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采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并对其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方法 24只新西兰幼兔随机分成两组,用利刀切除股骨头全层关节软骨达关节软骨表面积的1/3,制成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模型。实验组取股骨全层游离骨膜,移植修复股骨头关节软骨缺损,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第4、8、12、24周取股骨头关节软骨进行大体,光镜观察,Wston-blot法检测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结果 骨膜移植24周后,肉眼下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区被透明,光滑的软骨覆盖,与周围正常关节软骨组织已难以区分,而对照组软骨缺损区在24周后仍清晰可见,基底部少量暗红色纤维结缔组织,光镜下,实验组移植4周后软骨缺损区被骨膜再生组织完全填充,为幼稚透明软骨;12周后新生软骨细胞明显增多,逐渐成熟,但排列紊乱;24周后新生软骨排列趋于规则,与周围正常透明关节软骨结构相似,甲苯胺蓝呈异染性。对照组24周后软骨缺损区由纤维样结缔组织覆盖,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边缘可见少量幼稚软骨细胞,甲苯胺蓝异染性不明显,通过Wston-blot法检测证实自体骨膜移植后第4周起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呈持续高度表达。结论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于受损关节软骨,在一定条件下能演化形成关节透明软骨,可用于修复关节软骨大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2.
刘长铁  袁旭娟  马勇 《江西医药》2010,45(7):646-649
目的探讨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复合浓缩自体骨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3个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双下肢髁关节面上共制作3个直径4mm、深2mm的全层软骨缺损,自左到右为:壳聚糖/磷酸甘油复合浓缩自体骨髓组(A组),壳聚糖/磷酸甘油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8只,应用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组织学评分评估缺损软骨的修复情况。结果 C/GP复合浓缩自体骨髓组术后12周、组织切片显示新生组织中可见大量类透明软骨细胞出现,修复组织和周围软骨整合良好。A组各个时间点组织学评分均低于于其他2组(P〈0.05)。结论 C/GP复合浓缩自体骨髓提高了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及其对关节软骨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培养为软骨样细胞;②以胶原膜为支架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③建立兔髋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16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8只;应用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股骨头关节软骨缺损,8、16周后观察修复效果。结果8周后大体标本显示关节软骨缺损为白色软骨样组织填充,组织切片显示缺损处有新生软骨形成,阿新兰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有GAG和Ⅱ型胶原强阳性表达;16周后关节软骨缺损仍为软骨样组织修复,部分见表面粗糙,镜下见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结论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修复兔股骨头关节软骨缺损,较长期的观察结果显示有退变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MSCs和软骨细胞共培养并与纤维蛋白黏胶复合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分A、B、C、D四组,A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纤维蛋白胶复合体移植;B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移植;C组:单纯凝胶复合体移植;D组:空白对照,软骨缺损不作处理.分别于4、12周处死取材.进行修复软骨的大体观察、用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软骨细胞内结构和O'Driscoll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结果 大体观察和电镜检查:软骨的修复A组优于B、C组,D组修复不良.各组的O'Driscoll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分别为:A组:(20.43±1.81)分;B组:(16.29±2.63)分;C组:(10.57±3.60)分;D组:(5.77±3.30)分,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BMSCs和软骨细胞共培养并与纤维蛋白黏胶复合后移植能更好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RCCS)在构建组织工程细胞/载体复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着在三维载体壳聚糖上,分为传统的静置培养组和微重力旋转培养组,经过体外成软骨诱导作用后,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考察不同时间点、不同培养体系中细胞增殖情况、成软骨表达情况以及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相对于常规的静置培养组,RCCS组细胞增殖能力、成软骨表达均得到增强,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更为有效。结论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可以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进而应用临床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寻修复关节骨软骨缺损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取健康家兔16只,单侧膝关节股骨关节面造成骨软骨缺损约4?8mm2,实验组采用自体骨膜一同种异体深冻骨修复缺损,对照组采用自体骨膜一骨块修复。结果:1、大体观察两组骨膜再生组织光滑完整,关节挛缩,关节内粘连轻微(P?0.05)。2、光镜观察两组在优势组织、表面特性、结构完整,与正常软骨连接等方面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3、电镜下两组再生组织软骨细胞细胞器丰富、生长活跃、结构正常。结果提示:1、同种异体深冻骨不影响骨膜生发层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2、移植骨膜能够转化为类透明软骨。3、自体骨膜-同种异体深冻骨移植是修复关节骨软骨缺损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彭智  宋跃明  王定国  张美心 《贵州医药》2003,27(10):937-938
