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分中药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其疗效是长期临床中医学实践证明的.长期以来,中药的研究一直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药是我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文化,因而大力发扬中药事业是每个中药工作者的责任.中药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能用现代方法科学阐释其机理一直是个难题.因此,中药与世界药学的发展速度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提出了以组分中药来构建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孙建峰  赵社 《河北中医》1999,21(6):392-392
中药汤剂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自古至今应用范围最广泛,且历史最悠久,系采用中药加水煎煮取汁制成的一种液体剂型,具有随证加减灵活、制作简便、服用方便、吸收迅速、见效快等一系列优点。如今,我国许多中药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汤剂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但我们也应看到,各相关学科的发展的同时,中药饮片却仍停留在相对滞后的状态,说明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具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性。中药饮片脏、乱、差的问题也无大的改善,假、冒、伪、劣时有发生,具体、准确、科学量化指标仍停留在科研阶段,且零星分散,不成系统。所有这些不…  相似文献   

3.
中药配伍与中药炮制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431607)陈绍恩主题词中药炮制学,中药配伍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同一种中药,有时候通过净化或切制等生品即可入药;有时候则还需要经过炙、炒、蒸煮或煅制,使药性发生变化,方可入药,以适应...  相似文献   

4.
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中药农业和中药资源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中药农业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并提出了实施和发展这一战略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5.
6.
7.
李德华 《中草药》1994,25(12):654-654,658
中药调剂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有效。调剂工作者既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又要懂得中医中药以及有关科学知识,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方能使调配的药剂发挥预期的效果。1审方要细接到处方后,首先审查处方日期,患者姓名、年龄、药味;各味之间关系,治疗什么病,有无“相反、相畏”药物,有无孕妇禁忌,有无毒药,有无剧药过量,以及医生误书,有无药名了草,药品书写笼统含糊;如“附子”有白附子、熟附子之分,“蔡基”有白莲魏、津菜乘之异,“民警”有云夺、土在各、赤决芬之别,其性味、用途各异,这…  相似文献   

8.
纳米科技与纳米中药 纳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1nm大约是10个原子并列的宽度。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后,材料的性质由量变到质变,产生物理性质改变、化学反应及生物效应的变化,这种物质就可被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会表现出常规粗晶粒材料所不具备的差异特性和反常特性,如:最基本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力学效应等。这些基本效应使纳米材料具有新的  相似文献   

9.
再谈中药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可执行的措施,表明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中药质量标准,并特别指出制定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标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中药的概念,正确处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方法: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与对待中药,促进中药的创新与发展。结果: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中药理念,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论:创新中药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药中药化——中药现代科学化之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杰 《中医药学刊》2006,24(4):696-697
众所周知,中药的绝大多数是植物和动物组织入药,又具中医药学术语表述的多方面性能和功效,这就决定其现代科学化研究的艰难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若将现有中药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和比例完全研究清楚,虽然从现代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技术的总体来讲,是能够做到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决非易事,尤其对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研究难度会更大。就生物活性而言,若将每种现有中药的中医药学术语的性能和功效表述,均给予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表述,尽管不能说绝对做不到,但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例如干地黄,按《中药大辞典》所记主要性能和功能为:性味——甘、苦、凉,归经——人心、肝、肾经,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如此,可以想象其难度和工作量之大。加之,中医药学的一些术语内涵,如阴、阳、气、血等,从现代科学角度讲如何理解,尚待探讨,故用所知现代科学的指标和术语来表述中药生物活性的相关内容,更有实际困难。总之,尽管对现有中药进行了大量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有的药如人参等已有上百年研究的历史,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达到现代科学化,可见此途径之艰难。现有西药的绝大多数,其组成成分清楚,具较多现代生物活性指标表述,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资料等。面对此况,研究确定每种西药的中药性能和功效表述,从而使其中药化,确有很多方便之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的概念,正确处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方法: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与对待中药,促进中药的创新与发展。结果: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中药理念,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结论:创新中药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庆平 《中草药》2005,36(11):1755-1756
回归大自然的浪潮席卷全球,中药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一些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像西药是化学制剂,因而没有毒副作用,其实这是错误的。中医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中药的毒性。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把中药按毒性的大小来分类,以便医生在用药时加以注意。古人认为,中药是“以毒攻毒,具毒药以供医事”,将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4种,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九”,还强调“切记过用伤正”。正是因为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时就特别注意尽量减少它的不良反…  相似文献   

15.
中药时代     
岁月如梭,转眼又是岁尾年初,让人由然盘点起一年来的收获得失,展望规划来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是中华民族的诸多医药学家通过二千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药物的深入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对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采用净选、切制、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焊法、发酵、发芽等方法加工处理后,使其药性发生适合临床应用的变化,从而发挥药物其针对某种病证的特殊疗效。清代张仲岩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可见,中药炮制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药现代化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与其它产业相比,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因此对中药产业的现代化管理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一定的政策倾斜,使中药走向世界,并在知识经济时代独放异彩。 为保证中药材及成药的质量,应加强组织药材质量系统工程各环节的管理,即药材—饮片—工艺过程—最终产品。 1 药材质量监督管理 1.1 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道地药材是中医中药在长期生产及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因而如何使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手段来阐明道地药材的科学原理,探讨道地药材形成的自然规律,建立和  相似文献   

18.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西药化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已成时代的必然。在上世纪很长时间,人们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乃为将现有中药研究成新西药或者由现有中药获得新西药即中药西药化。面对此况,一些人议论,此类研究不对。上世纪后期,出现了中药现代化之说,并且在本世纪初出台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天然药物在世界医药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中药与国外在天然药物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中药产品很难作为药品被欧美国家接受,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极少。笔者以为,我国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中成药的制造管理没能达到国际标准、中药材及中成药没有国际认可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制约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1 提高原药材质量,推行GAP 我国有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由于全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药材的生长受土壤、温度、水、空气、海拔等生态因…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技术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培荣 《河南中医》2005,25(6):64-65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一般都要经过加工炮制,特别是对一些毒性和药性峻烈之品,必须“以法炮制”后才能药用。那么,什么是法呢?这里所指之法是中药炮制的方法、工序、所需敷料以及成品质量的具体内容,这在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中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对毒性药品必须按所规定的工序、时间和敷料配比进行操作,行话叫“如法炮制”.以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