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背景:临床可以采取植骨方式治疗牙槽骨缺损,其中所选用的植骨材料对最终植骨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方法:纳入63例牙槽突裂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8-15岁,均实施骨移植治疗,按照所选用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n=32)和骨诱导活性材料组(n=31)。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植骨效果、骨密度、未萌尖牙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未萌尖牙情况:自体骨组7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4颗向植骨区移动,1颗未出现明显改变;骨诱导活性材料组6颗未萌尖牙中,2颗萌出,2颗未出现明显改变,2颗向植骨区移动。③牙槽骨密度:两组修复后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 < 0.05),修复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排异及植骨材料脱落等不良事件。表明利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牙槽突裂骨缺损可以获得与自体骨移植相似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和可靠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失牙后的牙槽骨对稳定义齿、承载咬合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牙槽骨条件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治疗效果。因此,失牙后避免牙槽骨吸收,促进新骨生成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综述近年来应用于保存牙槽骨骨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拔牙时牙周翻瓣术和即刻种植技术对保存牙槽骨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11年 medline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有关失牙后牙槽骨骨量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lveolar preservation,socket preservation”,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其中34篇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临床试验证明植入人工骨替代材料、膜引导骨再生技术、骨组织工程再生技术等方法能明显减少失牙后牙槽骨吸收的量,促进新骨生成,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保存牙槽骨骨量的方法。而拔牙时的牙周翻瓣术虽给拔牙操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加速了牙槽骨的吸收。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同时证明即刻种植技术,并不能有效阻止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因此,拔牙时是否采用牙周翻瓣术或即刻种植技术应酌情考虑。  相似文献   

3.
背景:牙齿缺失导致牙槽嵴骨质的改建和持续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条件和种植区软硬组织的美观。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促进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制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骨。拔除6只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在钛钉颊侧制作三壁骨缺损,两侧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骨与Bio-Oss小牛无机骨粉,并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X射线测量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12周后完整取出下颌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材料在促进骨再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基本一致。组织工程化骨组骨缺损区内形成致密板状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哈弗氏管,新生骨-种植体结合较紧密;Bio-Oss小牛无机骨粉组板层骨致密,新骨中有少量Bio-Oss颗粒分布,成骨细胞较组织工程化骨组少,部分哈弗管结构内可见到毛细血管,新骨与植入材料之间形成桥形连接,与种植体结合紧密。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再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应用不外加生长因子或细胞而具有骨诱导性的生物材料,在非骨部位构建骨移植物,即体内组织工程骨,其在修复箱状及节段性骨缺损方面,具有更可行的前景。 目的:采用骨诱导性钙磷陶瓷材料构建体内组织工程化类骨移植物,探索其应用于修复实验动物下颌骨箱状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材料为支架植入狗肌肉内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同期在狗自体下颌骨左右两侧各拔除牙弓中段牙2颗,形成约20 mm无牙区。8周后在无牙区形成箱状缺损,同期取出支架即刻移植入一侧自体下颌骨缺损区,对侧骨缺损区直接移植入未经体内构建的磷酸钙陶瓷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经肌肉内构建的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的力学性能较单纯磷酸钙陶瓷有明显提高。颌骨缺损区的核吸收强度明显强于对照区,其移植物内长入的骨组织较多,两者的成骨面积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在修复颌骨大范围缺损中,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较单纯骨磷酸钙陶瓷替代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力学和生物学优势,修复效果显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体内组织工程骨;骨缺损;支架;组织工程 缩略语注释:BCP: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双相磷酸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6.001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因牙周炎、创伤等原因导致的牙缺失后骨量缺损较为普遍,各类骨增量技术仅解决了一部分此类难题。目前常用的各类骨增量技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为改善上述问题,一项改良技术——环状植骨术的提出,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骨增量方案选择。目的:归纳环状植骨术相关研究动态,对环状植骨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维普、知网、CBM数据库,以“dentition defect,bone augmentation,dental implants,bone defect,bone graft material,bone ring technique”为英文关键词,以“牙列缺损,骨增量,牙种植体,骨缺损,骨移植材料,环状植骨术”为中文关键词,检索时限为1986年1月至2022年2月,共搜索到431篇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纳入60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环状植骨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具有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痛苦等优点,且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更利于软硬组织形态的重建与恢复;②但其也存在固定不牢、自身供骨量无法满足严重骨量缺损、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开辟第二术区等局限;③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长时间、大样本的随访研究,不断改良环状植骨术,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类牙列缺损伴骨缺损患者的种植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拔牙后牙槽骨伴有冠根向和颊舌向大量的骨吸收,导致失牙区牙槽骨骨量明显不足;对种植初期的稳定性及修复后美学效果均有一定影响,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远期成功率。