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背景:构建稳定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犁可为临床研究脊髓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平台,课题组前期已成功构建了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和围于术期处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期组、短期组、中期组、长期组,每组12只兔又分为模型兔8只和假于术兔4只。模型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争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评估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每组动物到期后对模型兔行MRl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灌注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模型符合要求。结果与结论:32只模型兔存活29只,生存率91%,动静脉瘘口通畅率79%,但长期组瘘口通畅率低,仪29%。术后模型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模型兔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病理检查伍光镜下见脊髓实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提示成功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构建稳定的脊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可为临床研究脊髓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平台,课题组前期已成功构建了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改进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兔脊髓静脉高压模型。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期组、短期组、中期组、长期组,每组12只兔又分为模型兔8只和假手术兔4只。模型兔通过开腹侧侧吻合兔左肾动静脉,形成动静脉瘘,结扎后腔静脉远端和近端导致动脉血异常引流至腰静脉、椎管内静脉丛形成脊髓淤血和脊髓静脉高压。采用Jacobs法对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评估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每组动物到期后对模型兔行MRI扫描、经股动脉DSA检查动静脉瘘口的通畅,并灌注解剖取脊髓行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模型符合要求。结果与结论:32只模型兔存活29只,生存率91%,动静脉瘘口通畅率79%,但长期组瘘口通畅率低,仅29%。术后模型后肢运动、感觉功能均有所减退。模型兔脊髓MRI表现为脊髓相应阶段的水肿;病理检查在光镜下见脊髓实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胶质细胞的增生、髓内血管的玻璃样变性和神经元细胞变性,符合脊髓静脉高压的脊髓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髓鞘板层的松散、薄髓纤维内线粒体数目增加和神经元的固缩。提示成功建立模拟人类脊髓血管畸形的脊髓静脉高压机制导致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Foix-Alajouanine综合征是指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伴脊髓静脉流出道狭窄与闭塞时,脊髓静脉高压导致的脊髓静脉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脊髓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在血管造影上的表现。方法 对7 例脊髓髓内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 例病变位于颈段脊髓内,5 例在胸段脊髓内。5 例畸形血管由脊髓前动脉供血,2 例由脊髓后动脉供血。畸形血管位于脊髓内,呈团状,可见早期静脉引流。结论 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在血管造影上有特征性表现,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 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 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 例脊髓损伤患者,15 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4 例非脊髓损伤患者,9 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与非脊髓损伤患者相比,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5 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栓塞组中,37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1 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3 例慢性肺栓塞患者,10 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两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栓塞组中,31 例检出股静脉瓣反流和小腿肌肉间静脉扩张,检出率51.7%;对照组8 例检出,检出率22.9%。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肺栓塞患者与非脊髓损伤肺栓塞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均明显高于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众多疗法中效果较佳,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移植方法为局部移植,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重复移植治疗困难等缺点。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好的移植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优于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脊髓损伤,其疗效与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7.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在众多疗法中效果较佳,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移植方法为局部移植,存在操作复杂、创伤大、重复移植治疗困难等缺点。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好的移植方法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分析嗅鞘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脊髓半切模型,随机分4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定期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评价脊髓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学改变优于D/F12静脉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嗅鞘细胞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别。说明嗅鞘细胞静脉移植可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并修复脊髓损伤,其疗效与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8.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痿(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指脊髓硬脊膜的供血动脉在穿过椎间孔时与硬膜下和脊髓表面静脉形成了直接交通的痿口,导致脊髓静脉淤血,逐渐动脉化,阻碍脊髓静脉回流,压力增高而引起的脊髓缺血及水肿、变性、坏死口⑵。此类病例发病率相对较低,早期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起病隐袭,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容易误诊。但随着MRI、DSA的广泛应用SDAVF发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1.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指在硬脊膜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动脉血通过瘘口进入静脉逆向流至脊髓静脉造成脊髓压力增高,使正常的脊髓内动静脉压力梯度紊乱,造成脊髓供血减少,慢性脊髓缺血,影响脊髓正常功能[1]。