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现行许多方法均存在急性排斥反应,自体移植供体来源有限,异物反应,假体松动等一系列问题。组织工程化软骨为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国产PDLLA支架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取兔髂骨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生物材料混合后植入体内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结果 12周后X片、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均显示缺损处有新骨形成。结论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是修复兔桡骨远端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36只3~4个月龄的健康新西兰兔,分离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将BMSCs与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在体外培养瓶中进行复合培养约3 d。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3种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用关节软骨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移植手术后12周,移植培养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复合物的实验组修复组织和周围组织整合良好,且修复效果显著优于移植单独的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脱细胞基质的复合物能有效的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适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细胞支架材料.方法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种植于Matrigel凝胶和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凝胶两种支架上体外培养3周,对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标本、HE染色,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的含量.结果 软骨细胞在两种支架内均生长良好,Matrigel凝胶中软骨细胞培养3周后仍能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其分泌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的能力较C/GP凝胶中软骨细胞强,并可更好的促进受损的软骨细胞增殖.结论 Matrigel凝胶和C/GP凝胶均可作为软骨细胞载体修复关节软骨缺损.Matrigel凝胶支架更适合软骨细胞的贴附生长,有利于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11.
选用家兔50只,10只孕兔为移植供体,另外40只分为新鲜和冷冻两组进行实验。切取胎兔软骨,部分移植于新鲜组兔股骨的骸股关节处,另一部分软骨置-196℃液氮冷冻保存3周后植于冷冻组兔的相同部位。木后3、6、9、12周时行形态学、HE染色、透射电镜、S-100蛋白标记染色、氨基酸分析、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监测。结果表明:同种异体胎兔软骨移植可成活,成活的软骨为透明软骨;新鲜软骨移植组比冷冻组成活率高;冷冻保存对软骨细胞存活是有害的;胎兔软骨移植后也存在吸收退变,同时也可诱导生成新的软骨;新鲜胎儿软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所致的关节软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由创伤及非创伤性病理损害如感染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由于软骨结构特殊(由Ⅱ型胶原交织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及内埋其中的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所构成)。软骨组织内无血管,基质纤维网内的软骨细胞增生及迁移能力有限.使得软骨损伤后软骨自身修复的能力差。目前临床上尚无很好的方法来治疗软骨缺损。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所开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优化种子细胞源是应用这一技术的前提和关键.而其中所应用的种子细胞主要包括自体软骨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研究同种异体游离骨骺移植修复股骨头及关节软骨的部分缺损。方法选用出生1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髂骨骨骺作为供体,成年同种兔作为受体。术后3、6、12和24周进行股骨头及移植骨骺的大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的观察。结论利用同种异体游离骨移植修复成人部分股骨头及关节软骨的坏死缺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腺病毒介导的hIGF-Ⅰ基因转染对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hIGF-Ⅰ)基因转染对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分离新两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到第一代,用荧光标记的Ad/hrGFPhlGF-Ⅰ转染,然后接种在PLGA支架上(转染组);未转染的软骨细胞接种在PLGA支架上(对照组),在体外培养2周.利用荧光显微镜、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鉴定hIGF-Ⅰ基因的有效转染,并观察其对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结果 Ad/hrGFP-hlGF-Ⅰ能对兔关节软骨细胞进行有效转染,RT-PCR显示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Ⅰ、Ⅱ型胶原、聚合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定昔检测显示胶原和GAG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hIGFⅠ基因转染能成功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用它构建组织工程软骨能显著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蔡俊  范卫民  刘锋 《江苏医药》2006,32(8):755-756,i0002