因此,即刻种植技术可以缩短种植修复时间。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行延期即刻种植及引导骨再生技术后种植修复效果。 方法:选择19例(28颗缺牙)上颌前牙缺失伴唇侧单壁骨缺损患者,分别于拔牙后4周植入奥齿泰种植体28枚,唇侧骨缺损区种植同期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 结果与结论:28枚种植体在24个月后,存留率100%。6个月后平均种植体周边缘骨高度丧失为0.1 mm,   1年平均骨高度丧失为0.6 mm,2年平均骨高度丧失为0.11 mm。红色美学分值评分满意。在上颌前牙缺失伴轻度骨缺损延期即刻种植中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较好的恢复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宽度,垂直向骨吸收稳定,牙龈美学效果满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utosolidification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ACPC)复合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对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将ACPC/BMP即刻植入拔牙术后患者牙槽创口,随访24周,通过临床检查和CCD数字化摄片观察牙槽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实验位点无炎症、过敏和毒性反应发生,实验组患者牙槽嵴骨量吸收较空白对照组少,外形维持较好.结论BMP/ACPC复合骨兼具骨的引导性和诱导性,可促进新骨沉积钙化,即刻植入拔牙创利于增加牙槽骨量,维持牙槽外形,但材料降解性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等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目的:就目前骨缺损的治疗加以回顾总结,并对长骨大段性缺损的修复方式作展望性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2000-01/2010-12有关长骨大段性缺损修复的文章。英文关键词为“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bone,bone transplantation,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人工骨,骨移植,治疗”。排除标准陈旧性文章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保留33篇文献进行文献证据提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骨替代移植等,以组织工程人工骨的研究、利用为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但以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为多,少见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人工骨在应用于临床长骨缺损治疗之前,尚存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仍为最有开发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含抗生素骨水泥修补骨缺损可在缺损处持续释放较高浓度的敏感药物,利于杀灭致病菌,为二期植骨提供必要的植骨床和植骨空间,减少二期植骨时清除骨缺损处肉芽而引起的大量出血。 目的:分析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后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3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7-40岁,积极清创骨断端坏死感染组织,以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牢固固定骨折端,取自体髂骨移植骨缺损处修复,同时在缺损处放置含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支持,随访观察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情况。 结果与结论:31例获6个月-3.5年随访,胫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复发,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外固定时间3-6个月,术后患肢延长长度(7.50±1.01) cm,未发生与骨水泥材料及移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植骨后3个月时的膝关节和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表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环形外固定架治疗骨髓炎后胫骨骨缺损可控制感染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咬合刺激对于颌骨的功能及改建至关重要,但人们对其调节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骨改建的作用尚缺少清楚的认识。 目的:应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咬合刺激对胶原骨粉修复骨缺损中骨改建的可能调控作用。 方法:在成年SD大鼠左侧下颌骨及顶骨区分别建立标准骨缺损模型,随即植入胶原骨粉充填骨缺损区。术后12周,通过X射线、苏木精-伊红染色、Gomori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及骨形成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骨缺损区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下颌骨及顶骨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顶骨骨缺损区的板层骨形成量明显多于下颌骨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矿化度明显高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说明顶骨骨缺损区的骨改建优于下颌骨骨缺损区;顶骨骨缺损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骨形成蛋白2积分吸光度值均低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说明顶骨骨缺损区的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活性低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表明咬合刺激可能通过影响骨的矿化及成熟而导致下颌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骨改建的延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和机械性能,可通过骨的传导及诱发新骨形成等作用实现骨的自身修复,是一种高效、安全、性价比较高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作为修复囊性破坏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术后缺损的修复材料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及开发利用。 目的:总结近年有关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骨填充材料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 2009-10。检索关键词: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复合物修复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方法。同种异体骨作为可被宿主生物学吸收重建的永久性植入材料,其相对于其他材料有很大优势。对于四肢良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尤其是较大的骨缺损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2.
