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觉口语法家长经验分享讲座对听障儿童主要照顾者教学技巧及教学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个案听觉口语师进行调查,教师评估对象为20名初进入康复机构参与早期干预的听障儿童照顾者,共计施测2次,分别于活动前及活动1个月后对个案学习表现、亲师关系及家长效能3个维度进行评分。结果家长的干预积极度(t=-2.349, P=.030)、情境教学能力(t=-5.627,P=.000)及亲师关系(t=-3.249,P=.004)两次调查结果皆达显著差异,个案儿童的说话能力也有显著提升(t=-3.322,P=.004)。结论家长效能及教学类化能力通过家长经验分享讲座得到有效提升,家长的情境教学类化能力、干预积极度、亲师关系以及个案说话能力在活动参与后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叙事的宏观层面研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以期为教师和家长实施康复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收集1名11岁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讲故事或重述故事的语言样本,以叙事的宏观层面为分析指标,研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结果①个案的叙事能力处于不完整情节水平;②个案叙事时引发事件、采取的行动和结果元素表现较差,故事背景元素中的人物元素表现良好;③个案叙事主题相关性高,叙说风格平淡无味,内容简短、流畅度差,叙事时能够把握一定的事件顺序,但逻辑关系不清.结论个案叙事缺乏引发事件、行动和结果要素,逻辑关系不清造成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出现交流困难.儿童叙事能力教学要与认知训练相结合,在加强短时记忆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语音识别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耳蜗植入者的语音识别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验对象包括40名植入语前聋人工耳蜗儿童及20名听力正常儿童,采用口语给声、开集测试的方式测试其韵母及声母识别率,研究植入年龄和教育交流方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高于其声母识别率;(2)3岁前植入的儿童的语音识别率高于3岁后的植入儿童,且植入年龄与语音识别率呈负相关;(3)采用听觉口语法的儿童比采用综合交流法的儿童,具有更好的语音识别率。结论对于耳蜗植入儿童而言,声母比韵母更难掌握;植入时间较早、利用口语交流的儿童可以从人工耳蜗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3种训练方法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7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06人,其中34人接受综合感官训练法、36人接受音素辨听训练法、36人接受听觉口语训练法。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对所有听障儿童进行评估。结果不同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感官训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听障儿童提高语言能力,但听觉能力发展效果不佳;音素辨听训练法可促进听障儿童的细致辨听能力,但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听觉口语训练法能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探讨学语初期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与接受听觉口语法治疗的时间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听障个案18名,听觉年龄为8~16个月,以华语婴幼儿沟通发展量表婴儿版测验其语言能力,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常模成绩进行比较,预测分析听觉年龄和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对语言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听障儿童词汇理解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没有差异(P〉0.05),但词汇表达显著落后于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比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表现优异。此外,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及康复时间亦能有效预测其词汇理解及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结论学语初期听障儿童接受与健听儿童相同时间的听觉和语言刺激,其词汇理解发展速度与健听儿童无差异。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皆优于健听儿童,且词汇理解和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随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表明听觉口语法治疗在听障儿童学语初期的效果首先反映在词汇理解和晚期沟通手势上。  相似文献   

6.
