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的病理学所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可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闭塞症、白塞氏病、主动脉炎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患弓满。用检眼镜确定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作荧光眼底造影则可见到荧光素充盈缺损区域。闭塞分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具有其它血液成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 ,如细胞容积大、细胞质坚固、易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 ,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对微循环亦产生较大的血管阻力。一旦白细胞或血管发生某些异常 ,均可能成为微循环障碍的原因。另外 ,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活性氧及基于蛋白分解酶产生能所派生的细胞毒性 ,如果逆反入正常组织 ,则将造成细胞损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重要的初期病理变化是微血管的闭塞及其通透性亢进。由此推测白细胞可能在其初期病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就白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简述。一、糖尿病时的白细胞异常糖尿…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在日本 ,糖尿病视网膜病居后天失明原因的前位 ,据 1988年日本厚生省 视觉疾病调查研究 资料表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每年约引起 3 0 0 0人发生视觉障碍。经糖尿病视网膜病研究组 (DRS)与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研究 (ETDRS)等研究显示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光凝固效果与有效治疗时间 ,及对糖尿病黄斑病玻璃体手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方法的进展。因此现代对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目的 ,不仅是防止失明 ,更为维持良好的视力 (视力质量 :QOV)。一、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理1 糖尿病视网膜病的病情 糖尿病视网膜病 ,依其严重度分为单纯视…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血管新生多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白塞氏病等眼内病变,是引起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的眼部病变的重症合并症。血管新生本来是作为机体的创伤愈合机制之一而发生的,但在眼球,由于玻璃体内血管新生,却可有碍眼内组织的透明性。玻璃体血管新生的好发部位是视神经乳头和睫状体扁平部,特别后者尤其好发血管新生,其原因是由于在睫状体扁平部和视网膜锯齿缘的移行部存在着联络玻璃体侧和脉络膜侧的潜在通路。视网膜锯齿缘相当于胎生期眼杯的尖端部,构成葡萄膜血管和晶状体血管膜的联系路。眼杯的尖端部延伸形成睫状体上皮层及虹膜上皮层。开始,这些上皮细胞把存在于眼杯尖端的血管拉进来并延伸到角膜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是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水肿性病变累及黄斑部视网膜的病变。并由此带来高度的视力障碍 ,迄今为止 ,对于此病的治疗有 :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高压氧疗法、黄斑部视网膜格子样光凝 ,但效果都是暂时的。最近出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玻璃体切除术 ,以减轻水肿 ,提高视力。本文将就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原因及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机制进行介绍。一、糖尿病性水肿的原因黄斑水肿的原因 ,现认为主要是血管通透性亢进、血 -视网膜屏障破坏及血管内外静水压梯度的增大(图 1 )。图 1 血管通透性亢进和血 -视网膜屏障的破损 (① )及血管内外…  相似文献   

6.
老年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特点是胰岛素分泌功能低下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结果引起高血糖及糖尿病特有的微小血管损害导致神经损伤、视网膜病、肾病,严重者也可引起大血管损害导致动脉硬化。另外,胰岛素抵抗可因体力活动减少、肥胖、高血糖等发病和进展,并随年龄增长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价巳知视网膜能够通过瞳孔直视观察,并且视网膜组织透明,所以视网膜血管系统从动静脉直到毛细血管水平都能无损伤地详细观察到,这一点是许多脏器所不及的.另外,视网膜可以认为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其血管系统即血双视网膜屏障也具有与血脑屏障相似的...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坏疽(DG)是在糖尿病代谢异常的基础上发生的足部特殊性坏死性病变。DG 发生机理中主要是糖尿病性神经障碍,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就会成为特殊的糖尿病坏死性感染。糖尿病是导致动脉闭塞性硬化症(ASO)的重要危脸因子之一,可以引起大、中动脉的硬化性闭塞病变,可以招致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基底膜肥厚。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的不足而引起 ,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患病初期表现为易疲劳、口渴、多饮、多尿、多食等。晚期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骨质疏松症、神经障碍、知觉障碍、足坏疽等。严重时可并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血管病变。每年约一万人死于该病。糖尿病患者易患口腔科疾病 ,如龋齿、边缘性牙周炎、智齿周围炎 ,还经常出现难治性感染 ,这是由于唾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而易发生龋齿 ,由于牙周组织微小血管障碍 ,而引起牙周疾病。因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减弱 ,所以会经常染上重症感染性疾病。对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实行…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学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是防止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与高血糖程度及持续时间成正比,而在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不得不说还不十分明了。这可能是根据以往的研究手段,对体内稳态环境中的各种血管影响因素在进展为动脉硬化以前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进行定量评价非常困难的缘故。应该直接观察经常暴露于血流及压力的血管内皮细胞,作者已新开发出可将血管内腔整体作为一个平面进行观察的技术。有一种称为En face法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相似文献   