赵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38):7205-7208
背景:目前人工关节置入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目的:综述人工关节置入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维普数据库有关人工置入材料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检索关键词:人工置入材料。 结果与结论:缺损骨骼的再生修复一直是骨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用人工材料修复骨缺损避免了患者自身取材的痛苦和并发症及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的危险,但要求替代材料无毒副作用,有良好的组织兼容性和细胞兼容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或同种异体骨内固定及骨组织替代材料填充是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骨缺损的常见方式,那么哪一种更理想呢? 目的:通过查阅关于骨巨细胞瘤治疗方面的中英文文献,了解骨巨细胞瘤的分期标准并比较以植骨内固定、骨水泥填充及假体置换为主的治疗方法。 方法: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中文检索词“肿瘤型假体,骨巨细胞瘤,植骨内固定,骨水泥”, Elesvier Science和Springer-Link 数据库输入英文检索词“giant cell tumor of bone、therapy 、tumor-type prosthesis”,纳入与骨巨细胞瘤人工假体置换、植骨内固定及骨水泥填充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346篇文献。保留26篇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传统的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法相对复发率较高,刮骨植骨时植骨量不一定能够充填满整个骨腔,骨水泥材料又不容易融合吸收,在众多治疗方法当中肿瘤型假体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但尚有不足,而特制假体置换根据关节部位缺损需要能够个体化的治疗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也是未来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俞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25):4683-4686
背景:由于肿瘤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而如何修复骨缺损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的:介绍各种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中的应用,并观察硫酸钙人工骨复合自体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filled materials,bone tumor,bone defec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11-01 PubMed及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共检索到文献4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注的文献24篇。 结果与结论:用于骨肿瘤骨缺损的骨填充材料众多,主要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有学者应用复合材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每种材料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理想的骨肿瘤骨缺损填充材料。通过骨组织工程技术获得所需的骨填充材料,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天然骨:主要由无机的羟基磷灰石和有机的胶原成分构成,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以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为主的磷酸盐材料拥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部分骨诱导性,能够与宿主的骨直接发生骨结合,已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骨移植材料。 锻烧骨:是经高温锻烧异体动物骨所获得的无机材料,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其钙磷比接近于人骨,拥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越的骨引导性。与人工合成的羟基磷灰石相比,不用考虑煅烧骨材料的结构形貌,而且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 背景:壳聚糖具备优异的理化性能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缺乏骨结合的生物活性,需要与其他材料复合用于骨组织修复中。 目的:将煅烧骨与壳聚糖复合,分析其理化性能和细胞毒性。 方法: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煅烧骨与壳聚糖质量比分别为1/2、1/1、2/1的复合材料,表征3种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在第5代小鼠成纤维细胞 L929中分别加入3种复合材料浸提液,CCK-8法检测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显示,3种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均为羟基磷灰石与β-磷酸三钙,并且随着煅烧骨比例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的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的特征衍射峰逐渐增强;②扫描电镜显示,煅烧骨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壳聚糖介质中;③随着煅烧骨比例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④培养7 d时,3种复合材料浸提液中的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无明显变化;培养9 d的时间内,3种复合材料浸提液中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在90%以上,细胞毒性均为1级,符合生物材料的安全标准;⑤结果表明,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能及合适的抗压强度,并且安全无毒。 ORCID: 0000-0003-3519-4485(廖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熊杰  姜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42):7935-7938
