朱良春 《河南中医》2008,28(12):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  相似文献   

20.
龚元之 《东方养生》2013,(11):104-105
(一)马王堆汉黎医籍 马王堆所出的医学典籍,反映了先秦以至汉初的医疗知识技术。其中《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养生方》《杂禁方》等医书中即有不少采用了祝由疗法,从这些医方中可以看出当时祝由医疗的应用疾病、医疗方式,及祝诵咒语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