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揉拨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从6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 组,其余大鼠采用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构建MPS模型。再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揉拨法组、揉拨法+ 丹曲林[利若丁受体(RyR)抑制剂]组、揉拨法+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采用von-Frey法测定机械性痛阈值;检测软组织张 力、肌电图;透射电镜观察激痛点组织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激痛点组织内钙离子(Ca2+ )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激痛点组 织二氢吡啶受体(DHPR)α1、RyR、乙酰胆碱酯酶(AChE)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激痛 点软组织张力以及激痛点组织DHPRα1、RyR、AChE蛋白表达降低,Ca2+ 含量增加(均P<0.05),肌电图出现振幅较高的峰 电位、变化明显,激痛点组织超微结构受损;与模型组比较,揉拨法组、揉拨法+生理盐水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激痛点软 组织张力以及激痛点组织DHPRα1、RyR、AChE蛋白表达升高,Ca2+ 含量减少(均P<0.05),肌电图恢复平稳,激痛点组织 超微结构损伤减轻;与揉拨法组比较,揉拨法+丹曲林组大鼠机械性痛阈值、激痛点软组织张力以及激痛点组织 DHPRα1、 RyR、AChE蛋白表达降低,Ca2+ 含量增加(均P<0.05),肌电图出现电活动变化,激痛点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加重。【结论】 揉 拨法可能通过激活DHPR/RyR信号通路改善大鼠MPS。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针刺对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四针八穴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采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及针刺前后的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中心距数值进行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和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中心距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面肌电信号能够量化反应出针刺治疗产生的疗效。结论: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表面肌电信号可以作为面神经麻痹治疗的量化指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肩周炎患者针刺前后特定穴位表面肌电变化,探索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方法:对2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针刺肩髃、肩前、肩髎、臂臑穴,隔天1次,共治疗6次。用肌电仪对患者针刺前后及各穴行针5s时三角肌的肌电值进行采集,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三角肌表面肌电值比较,肩前穴第2、3、5次行针时、臂臑穴第2、3、6次行针时及肩髃穴6次行针时肌电值均有明显变化(均P0.05),肩髎穴6次行针时肌电值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6次针刺治疗前后三角肌表面肌电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对于三角肌表面肌电值有一定影响,其中肩髃穴最为显著,肩前穴、臂臑穴次之,肩髎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该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措施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方法,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推拿、针刺、牵引、理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牵引的配合下行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的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本院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研究组则予以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症状和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病症状,缓解疼痛,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对运动性疲劳(EF)大鼠外周血炎症介质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凋亡与亚型平衡的影响,探索推拿改善运动性免疫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选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将6只作为空白组,其余运用跑台运动法进行造模,将16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推拿组,每组8只。空白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组每日力竭运动后于笼中休息,推拿组每日力竭运动后予以推拿干预1次,共干预21 d。取材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PBMCs凋亡情况及Th1/Th2,Th17/Treg亚型分布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外周血中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下调(均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BMCs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大鼠PBMCs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BMCs中Th1和Th17细胞增多,Th2和调节性T...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结合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牵引疗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120例病人中,112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脱失8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χ2=4.193,P〈0.05)。治疗组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并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近20年拨法相关的文献数据,分析拨法的研究近况及未来的研究趋向,为拨法今后的研究思路与方向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推拿拨法的文献,收集相关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19篇文献,拨法的操作部位以经络为主;操作方法以弹拨法、指拨法为主;临床应用与推拿优势病种相吻合,并逐渐开始了作用机制的探讨。结论:拨法的临床应用与推拿的优势病种相吻合,并出现了向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向,且有关拨法的基础研究逐渐增多。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探索更多的临床应用,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深挖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秋葵黄酮抗小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清洁级ICR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黄秋葵黄酮75、150、300 mg·kg-1·d-1和蒸馏水(空白对照组)、生晒参水提液200 mg·kg-1·d-1(阳性对照组)连续灌胃21 d。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清尿素氮、肝糖原和血乳酸含量。结果:黄秋葵黄酮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P<0.05)、提高肝糖原含量(P<0.05)、降低血清尿素氮和乳酸水平(P<0.05),其效果与生晒参水提液相当(P>0.05)。结论:黄秋葵黄酮具有抗小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通过提高肝糖原含量、增加运动时的能源供给、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和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提高产能效率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价。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采用针刀治疗,1周1次,共2次。观察治疗前后视觉疼痛量表(VA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ASLR)和腰椎功能JOA评分,应用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计算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平均肌电波幅(AEMG)、中位频率的斜率(MFs)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治疗后VAS评分减低,ASLR、JOA评分、AEMG和MPF增加,MFs绝对值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针刀治疗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部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和肌肉疲劳程度,改善LDH患者腰背伸肌群失衡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LDH患者腰背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总结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现状,认为脾胃气弱、肾气不足为主要病因病机。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疲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共筛选方剂95首,涉及中药166味,方中益气温阳类中药出现频数最高;治疗方剂常用组合为益气温阳药配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RNA测序技术探讨推拿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模型组和推拿组,每组8只。对照组常规喂养,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每日力竭运动后于笼中休息;推拿组每日力竭运动后予推拿干预15分钟,各组共干预21天。取材后,运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TUNEL检测观察大鼠肝脏细胞凋亡情况;提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确定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大鼠均出现了轻度肝损伤的病理改变,且模型组大鼠的肝脏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均明显改善,肝窦微狭窄,小叶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细胞趋于正常,且推拿组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经转录组学分析,对照组与模型组共筛选出差异基因491个,其中上调基因244个,下调基因247个,模型组和推拿组共筛选出差异基因513个,其中上调基因257个,下调基因256个,两组共有的差异显著基因筛选出5个,分别为Ppargc1...  相似文献   

14.