目的 探讨循环应力对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分离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种植于PGA无纺网支架上。实验组在循环应力下培养(0-200kPa,0.1Hz),对照组静态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培养4周。4周后取出组织工程软骨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工程软骨结构以及Ⅱ型胶原分泌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4周时,实验组的组织工程软骨形态和色泽更加接近正常透明软骨,厚度和组织弹性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软骨细胞数量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明显增加,分泌Ⅱ型胶原能力更强。结论 循环应力刺激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增加,有利于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异体和自体骨软骨移植的修复软骨缺损的差别。方法采用20只成年新西兰兔,造成直径4mm的软骨缺损,采用压配技术进行移植修复;术后12周行大体观察、HE染色、番红O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用改良的Wakitani标准评分,并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新鲜异体与自体骨软骨移植均成活,得分相近。结论新鲜异体和自体骨软骨移植在修复兔的软骨缺损,在组织学上无明显差异,新鲜异体骨软骨可以作为移植的供体。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的细胞浓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范卫民  陈哲峰 《江苏医药》2005,31(10):762-764
目的探讨兔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的合适细胞浓度。方法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扩增后以1,2,4,6,8,10×107/ml 6种不同浓度种植到PLGA支架上。在体外培养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4周终止培养,进行HE、Masson组织学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体外培养的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组织有相似的组织学特性,形成软骨组织适宜细胞浓度为4×107/ml。结论体外形成兔软骨组织的适宜细胞接种浓度为4×107/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分离培养、增殖,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为骨、软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抽取兔髂骨及胫骨的骨髓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塑料板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出MSC,并增殖。对第二代MSC进行成骨矿化诱导,测定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矿化情况。并对第二代MSC进行诱软骨特定培养液诱导,对诱导细胞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测定诱导后的软骨细胞表型。结果:MSC为梭型的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增殖能力强。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MSC具有成骨能力,诱导后ALP活性明显提高,并且出现矿化结节沉积。在成软骨诱导剂作用下,可见细胞由成纤维样的梭形变为椭圆形及肾形,并分泌基质,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特点。结论: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兔骨髓MSC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可用于组织工程骨和软骨组织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9,(2):197-201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雄性新西兰兔7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8只。采用麻醉后手术钻孔的方式造成兔右膝关节股骨内侧髁软骨缺损模型,然后立即在软骨缺损处进行关节腔注射给药,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体积分数为20%、40%、80%的康复新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0.2 mL/kg,每3天1次持续给药。于给药后第4、8、12周时,观察兔软骨缺损伤口修复情况;于给药完毕即刻和给药后第4、8、12周时,结合Wakitani评分标准对兔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于给药后第12周,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兔关节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和尿液中吡啶酚(PYD)水平。结果: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软骨缺损区修复情况较好;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给药完毕即刻及同时间点的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修复组织形态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给药后第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组织病理学程度明显减轻;给药后第4、8、1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兔关节液中NO、LPO和尿液中PY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SO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到给药第12周时,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复新液对KOA软骨缺损模型兔的软骨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提高SOD表达并介导NO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欧阳彬  范卫民  马益民  刘锋 《江苏医药》2007,33(9):904-906,F0003
目的 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壳聚糖、Ⅱ型胶原、聚羟基乙酸(PGA)三种细胞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探讨更适合构建工程软骨的细胞支架材料.方法 多聚赖氨酸包埋壳聚糖、Ⅱ型胶原和PGA三种多孔海绵支架.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种植于三种支架上.体外培养4周,对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HE染色,检测软骨内DNA含量、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GAG)的分泌量.结果 软骨细胞在壳聚糖支架内生长良好,培养4周后仍能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其分泌Ⅱ型胶原和GAG的能力较其他两种支架好(P<0.01).结论 壳聚糖支架更适合软骨细胞的贴附生长,有利于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