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们收治了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积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动静脉泵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已得到认可.目的:观察动静脉泵对脊髓损伤后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静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01/2009-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65岁以下既往无静脉血栓病史的脊髓损伤后合并深部静脉血栓患者17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脊髓损伤未合并深部静脉血栓的65岁以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在应用抗凝剂及循序减压弹力袜的基础上,对两组受试者实施3个月的动静脉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0 min、治疗停止即刻检测股总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结论:在治疗30 min时,病例组及对照组股总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均明显增加(P<0.05),但病例组不如对照组增加明显.超声血管二维声像图见病例组静脉管壁不规则、腔内见不均匀低回声、可见细束状血流信号;对照组静脉管腔可见均匀低回声、管壁规则、管腔壁充满血流信号.停用动静脉泵治疗即刻,两组股总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每分钟血流量均较治疗中有所下降(P<0.05),但仍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在治疗4周后,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另外,通过3个月动态观察,发现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呈进行性增快,峰值在4周.说明动静脉泵可以明显增加脊髓损伤合并及未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脐带血来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3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是否有帮助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取健康产妇脐带血离心分化为单个神经千细胞,对33例因创伤性脊髓损伤和硬膜外血肿造成的急性压迫性损害患者进行神经千细胞移植,移植途径包括静脉点滴、蛛网膜下腔注入、开放手术移植法,其中静脉移植10例,蛛网膜下腔移植10例,开放手术移植13例。神经千细胞移植术后7~10d,33例患者损伤的脊髓功能均有改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周-1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33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呈继续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脊髓病多见于门静脉分流术后,自然形成门体静脉吻合而发病,临床较少见.我们近4年来收治4例均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而发生的肝性脊髓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成像(CE-MRA)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c 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显示的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1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c MRI和CE-MRA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影像特征。结果:1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病灶分布于颈髓5例,于胸髓12例。呈实质性结节型6例,囊肿伴空洞型11例。病灶直径<10mm 11例,病灶直径>10 mm 6例。对于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c MRI可以发现其周围迂曲的流空血管信号。CE-MRA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实质、供血动脉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CE-MRA及c MRI具有特征表现,CE-MRA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是确诊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戚春霞  厉春林  陈莺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158-158,F0003
髓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为先天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特点是有多个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可参与畸形血管团和正常脊髓的双供血,一个或两个独立的畸形血管团埋在脊髓内部或软膜内,常见于颈、上胸和胸腰段。我科2011年9月收治1例高颈段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的患者,现将其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调制中频电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调制中频电(modulated medium frequency current therapy,MMFCT)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方面的作用差异。方法:纳入20例健康受试者及20例脊髓损伤患者。健康受试者左侧下肢分别用4种不同调制处方的中频电治疗刺激腓肠肌,然后使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腘静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筛选血流加速效果最好的处方。利用筛选的处方刺激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测量股静脉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每分钟射血量,对比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股静脉的上述指标。结果:健康志愿者腘静脉基础PSV为9.5±3.3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4.2±1.7cm/s,连续调制波刺激时腘静脉PSV加快了约25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200%。断续调制波相较于连续调制波,腘静脉PSV加快了约160%,平均血流速度加快了约14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波形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患者静息时下肢股静脉基础峰值血流速度为6.5±2.7cm/s,基础平均血流速度为2.6±1.4cm/s,基础每分钟射血量为37.6±17.4ml/min。刺激时脊髓损伤患者股静脉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射血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时的PSV、刺激期平均血流速度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歇调制波单次刺激加速血流的效果优于连续调制波,而不同波形之间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脊髓损伤患者中,MMFCT能产生类似于IPC的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作用,推测其能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IPC单次加速下肢静脉血流的效果优于MMFCT,但MMFCT治疗时的单位时间射血量高于IPC。  相似文献   

20.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发生在硬脊膜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动静脉瘘可通过根静脉向脊髓表面的冠状静脉丛返流,导致脊髓静脉高压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瘘口多发生在下胸段或腰段,也可发生在骶段,其他部位少见(85%的患者节段低于胸6水平)。该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由下而上的肢体麻木无力、背部疼痛、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