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医学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学临床标本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病原学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各科送检的细菌标本380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标本检测质量优良为1844例,质量合格为1677例,总合格率为92.7% (3521/3800).其中各类标本合格率前三位的是:脓肿及创伤组织标本(97.8%)、血液标本(96.9%)、生殖道分泌物标本(91.9%).标本检测不合格279例,不合格率为7.3%(279/3800).其中无菌操作不严格87例、标本取样位置不准确74例、标本采集量太少68例、没有及时送检36例、特殊标本未进行特殊处理14例.结论 严格遵守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标本采集、保存和处理是保证医学临床标本细菌学检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分类和原因分析,向临床科室提出改进建议,规范分析前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检验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11月检验科所接收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包括三大常规、生化、免疫、细菌及配血标本)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结果: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少31%、溶血25%、脂血12%、标本污染10%,标本凝固10%,其它包括标本容器错误、标本采集后处理不正确(包括送检不及时、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后未封针头或封针不严)、标本标签不规范(包括标签粘贴不规范、标签信息不正确或不全)、标本量多、空管等12%。其中血液、痰及大便标本居前三位。结论:重视与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规范标本处理流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培训,从而提高检验数据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5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50例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因溶血、血凝固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合格的分别为20、21例;此外,血液样本被延误送检的5例,使用抗凝剂比例不当的为3例,药物影响血液检测的1例。结论严格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完善血液标本质量监督体系,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感等措施,能使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50例,记录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结果在150份血液标本中,有14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33%。不合格血液标本的种类包括:3例溶血,占比21.4%;4例凝血,占比28.6%;5例标本量不足,占比35.7%;2例标本错误,占比14.3%。结论不合格标本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时要分析总结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近两年同时间段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数量,总结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10月—2011年12月及2012年10月—2012年12月的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所选标本中不合格血液标本总数分别为189例和117例,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0.61%和0.32%;按照拒收原因做分类统计,其中防凝标本凝固分别为112例和79例,抗凝剂使用错误分别为17例和8例,标本严重溶血分别为19例和11例,标本量过多或过少分别为20例和7例,其他分别为21例和12例。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合作,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才能提高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2326例,统计每年的不合格率;随机抽取100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用不合格率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描述。结果通过分析发现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真空采血系统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0.57%、0.55%、0.54%,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波动不大;通过分析100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得知,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超时送检、标本量少、标本凝块以及其他原因。结论医院的检验科需要加强与护理部、临床部门的联系,做好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共同努力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分析,并探讨其控制策略。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至2015年收到的6834份微生物检验标本,对其临床不合格发生率及不合格发生原因分析,并探讨其控制策略。结果本次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出现104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发生率为1.52%,其中各种类型标本不合格率从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是痰液标本、尿液标本以及血液标本,其不合格原因主要为采集不规范、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等。结论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比较多,因此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运输以及检测中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实施,以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为患者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方法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中统计本院2004年1月~2006年7月临床各科室不合格标本及不合格原因。结果各临床科送检的不合格标本共265次,其中以血、尿多见。血标本不合格者,以血液凝固最多,共75次,占不合格标本的28.3%,标本溶血42次,占15.8%。尿标本不合格者,以尿常规标本最多,共36次,占13.6%,尿培养标本共28次,占10.6%。其它如粪便、精液、前列腺液、胸腹水等均有一定的不合格标本。结论应采取措施加强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加强护士的技能培训和与检验科室的沟通,以做到规范采集、运送标本,从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不合格的粪便标本112份与不合格的尿液标本132份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不合格粪便标占6.88%;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占5.01%。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本量不足145份,占59.42%,其次是标本污染占20.08%;其不合格原因排列顺位依次是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与超时送检。结论采集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特别是标本的量、容器及采集方法等,采集后应严格查对,确保粪尿常规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探讨提高临床细菌检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该院接受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400例,针对采集的临床细菌标本,使用常规的K-B纸片扩散法(Kri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临床细菌检验准确性的分析,统计检验合格率。结果对送检的6种临床细菌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合格率依次为尿液细菌(97.1%)、血液细菌(96.4%)、创伤组织细菌(95.2%)、痰液细菌(93.8%)、生殖道细菌(89.6%)和粪便细菌(86.7%)。尿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高于粪便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规范,规范标本在保存运送过程中的操作,加强对标本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的合格率,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细菌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探讨提高细菌检验质量的方法。