背景:有关脑损伤修复移植物选择尚有争议, 迄今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在理化性质方面完全替代颅骨。 目的:归纳分析不同颅内植入材料对脑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性能评价。 方法:以“颅脑损伤、复合材料、生物材料、损伤修复”为中文关键词,以“Traumatic brain injury,Compound material,Biological material,Damage repair”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 2010-11)相关文章。纳入颅脑损伤-损伤修复材料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入选24篇文章进入结果分析。常用的颅骨缺损的修补材料主要有3 大类:自体和异体骨移植、非金属材料、金属代材料。自体和异体骨移植成形不很理想,存在免疫排斥和坏死吸收。以钛网边作为修复材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的数字化颅骨塑形技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相应并发症,实现了个体化配置修补颅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强度高,不老化,密度轻,置入后不影响CT/MRI、脑电图等检查,且置入后成纤维细胞可长入钛网的微孔,使钛网与组织融为一体,明显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松质骨可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孔隙的网架结构,其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有机成分为胶原,力学性能保存良好,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能是一种新型骨移植材料。 目的:介绍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的性能,以及其用于骨融合的作用。 方法:分别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骨融合、载体”,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及Pubmed 数据库1998-01/2009-12有关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动物骨均有相似的生物材料结构和造型,较人工合成材料骨具有极好的细胞贴附性和细胞生长增殖环境。但由于异种骨移植时种属间的抗原差异,存在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骨组织兼容性差,关键问题是植入体内免疫问题。如能克服免疫原性,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骨载体材料,可为再血管化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异种去抗原松质骨与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rhBMP-2)复合后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能。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28处颌骨缺损完全随机分为3组:异种去抗原松质骨/rhBMP-2组(A组)、异种去抗原松质骨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和B组每组12处骨缺损,于4、8和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和新生骨量测定;C组共4处骨缺损于12周时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HE染色。结果:X线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2组的植入骨逐渐降解吸收,由自体骨替代,A组较B组显著;C组12周时无法完成愈合。骨密度测量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A和B组的骨密度值增加,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HE染色可见A组的新生血管、纤维组织和新生骨均较B组多;植入骨降解速度快于B组;A组新生骨面积大于B组(P<0.05)。结论:异种去抗原松质骨是rhBMP-2的良好载体;异种去抗原松质骨/rhBMP-2复合材料能持续成骨,可加速骨缺损修复的速度,是一种较好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异种、异体骨材料是生物支架材料的研究重点之一.这类骨材料具有天然骨的形态和多孔结构,经过适当的方法去除免疫原性后复合骨诱导的生物活性因子.能更好地促进骨细胞的长入、骨和软骨组织的分化形成,并可被机体吸收降解.是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对异种、异体骨的免疫原性,去除免疫原性的方法.重点对异种、异体骨煅烧后形成的煅烧骨材料和脱脂、脱蛋白及脱钙的骨材料以及近几年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钊  闫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4):3862-3869
文题释义:Masquelet技术:又称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由2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为培育诱导膜阶段,该阶段进行彻底清创后以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充分的软组织覆盖;第二个阶段为植入自体骨阶段,该阶段在完整保留诱导膜的情况下去除骨水泥,充填自体骨。 骨运输技术:又称Ilizarov 技术,指将骨切断成为2个骨段并保留软组织及血供,用牵张器固定,经一段时间后按一定速度和频率逐步施加牵拉力将骨段牵开,基于张力-应力法则,骨段被缓慢牵拉时会保持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生长新骨不断增殖,达到骨延长目的。 背景:Masquelet技术是目前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在手术治疗的第二阶段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体骨,而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存在供区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减少自体骨的使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的:结合国内外诱导膜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在诱导膜技术中如何减少自体骨用量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填充骨移植替代材料及一些特殊的手术方式。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996年1月至2019年9月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bone transport technique;autologous bone;bone defect;bone graft;3D printing;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骨运输技术;自体骨;骨缺损;骨移植物;3D打印;组织工程”。 结果与结论:自诱导膜技术出现之后不断有学者对该术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但针对如何减少诱导膜第二阶段自体骨使用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国际统一的观点。目前应用的改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师还需根据客观条件进行选择。Jong-Keon Oh提出的将明胶海绵作为植骨中心、外周环形植骨的方法简单且实用。组织工程技术具有发展潜力,随着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的深入研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案。根据现有研究可大致将未来诱导膜技术研究方向归纳为4种方向:膜技术的改进,手术方式的改进,应用联合材料,3D打印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这些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ORCID: 0000-0003-4274-0421(王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