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红梅  袁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1-372
目的: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四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置管异常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2.
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将6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采用22 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前臂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经留置针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外渗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单通道1 h液体补充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通道能有效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大量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患者的效果,以寻找最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需大量输液(每日补液量≥2 500 ml)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平均留置时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液体渗漏、静脉炎、补钾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大量输液,可减少静脉置管并发症,且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105例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组,55例静脉留置针组,记录静脉炎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60-24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2~10天。结论:PICC管置管组静脉炎发生3例(6%),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6例(12%),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18例(32.7%),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20例(36.3%)。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对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输液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排气新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排气方法,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内空气残留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后的排气方法无空气残留,消除了患者和家属的思想负担,战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因素,提高了静脉留王针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钢针输液,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及输液结束时间,并采用自制表对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及疼痛的评分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能有效平稳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状况,减少液体外渗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负压冲管法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压冲管法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留置针静脉留置成功次日输液治疗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连接输液,即取10 ml注射器向留置针内推注5~10 ml生理盐水,确定留置针通畅后连接输液;观察组采用负压冲管法连接输液,即取5 ml注射器抽取3 ml生理盐水,连接留置针后轻轻回抽和推注2~3次,确定输液通畅后连接输液.结果 观察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采用负压冲管方法 可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留置针处用输液贴固定;观察组加用代温灸膏在静脉穿刺上方0.5~1.0cm处沿血管走向敷贴。结果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45.0%)显著低于对照组(75.0%);留置时间观察组(≥5d为80.0%)显著长于对照组(52.5%),两组比较,均P<0.01。结论用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易筋经出爪亮翅手臂锻炼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日输液前、输液毕各进行1次出爪亮翅锻炼。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P0.05)。结论易筋经出爪亮翅手臂锻炼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PICC输液。比较2组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红肿、堵管、静脉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ICC进行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留置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浮针在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宁波市中医院80例急性发病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其中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及物理治疗,40例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以解剖列车理论为指导进行浮针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了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髋关节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疼痛VAS评分、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治疗后24 h(6.5±0.5)分、7 d(3.4±0.5)分、14 d(2.1±0.3)分,较对照组术后24 h(7.9±0.6)分、7 d(5.2±0.5)分、14 d(3.6±0.5)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治疗后24 h(55.6±1.1)分、7 d(68.5±1.8)、14 d(80.3±1.7)分,较对照组术后24 h(43.7±1.2)分、7 d(54.6±1.3)、14 d(63.0±1.4)分明显上升(P0.05);患者满意度观察组(92.5%)较对照组(72.5%)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运用浮针治疗,疼痛感触明显减轻、功能和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排除静脉留置针残留空气的新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92例采用静脉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排气,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结果 两组排除留置针内空气残留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后的排气方法无空气残留,消除了患者的顾虑,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次性消毒帽在正压接头消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急诊重症病房行正压留置针输液的患者80例随机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消毒帽对静脉留置针正压接头进行消毒,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乙醇棉片进行留置针 正压接头消毒。分别在消毒前、消毒后1min、消毒后4h、下次输液前采样,比较两组留置针接头细菌菌落数、操作时间。结果 消 毒后4h、下次输液前,观察组细菌菌落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次 性消毒帽对留置针接头能达到快速消毒效果,能持续保护留置针接头、降低正压接头处的细菌菌落数,且其使用简单方便,可节约 护士的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压冲管法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留置针静脉留置成功次日输液治疗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连接输液,即取10ml注射器向留置针内推注5~10ml生理盐水,确定留置针通畅后连接输液;观察组采用负压冲管法连接输液,即取5ml注射器抽取3ml生理盐水,连接留置针后轻轻回抽和推注2~3次,确定输液通畅后连接输液。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负压冲管方法可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提高烧伤、脱水患几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30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烧伤、脱水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观察组采用头部扎止血带条件下留置针穿刺技术.比较两组静脉充盈时间、充盈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患儿疼痛发生率.结果 上述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烧伤、脱水患儿采用头部扎止血带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新入院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首次住院而且从未使用过留置针的15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72)只进行一般输液及常规静脉留置针健康教育,观察组(n=78)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系统性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入院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系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促进留置针的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7.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丽  梁桂芳  薛芬 《护理学杂志》2006,21(21):14-15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最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观察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法,观察组行缓慢拔针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皮下瘀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缓慢拔针按压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冲管法在静脉留置针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9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2021年4~6月的3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7~9月的3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导管A-C-L维护法(评估-冲管-封管维护法)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维护,观察组采用改良冲管法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维护。结果 观察组留置针回血率、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冲管法能降低静脉留置针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静脉留置针适宜的封管时间.方法 将使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静脉留置针患者889例随机分为甲组(296例)、乙组(297例)、丙组(296例),输液间歇期甲组每8小时封管1次,乙组每10小时封管1次,丙组每12小时封管1次.观察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静脉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静脉炎、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甲组静脉炎发生率最高,丙组堵管发生率最高.乙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相对较长.结论 对于静脉留置针患者建议采取每10小时封管,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从而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