方法:从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细菌检验的细菌检验样本中选取200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细菌检验样本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包括1000份,和对照组包含1000份。对照组的细菌检验样本均由护士采集或患者自行采集后交给护士,并在10-60min之内送检;观察组的细菌检验样本从采集到检验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首先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发生率;其次对2000份细菌检验样本中出现的不合格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引起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液样本、痰液样本、创伤组织样本、尿液样本、生殖道分泌物样本等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份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有污染、溶血、凝血、采量不足。结论:引起细菌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污染、溶血、凝血、采量不足。在细菌检验样本采集到检验过程中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能够有效规避以上因素,提高细菌检验样本的合格率,从而提高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以及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根据临床经验寻找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减少分析前误差,提高标本质量以进一步提高检验水平。方法检验医学中心拒绝接收的不合格血液标本725份,仔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性状与情况,按不合格原因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分析显示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凝血、溶血、血量少、错误使用抗凝管、送检超时等,其中尤以标本凝血和血量不足为主要原因。结论实验室必须加强其与临床和护理之间的沟通,及时反馈不合格血液标本信息,积极寻找并制定有效措施。采血人员也应当严格按照采集血液的规章制度进行血液采集,把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130例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分析生化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2K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结论生化检验人员应深入分析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充分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本院检验科确诊的371例患者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并对其不合格原因及对策予以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得知,血凝107例,占比28.84%、标本量少88例,占比23.72%、容器选择错误58例,占比15.63%、患者信息不相符50例,占比13.48%、采集不规范42例,占比11.32%、脂血20例,占比5.39%及疑似标本污染6例,占比1.62%等。结论针对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情况而言,医务人员应严格送检时间,加强规范操作,以提高血液标本检验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探讨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标本500份,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00份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以卫生部的要求为基准,分析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等,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500份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190例痰液标本,50例分泌物标本、25例无菌体液标本、155例尿液标本、80例血液标本,分别占比38.00%、10.00%、5.00%、31.00%、16.00%;不合格原因包括采血量不足10.40%例(52/500)、操作失误38.20%(191/500)、条码错误4.60%(23/500)、标本污染36.80%(184/500)、送检不及时10.00%(50/500);其中操作失误占比最高,为38.20%,条码错误占比最低,占比4.60%。结论: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可帮助探讨质量控制对策,促进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合格率和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尿液常规检验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某院从2012年4月~2013年6月的600份尿常规检验标本,统计出不合格标本将其最为对照组,并且对所有标本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产生不合格原因并且采取分析前质量控制。并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600份尿常规检验标本,统计出不合格标本作为观察组。结果:在对照组所有不合格标本中,门诊患者46例(51.11%),住院患者23例(25.56%),健康体检者21例(23.33%)。观察组不合格标本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患者的9%(54/60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室在临床上的一种常用检验项目,在试验时需要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标本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28653份,由经验丰富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名评价采集标本是否合格,并对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28653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462份,不合格率为1.61%(462/28653);其中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分别有278、95、46、33、8、2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0.17%、20.56%、9.96%、7.14%、1.74%、0.43%。不合格原因主要为非标准痰液、标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时间不当等。结论应严格管理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各个环节,加强护士的培训,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加强科室间的配合,促使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微生物检验现状,总结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管理控制对策,为医院检验质量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集我院检验科收到的256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统计标本来源于不合格原因。结果 256例不合格检验标本来源为痰液标本(42.19%)、尿液标本(33.20%)、血液标本(14.45%)、分泌物标本(5.08%)、粪便标本(2.73%)、无菌液标本(2.34%)。形成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为标本污染(26.95%),采集时间错误(22.66%)次之。结论根据微生物检验标本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控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关于临床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营养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进行血液样本检验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标本调查,统计其中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并根据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标本当中存在33例标本被判定为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的发生率为27.50%;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标本采集不当15例,标本保存不当10例,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大8例,分别占45.45%、30.30%、24.24%。结论临床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时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方式、标本的保存方式和抗凝剂比例等,需要严格的把控各个环节的检验质控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集血细胞时失误的原因。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检测的5000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有60例不合格标本。结论不合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认真操作,多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