随着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的培训与推广工作逐步深入,听觉口语法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家长所了解和接受。本文对听觉口语法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回顾,揭示了听觉口语法教育哲学与理论前提,以及科学技术在听觉口语法发展历史中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此外,本文介绍了听觉口语法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听觉口语法在听障儿童康复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本文结合听觉口语法的指导原则,从助听技术发展、康复对象、家庭康复教育三方面讨论了听觉口语法在国内推行的必然趋势及其给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美国Iowa大学言语病理学和听力学系Elfenbein博士对40名轻-重度听力损失的儿童,进行了言语和语言状况的测试研究。其言语特征为:破擦音(即为辅音,由一个爆破音和一个摩擦音组成。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后部,形成阻碍,气流冲破阻碍后,舌和齿龈间保持一狭缝而发出摩擦的声音)和摩擦音(即亦为辅音,口腔通道不完全阻塞,留有狭小空隙,气流从中泄出时,摩擦或振动成音)发音不清、轻中度嗓音嘶哑、轻度鼻共鸣障碍、口语可懂度尚好。其语言特征为:句法错误,主要累及到粘着词素(即包括复数形式、所有格形式、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当词形变化时,连缀组成的结合词形,出现附加尾音的现象)和复合句型的应用。其实际交流的错误为:对听者提供的信息不易理解或含糊不清。研究结果反映聋儿听力减弱致口语交往行为困难。探讨聋儿口语交往技巧对评估聋儿听力康复和预测补偿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早在100多年前.注意作为人类行为的中枢和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注意的一种形式,视觉注意在视觉知觉和视觉信息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听力障碍儿童尤其重要。听力正常儿童能够利用视觉注意自己手边感兴趣的事物,同时使用听觉来注意他人(如父母)说话;听力障碍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则较弱,他们必须不停地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倾听”他人的说话之间转换注意。因此,他们经常需要在交流对象和物体之间切换注意来获得有关物体的视觉交流(手势、姿态或唇读)。同时,视觉注意发展对听力障碍群体其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如阅读、概念思维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对于极重度语后聋成人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言语感知和口语单词的识别。相反,先天性或语前聋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可对交流的各个层面都带来深刻影响,用于儿童的评价体系也应能反映这些变化。因而,临床研究人员必须有足够多的、适用于儿童年龄的评价成效的方案,以面向交流发展的不同侧面。下面总结了人工耳蜗的使用对儿童发展言语感知、言语产出和语言技巧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日本听障儿童“9岁界限”现象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成因及其对我国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的启示。针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问题,笔者建议帮助听障儿童掌握丰富且正确的口语,为书面语打好基础;提高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从而胜任以书面语为主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2.
攻击,性行为(Aggressioin)又称侵犯性行为,是许多物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攻击性行为同时也是人类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到个体早期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心理学也尤其重视对个体特别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这一行为的发展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多音节词表编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心理语言学言语听辨领域的邻域激活模型(Neighborhood activation model,NAM)为理论指导,编制开放式的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多音节词表(Mandarin Multisyllabic Lexical Neighborhood Test,M-MLNT),用于跟踪调查使用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改善。方法根据邻域激活模型,邻居词汇数目较少但在口语中出现频率高的目标词定义为“易词”,邻居词汇数目较多但在口语中出现频率低的目标词定义为“难词”。计算儿童语料库中双音节词的出现频率和邻居词汇数目,获得频率和邻居数目的中位数,出现频率大于中位数而邻居数目小于中位数的词定为易词,出现频率小于中位数而邻居数目大于中位数的词定为难词。编制出汉语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双音节词表。选择3~5岁听力正常儿童30名为受试者,进行词表的初步验证。结果儿童日常口语语料库中包括2745个双音节词,出现频率从1至1878,中位数为2;目标词邻居数目从0至5,中位数为0。根据邻域激活模型定义出945个易词和223个难词。为使每个词表含有均衡的音位种类并难度相当,最终选择120词作为测试条目,编制易词表3张,每张20词,难词表3张,每张20词,共6张MLNT词表。经统计学分析,三张易词表间各测试条目的出现频率、邻居数、30名受试者测试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张难词表间各测试条目的出现频率、邻居数、30名受试者测试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易词表和难词表间测试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汉语普通话儿童词汇相邻性双音节词表(M-MLNT)设计过程中没有音素平衡的限制,测试条目更为儿童所熟悉。用于评价听力损失儿童的口语词汇辨识能力,有利于获得个体间的真实差异。