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解答:损害控制性复苏(dar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于2006年由美军提出,迅速得到国际创伤界认同的重要理念。DCR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允许性低血压复苏;(2)识别和预防低体温;(3)纠正酸中毒;(4)早期纠正创伤后消耗性凝血病。  相似文献   

2.
金睿  王琼  郑艳 《武警医学》2010,21(5):447-448
严重创伤合并大出血患者,往往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创伤性凝血病,这三者可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故被称为“致命三联征”,若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很可能在24h内死亡^[1]。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许多常用的创伤复苏手段可诱发这一循环。为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概率,医护人员必须学会识别、预防和治疗“致命三联征”。  相似文献   

3.
解答:严重创伤患者因休克、全身反应综合征等一系列变化造成严重全身性损害,生理功能几乎耗竭,多表现为“死亡三联征”(thedeadlytriadofhypothermia,metabolicacidosisandcoagulopathy)包括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三者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4.
凝血机制障碍是妨碍严重创伤病人出血无法控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凝血机制受多方面因素调节,对于严重创伤病人,因为存在低血容量、低体温和代谢性酸中毒,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往往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正确认识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综合分析可能影响凝血指标的相关因素,是合理治疗创伤病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骨科损害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害控制是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为了避免进入"死亡三角"即低体温、凝血病、酸中毒而采取的分步骤救治策略,主要有初期简单有效的救命手术,然后ICU复苏及后期的确定性手术.随着损害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渐被引入到创伤骨科领域.本文针对该理论在创伤骨科的发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严重肝外伤患者往往合并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其手术后病死率高达50%左右。近年来,随着对创伤患者伤情特点的认识增多,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逐渐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被广泛采用。本研究将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行DCS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严重创伤后,常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功能障碍,导致低体温、凝血病、代谢性酸中毒等“致命三联征”,机体因生理功能耗竭而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适时实施损害控制外科策略,通过采取各种快速、有效的暂时性措施,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功能,再进入ICU进行复苏和纠正生理功能紊乱,有计划地分次进行确定性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骨盆骨折合并脏器损伤时,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加.治疗骨盆骨折合并脏器损伤时,应遵循"损害控制外科"原则.早期首先采用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骨盆大出血,全面探查和处理脏器合并伤;重症监护病室(ICU)治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和通气障碍,纠正消耗性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致死三联征);病情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做骨...  相似文献   

9.
抢救外伤性并发凝血病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加平 《创伤外科杂志》2010,12(4):323-323,338
救治1例严重创伤,术中发生凝血病,经过积极救治,输血、保暖、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等治疗后治愈。  相似文献   

10.
正确应用损害控制性剖腹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损害控制策略是提高腹部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有助于改善面临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患者的预后。首先是通过短时间的剖腹手术紧急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在ICU继续积极复苏,在致命性三联征纠正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先后提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1])、"创伤早期的凝血病"~([2])、"创伤相关的凝血病"~([3])、"创伤休克的急性凝血病"~([4])等概念来描述此现象.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发生在严重创伤早期的凝血功能障碍,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笔者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损害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作为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系统救治方法贯穿于院前、急诊室、手术室和ICU,通过积极有效地阻止或(和)纠正"致死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致力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生理社会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预后结局。本文就DCR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就允许性低压和大量输血方案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妮 《西南军医》2010,12(2):383-384
创伤性骨折时由于低血容量、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引起的恶性循环,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功能受损,常在伤后24h导致死亡。因此,对创伤性骨折潜在的休克患者,医护人员应尽早确诊、早治疗并配合周密的护理及细心的观察,才能抢救成功。我科对休克可疑的5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密切的护理观察与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范围内,创伤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建立了区域性急救体系并且在创伤治疗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创伤所致的凝血障碍约占创伤后死因的40%。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非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组织灌注、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动态平衡的紊乱。因此,凝血障碍应以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分子模型解释而不是过去的血浆模型。现对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5.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正解答:"致死三联征"即凝血病、酸中毒和低体温,是严重肝脏损伤早期最主要的死因。发生原因主要是大失血和大量输库血。大失血丢掉大量凝血因子;库血中的凝血因子则已破坏,目前很少输全血,仅输红细胞更使凝血因子缺乏。大失血后休克的缺氧导致线粒体上的三羧酸循环不能进行,糖代谢为酵解方式,丙酮酸等产物造成代谢性酸中毒;而大量输用已酸化的库血又加重酸中毒。失血性休克时代谢障碍导致低体温,输入冷藏的库血更使之加重。这三者互相影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理念在救治严重肝脏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0年4月采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等情况的20例严重肝脏创伤(Ⅲ~Ⅵ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严重肝创伤的适应证、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2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治愈率80%),死亡4例(死亡率为20%),术后共10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占50%).结论对于严重肝脏创伤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等情况时选择损伤控制策略不失为比较安全、稳妥的救治方法,可有效地降低严重肝脏创伤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amage control (DC)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liver trau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8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trauma ( Ⅲ-Ⅵ degree) who had the complications of hemodynamic instability,hypothermia, metabolic acidosis and blood coagulation disturbance and were treated with DC from April 2003 to April 2010 to sum up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rate of DC. Results Of all the patients, 16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four died, with cure rate of 80% and mortality rate of 20%. Ten patients (50%) had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trauma, DC is a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method and can effectively lower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rate when there appear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hypothermia, metabolic acidosis and blood coagulation disturbanc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作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一方面与无法控制的创伤出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失血后凝血病有关。新近关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病急救医学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学救治措施的改进。本文阐述了严重创伤凝血病新观点及认识,旨在加深临床对该病症发生、发展的整体认识,以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凝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凝血病是严重创伤诱发的机体凝血功能障碍,是多因素、多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伤救治中的棘手难题。认识创伤后凝血病的高危因素及凝血功能检查能及时诊断创伤后凝血病,有效止血、损害控制性复苏和纠正"致死三联征"是处理创伤后凝血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解答:损害控制外科(DCS)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体温不升、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互相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