11.
引起视力、视野障碍的眼底疾病及视神经病中多数是以从视网膜或视神经乳头到视中枢间神经细胞的损害为主要特征。位于视网膜的视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疾病有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青光眼等 ;而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中 ,因视网膜血管等的损伤继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害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障碍。眼后部视神经损伤包括伴有动脉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的炎症性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等。近年来 ,随着病理学研究的进展 ,明确了细胞水平的损伤模式 ,并已首先应用于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本文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浦声波 《日本医学介绍》1989,10(10):470-471
结节性红斑样皮疹是白塞氏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许多研究者证明,此种皮疹的初期组织学所见是,在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随着皮疹部非特异性炎症的发展,被浸润的小血管出现各种增殖性或退行性的种种变化。增殖性变化的血管,常见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肿大,有时可引起管腔狭窄和闭塞。而关于内皮细胞增殖及肿大现象,并不只特异性地出现于白塞氏病,也可出现在慢性炎症或细胞免疫的反应部位。但是,这已是普遍见到的现象。它出现在有白塞氏病体征患者的诸多器官及组织,与本病的发病机理有密切联系,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塞氏病红斑皮疹部位管腔闭塞的小血管时发现,在增殖的细胞中出现奇特的变性内皮细胞,因此,拟对这种变性内皮细胞出现的意义和白塞氏病血管病变之间的联系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是覆盖血管内腔的一层细胞,一直被认为它只是血液与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之间的一种屏障。作为运输机构,它的首要机能便是搬运血中物质到周围组织去。但是,后来明确,内皮细胞功能不止如此,还有其他。一、内皮细胞的抗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血性,在于使正常血液在血管中不凝。而流到血管外的血液,一旦发生凝固凝血机制即不停止。然而,在体内即使血管损伤引起血凝,亦仅限于损伤部位,正常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尽管环境变化颇大,并不发生凝血。内皮细胞抗凝是内皮细胞表面存在凝血调节因子。该因子在内皮细胞表面与凝血酶结合后,可改变凝血酶固有凝血功能为非凝血性质。在凝血酶使血小板活化能力降低的同时,已不具备凝血功能的凝血酶激活蛋白 C,可使凝血因子Ⅴa、(?)a 失活,而表现抗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它可致使视力显著减退,甚至失明。据调查,在糖尿病患者中,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为38%-39%;病程5~10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50%~56.7%;10年以上者发生率增高至69%~90%,由此可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DR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因此,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所谓血管新生是指由既存的血管生成新的血管网。在正常个体,随着性周期的变化,只能在卵巢或子宫等特殊的器官观察到。在特殊的疾病状态,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或癌症等,也存在此变化,但此血管新生常是加重病理过程,此时抑制血管新生就成了一种治疗手段。而另方面,在因动脉硬化或血栓等原因导致缺血状态的器官、组织,也可见到生理的血管新生。在心肌梗塞或慢性动脉闭塞症时,发生的侧支循环也属血管新生,但一般状态下的血管新生是不充分的,此时促进血管新生则成为一种治疗手段。20年前,Folkman等提倡通过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治疗的可能性,近年随…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QOL) ,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其中重要环节是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对 1型糖尿病患者及饮食、运动疗法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水平的 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胰岛素治疗至关重要。正常人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存在一定量的基础分泌 ,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 (追加分泌 )。为有效控制血糖 ,胰岛素治疗应尽量接近人体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传统的胰岛素治疗 ,使用速效胰岛素 (常规…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患者QOL下降的原因 ,绝大部分是由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损害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阻止其发生、发展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大目的。在糖尿病病程中 ,产生微血管病变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有高血糖、高血压等。然而 ,事实上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引起微血管病变的发病 ,即使有很长的糖尿病史 ,甚至血糖、血压控制也并不十分理想的患者 ,也并未发生微血管病变。于是一些临床医学家感到可能与某些遗传基因有关 ,有些流行病学报告也显示了同样结果。本文首先介绍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并对参与发生发展 ,有关的涉及视网膜…  相似文献   

18.
血糖管理与心血管意外严格管理高血糖对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障碍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期间,大的血管障碍以及在非依赖型糖尿病(NIDDM)时如何等等,国内外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近年来,ハバド大学组成了NIDDM预后调查研究班,对于...  相似文献   

19.
存在于淋巴结和Peyers板等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 ,特别是其中的T细胞 ,不只是滞留在局部 ,而是能从淋巴组织中经淋巴管流出。随着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循环 ,进入胸导管再回到静脉内。再随血液循环回到淋巴组织 ,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 ,即高内皮细胞细静脉(highendothelialvenule)流出血管外 ,进入淋巴组织内。在高柱状内皮细胞处 ,淋巴细胞附着在血管壁 ,表面的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结合 ,通过内皮细胞间隙游出血管外。这样 ,淋巴细胞能在淋巴组织和血液间再循环 ,形成体内的淋巴细胞循环池。带有抗原…  相似文献   

20.
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由于连接脑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发育不全而导致许多短路血管组成血管四块(nidus)病灶,以此为主体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出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