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骨质疏松症重点人群,探讨居民骨量异常的现状及发病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方法:2020年1月—12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是南钢街道11个社区)共6258例55~65岁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2.13%;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平均为-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OR=1.964,P<0.05),牛奶摄入及日常锻炼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OR=0.725、0.718,P<0.05).结论:本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比例较高,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饮食、运动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客观规律。方法:系统观察240例女性性尿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明,据此分为肝气郁滞、湿蕴下焦、肾阴亏虚、肾虚血瘀4个证。并同时分析了患者年龄,绝经与否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以肾虚血瘀证居多;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已绝经患者中肾虚血瘀证,肾阴亏虚证比例明显高于未绝经患者,且肾虚血瘀证为最常见证。结论:肾虚是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机,瘀血为标,湿热和肝郁分别是尿道综合征的诱因和伴随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与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各证型的基本资料、中医证候积分、BMD值及骨折特点。结果:三种证候的腰椎及股骨BMD值进行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及脾肾两虚型的BMD值显著小于肝肾不足型;三种证候的积分比较,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三个证候的骨折发生率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肝肾不足型;分析总体证候积分与BMD的相关性,中医证候积分与股骨BMD存在负相关,而与腰椎BMD则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三种中医证候中积分与骨折发生率最高的一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骨质疏松症研究调查表,收集1419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临床资料,对不同年龄段(41~59岁、60~69岁、70~85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虚证辨证分为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气虚、血虚证,常见证型为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肾阴虚证。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体重指数(BMI)、骨密度(包括腰椎、大转子、股骨颈)及主要症状、虚证、常见证型的分布情况。结果 41~59岁患者549例,60~69岁患者679例,70~85岁患者191例,各组患者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41~59岁比较,60~69岁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70~85岁患者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亦降低(P 0. 05)。与60~69岁比较,70~85岁患者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降低(P 0. 05)。在3个年龄段中,排名第一位的症状均为健忘。肾虚、肝虚在3个年龄段的比例均位列前二,且心虚、脾虚比例也较高,气虚、血虚比例较低。随着年龄增长,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的比例不断下降,肾虚血瘀证、肾阳虚证的比例不断上升。结论绝经后骨量减少妇女在不同年龄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随着年龄增长肾虚血瘀证、肾阳虚证明显,总体证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诊治并且同意参加本项研究的1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拟"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内容包括:舌苔、脉象、年龄、身高、体重、饮食习惯等。参考《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数据,探索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包括主证、兼证。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例患者中,23例肝肾阴虚,占23%;77例脾肾阳虚,占77%;7例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占7%;3例脾肾阳虚兼心阳虚,占3%;1例脾肾阳虚兼气血亏虚,占1%。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体重、锻炼、日照、营养因素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有两个主证和一个重要兼证。围绝经期女性以肝肾阴虚为主证,其余绝经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女性以脾肾阳虚为主证,高龄女性合并严重的脆性骨折多以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由于3例兼有心阳虚患者合并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例兼有气血亏虚患者合并有左股骨颈骨折并进行全髋置换,术后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故心阳虚及气血亏虚不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兼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与BMD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妇女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结果: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症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TNF-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 TNF- α、NO水平的检测探讨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清 TNF- α、NO水平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TNF-α含量高于肾虚证患者 (P<0 .0 5) ,而血瘀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肾虚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清 NO水平低于血瘀证患者 (P<0 .0 5) ,而肾虚血瘀证与肾虚证患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脑动脉硬化性眩晕血瘀证与血清 TNF- α含量升高相关 ,而肾虚证与血清 NO水平降低相关 ,为脑动脉硬化性眩晕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证侯分布规律,以对今后中医诊治绝经后女性PMO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通过本研究设计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和脱落标准后,运用QCT骨密度测量仪[QCT3000 Bone Densitoming(Version2.0R)]进行T12-L2椎体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再由两位中医教授对每一位受试对象进行双盲对比症候观察,所得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证候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统计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全部数据由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并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人群中的大致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发现91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肝肾阴虚型最多44例占48.35%,肾阴虚型19例占20.88%,肾阳虚型12例占13.19%.脾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胃虚弱型6例占6.59%.但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证候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初步认为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不应简单的以骨量降低的多少进行临床分型.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肾主骨"理论为主,注重与肝、脾的密切联系.着眼于整体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QCT骨密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在广州地区选取年龄为50岁以上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应用TOSHIBA64排螺旋CT扫描机和配套的校准体模及骨密度分析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CT(QCT)分析,并通过中医辨证进行分型,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腰椎椎体的OCT骨密度值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存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规律,而60~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较迅速,65岁以后骨密度低于男性。