"时相药法"消除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实验动物内源性激素峰谷值变化与运动性疲劳间关系的研究,探讨“时相药法”理念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方法:依据时间生物节律研究原则,分别采用急性和慢性疲劳游泳造模方法,导致试验动物运动性疲劳发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4h内正常、疲劳实验动物及不同研究组别间动物外周血睾酮、皮质醇和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值。结果:“时相药法”药物明显影响雄性大鼠运动疲劳后睾酮的过度降低(P<0.01),且对雌雄大鼠皮质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P<0.01),且显示时相药法效果最佳,另外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一样,表明时相药物明显具有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药效作用(P<0.01)和一定的作用特点。结论:动物的内源性激素分泌和与运动疲劳密切相关的指标,存在明显的时间生物节律,基本证实了“时相药法”的理念和所具有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特点;并提示消除运动性疲劳,应更关注中枢疲劳带来的一系列疲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郝红梅 《山西中医》2013,(12):38-39
目的:研究刺五加配方颗粒对运动训练大鼠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将运动筛选后的大鼠分为安静组、运动组、刺五加配方颗粒运动组(刺五加组)3组,除安静组外其余2组均按计划进行6天5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第7天做力竭运动后对各组大鼠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大鼠持续运动直至力竭后其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较安静组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降低;与运动组相比,刺五加组能够明显延长力竭运动时间,阻止运动组力竭引起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肝糖原、肌糖原显著下降,提示刺五加配方颗粒具有抗疲劳,增强体力,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复方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7名优秀游泳男运动员4周大负荷运动训练期间,连续给予健脾益气中药复方口服,分别在服用前后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以及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皮质醇(C)和血清睾酮(T)等生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大负荷训练前相比,服用健脾益气中药4周后I,gMI、gA、Hb和T值水平显著升高、C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益气中药可通过增强免疫力、增强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以及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等途径增强机体抗运动性疲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按揉法治疗胫骨前肌运动疲劳的疗效.方法:6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组,每组30名.两组均采用等速测试训练进行左侧胫骨前肌疲劳造模,造模结束后,观察组进行推拿治疗5 min,对照组平躺休息5 min.用表面肌电图分别测定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过程中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最大振幅、中位频率和斜率.结果:两组胫骨前肌...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等问题,以期为运动训练提供中医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的作用及对其血清乳酸、睾酮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健康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及六味地黄汤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14 d后,测定小鼠爬杆时间、转棒疲劳时间,以及运动性疲劳小鼠血清乳酸、血清睾酮含量。结果:六味地黄汤可延长小鼠爬杆时间和转棒运动时间,降低运动性疲劳小鼠血清乳酸浓度,调节睾酮分泌。结论:六味地黄汤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86-288
目的:探讨腹部推拿核心手法揉腹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门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1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选入的病人分为揉腹法组和西药组,疗程12周,以肝脏B超、胆固醇、甘油三酯、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观察指标。观察每组治疗前后组间客观指标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在肝脏B超、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方面,揉腹法组与西药组相比具有一定统计学差异,且优于西药组。然而在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方面,经过治疗两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疗效方面,经过Ridit值检测,显示揉腹法组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优于西药组。结论:揉腹法有助于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且可以改善血脂和肝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