M-MLNT可作为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词汇辨识能力的长期追踪测试,用于评价助听装置的使用效果和儿童对声学-音位相似性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技术的发展和低龄儿童听力诊断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许多助听器选配无效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多导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新选择,它使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重获了听力,同时也推进了世界各国对本民族儿童听觉言语发育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听障儿童个案实施听觉口语法康复训练,旨在探讨听觉口语法对低龄听障儿童听能发展的效果。方法对1名听障儿童实施听觉口语法早期康复课程,分别从听能、言语、语言、认知.沟通五大领域进行分析。结果个案从研究初期对声音没有反应到训练后能够正常与人沟通,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基本达到了阶段性康复目标。结论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在早期康复训练中要充分利用其听能,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言语听觉能力,提高五大领域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听障儿童家庭运用听觉口语法实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为听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自编调查问卷,对内蒙古地区100例听障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障儿童家庭对听觉口语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程度较差,对家庭教育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业反馈少且缺乏与教师的沟通。结论听障儿童家长迫切需要实施听觉口语法家庭康复训练的支持和帮助,康复机构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与指导,使听觉口语法在听障儿童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 ,DD)儿童的阅读环境影响因素差异,为不同种族阅读障碍儿童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地区5所维汉双语学校3~6年级儿童2854名,采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the 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y ,PRS)、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the dyslexia checklist for Chinese dhildren ,DCCC)、儿童维语阅读障碍量表(the dyslexia checklist for uyghur children ,DCUC)以及家庭背景和家庭阅读环境调查表对这2854名儿童进行调查,并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hina-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C-WISC)进行智力测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IV)对阅读障碍的定义,逐层筛选汉族和维吾尔族阅读障碍儿童,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阅读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评定。结果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348份,汉族儿童阅读障碍的阳性筛出率为3.89%(45/1156),维吾尔族儿童为7.05%(84/1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年级、家庭收入、父母的职业、母亲的文化程度和部分家庭阅读环境因素上汉族阅读障碍儿童的阳性筛查率显著低于维族阅读障碍儿童(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当儿童处于五年级(P<0.05,OR=1.47,CI 95%:1.17~1.85)、父亲的职业为党政机构和政府人员(P<0.05,OR=1.86,CI 95%:1.16~2.99)、母亲的职业为党政机构和政府人员(P<0.05,OR=2.99,CI 95%:1.66~5.39)、母亲的文化水平为大专(P<0.05,OR=2.46,CI 95%:1.77~3.40)时,汉族儿童发生DD的危险性显著低于维族儿童。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的阳性筛出率高于汉族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尤其是母亲的职业对两个民族儿童阅读障碍阳性筛出率的差异影响最为显著,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更有可能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能力,且汉族儿童母亲的这种作用较维族儿童显著,而家庭阅读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为情绪理解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自编的内部情绪情解问卷,考察159名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包括愿望理解、信念理解和情绪表达规则理解3方面。结果 (1)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儿童(P<0.05);(2)不同年级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水平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父母的听力状况对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 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听障儿童内部情绪理解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用声反射鼻测量计对696名3~17岁正常儿童及少年进行检测,确定其鼻腔容积(NV)、鼻咽部容积(NPV)的正常值范围,并对NV、NPV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正常儿童、少年双侧NV为9.175~17.207m3,NPV为22.158~52.225cm3,且NV、NPV变化与年龄均呈显著直线正相关(P<0.01)。认为前述数据对进一步探讨声反射鼻测量计在儿童及少年鼻腔及鼻咽部疾病的协助诊断及判定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听觉口语法:一种家长参与的课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听觉口语法是受其教育哲学观和听障儿童发展观指导,囊括相关的技术、教学方法与策略及管理、评估等在内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强调家长的深度参与,认为家长的深度参与有助于治疗师或教师优化听障儿童的康复服务效果。随着听觉口语培训的推行及听觉口语服务的开展,转变传统的康复教育观、家长观和教师观,如何将家长纳入康复教学过程将是听觉言语康复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