根据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肾虚型共64例(32.0%),其中肾阴不足31例(15.5%)、肾阳虚衰33例(16.5%);脾肾两虚型42例(21.0%);肝肾阴虚型43例(21.5%);瘀血阻络型18例(9.0%);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椎体骨密度减低存在随时间递减的规律,证候分型亦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地区单一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见实性证素与其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证素辨证的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实性证素:肾虚对照组、肾虚血瘀组、肾虚痰湿组、肾虚气滞组,应用核磁共振氢谱(H-NMR)技术测定不同证型之间的血清代谢产物,并通过多元分析代谢谱之间的差异。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肾虚组与肾虚气滞组、肾虚组与肾虚痰湿组、肾虚气滞组与肾虚血瘀组、肾虚气滞组与肾虚痰湿组、肾虚血瘀组与肾虚与痰湿组5组之间的血清代谢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各组间的差异代谢产物对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有不同的影响,相对应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性证素之间有不同的表达,对于研究中医证素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女性尿道综合征病机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子杰  黄树纲 《新中医》2001,33(7):25-26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综合征临床症候特点和辨证分型部分客观指标。方法:临床观察了240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据此分为肝气郁滞、湿蕴下焦、肾阴亏虚、肾虚血瘀4个证型,并同时分析了患者年龄、绝经与否、血清雌二醇(E2)水平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肾虚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型,提示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发生可能和血清笥激素水平有关。E2可以作为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客观化的指标之一。结论:女性尿道综合征发病病机与临床证型之间有明确相关性。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有客观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将2389例绝经后骨量丢失的妇女分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三阶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常见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结果:在骨量丢失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有差异,且绝大多数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的排序总体一致;症状以健忘、腰脊痛、腰膝酸软、下肢抽筋、发脱齿摇为主,五脏气血证型以肾虚、肝虚、心虚为主,肾虚兼证以合并肝虚、心虚、脾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型以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为主。结论:绝大多数骨量丢失人群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排序基本一致,各个阶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比例随骨量丢失增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社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骨质疏松证的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目前已经发表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归纳,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肾、肝、脾,在证候分类表现形式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以"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总以"肾虚"为主,但在具体辨证过程中与患者的年龄、骨密度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血瘀"为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表现主要突出原发疾病的证候。临床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兼以滋补肝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3-275
目的: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型,是以肾虚为主,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为辅的常见证型。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出发,论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肾虚、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分析、西医病理阐释、治疗方法,以及各证型与肾虚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也可以见到脾虚、肝阴虚的虚证和血瘀、气滞、寒痰湿邪等实性证型。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运用补肾膏方来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观察其骨密度、中医证候疗效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或肾虚血瘀证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诊治符合入组条件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骨密度正常组),观察组(骨质疏松组)。通过对患者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等资料的收集,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经我科副主任以上职称医师诊断,判定病例各自分属证型,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病例在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方面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证型分布规律可以看出气滞血瘀证和肾精不足证患者所占比重大于脾肾阳虚证及肝肾不足证。结论:患者年龄的增大、绝经年限的增长、体重指数偏低等因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肝肾不足证。在临床中可适当加入活血化瘀、滋补肾精、温补脾肾阳气、滋补肝肾等中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虚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依据中医证型分为四型,分别为肾虚证、脾胃气虚、肝阴不足以及血瘀证,测量每一证型患者的骨密度平均值、骨矿含量值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骨密度值由高至低为血瘀证组脾胃气虚证组肝阴不足证组肾虚证组,且肾虚证组与其它三个证型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个证型骨矿含量由低至高为肾虚证组肝阴不足组血瘀证组脾胃气虚组,肾虚证组明显低于其他组,与其它证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的肾虚证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存在有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CCCI诊断标准的患者600例,根据《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随机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200人作为正常对照。选取HCY作为观察指标,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HCY水平,比较CCCI组与正常组、CCCI不同中医证型组HCY的水平变化。结果:CCCI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阳化风组、气虚血瘀组、痰浊内阻组和肾虚血瘀组血清HCY水平高于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气虚血瘀组、痰浊内阻组和肾虚血瘀组血清HCY水平高于肝阳化风组,肾虚血瘀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组、痰浊内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与CCCI的发病相关,对CCCI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CC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清HCY水平存在差异,提示HCY与CCCI中医证型的辨证及转变有相关性;肾虚血瘀型的血清HCY在各中医证型中升高的程度最大,可将血清HCY作为CCCI肾虚血瘀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