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6周颈部离心训练对大学生颈部功能的影响,为通过运动疗法改善不良姿势及预防颈椎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招募山西省某医学院52名大二学生,按性别分层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部离心训练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6名),干预组每次训练时间25 min,每周3次,共进行6周,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测试颈部围度、力量、活动度、耐力、头颈姿势。  结果  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旋转力量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25,55.96,56.49,37.13,P值均 < 0.05),6周后干预组力量为前屈(65.37±18.64)N、后伸(87.61±21.38)N、左侧屈(55.80±12.04)N、右侧屈(55.87±11.83)N,对照组力量为前屈(45.69±9.25)N、后伸(53.34±9.45)N、左侧屈(41.60±6.96)N、右侧屈(42.20±9.92)N,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2,7.48,5.21,4.52,P值均 < 0.01)。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旋转活动度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62,8.83,8.29,6.57,P值均 < 0.05),6周后干预组颈部活动度前屈(53.54±7.28)°、后伸(57.42±7.37)°、左侧屈(40.77±4.14)°、右旋转(85.12±6.35)°,对照组相应活动度为(45.35±9.55)°、(50.85±7.56)°、(37.19±5.86)°、(76.15±7.86)°,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8,3.18,2.54,4.52,P值均 < 0.05)。颈围、右侧屈和左旋转活动度、颈部耐力、头前伸角度的时间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9,13.94,35.90,10.17,8.61,P值均 < 0.05)。  结论  6周颈部离心训练可显著提升大学生颈部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对颈围、颈部耐力、头前伸姿势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特定运动训练疗法对骨龄未成熟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的治疗效果,为有效预防儿童脊柱侧凸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广东省新苗脊柱侧弯预防中心收治的51例特定运动训练治疗的轻度IS患者,进行1年以上的跟踪随访,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三角软骨是否闭合分为三角软骨未闭合组(32名)和三角软骨闭合组(19名),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差异。  结果  51例IS患者经(26.5±9.8)个月的特定运动训练,主弯Cobb角由平均(15.5±4.2)°矫正至(11.3±6.7)°,平均矫正角度为(4.5±5.7)°,其中58.9%的患者主弯角度获得改善,33.3%的患者取得稳定,7.8%的患者发生进展。三角软骨闭合组与未闭合组的主弯Cobb角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47),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 < 0.05)。  结论  对骨龄未成熟轻度脊柱侧凸患者采用特定运动训练治疗可有效控制侧弯进展,在三角软骨未闭合时期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并发感染对其预后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收治的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感染组5例,非感染组9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和脊柱侧凸研究会问卷(SRS-22)评分,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出现术后感染5例,感染率为5.0%,1例患者于术后第12天出现感染,4例患者于术后631个月内出现迟发性感染;感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渗液、局部肿胀、背部疼痛、发热;感染组患者在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度、侧凸柔韧性、术后即刻脊柱侧凸Cobb角度、术后即刻矫正率分别是(58.7±10.2)°、(51.8±16.1)%、(16.4±9.7)°、(69.7±9.8)%,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随访后脊柱侧凸Cobb角度是(45.3±14.6)°,大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融合椎体数、总输血量、总出血量分别是(262.4±53.2)min、(10.3±1.4)个、(734.8±276.5)ml、(1033.2±408.9)ml,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造成原有矫正率丢失,导致患者降低了治疗满意度,可采取应用抗菌药物、内固定物移除术、清创等措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因此,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 在医学上,关节活动范围称为关节活动度,一般用量角器进行测定。测量时颈部自然伸直,下颔内收。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分别为45°,颈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阳市12~18岁在校学生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的年龄变化特点及与颈椎病的关系,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在南阳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da Motion运动分析仪检测890名12~18岁学生的CROM,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南阳市12~18岁男女生CROM总体呈下降趋势。15和18岁组男生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02,2.70;t后伸值分别2.01,2.81;t左侧屈值分别为3.51,2.99;t右侧屈值分别为5.07,2.66;t左旋值分别为2.28,2.92;t右旋值分别为2.91,3.60,P值均 < 0.05);15和18岁组女生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38,2.20;t后伸值分别2.09,2.02;t左侧屈值分别为2.33,2.55;t右侧屈值分别为7.34,4.60;t左旋值分别为3.73,2.35;t右旋值分别为2.31,3.99,P值均 < 0.05);除右侧屈外,同年龄组男生CROM均大于女生。颈椎病检出率总体呈增高趋势(男生:χ趋势2=13.93,女生:χ趋势2=12.87,P值均 < 0.05)。除14岁外,其他年龄段女生颈椎病检出率均高于男性,15和17岁年龄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5,9.64,P值均 < 0.05)。  结论  随年龄增长,男女生的CROM整体呈下降趋势,且CROM越小,颈椎病发生率越高。CROM的测量有利于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尚乐  张强  荣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84-1387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19年西藏自治区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工作,涉及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山南市和阿里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地级市选取1个城区和1个县,共监测中小学生19 023名。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脊柱弯曲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人数223人,检出率为1.17%。不同片区、不同性别的学生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01,8.0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测点、学段、性别、身高、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44,2.17,2.46,1.62,1.02,0.11,1.00,P值均 < 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减少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运动类APP的数据记录和社会互动功能进行健身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为利用APP参与健身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招募96名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北大学学生,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5名)、记录组(29名)和互动组(32名),记录组和互动组采用Keep APP进行12周运动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保持原有活动,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体质测试。  结果  干预后记录组女生坐位体前屈(19.36±4.55)cm、肺活量(2 929.93±422.52)mL、1 min仰卧起坐(39.71±8.32)次、立定跳远(165.14±14.73)cm与干预前[(16.39±6.15)cm、(2 690.93±380.45)mL、(36.14±9.53)次、(157.64±14.93)cm]相比均提高(t值分别为-3.34,-2.82,-3.52,-4.55,P值均 < 0.05),男生体质量指数(BMI)[(22.79±2.18)(22.19±2.22)kg/m2]显著下降,引体向上成绩[3.50(2.00,4.75),4.50(3.25,9.25)次]显著提高(t/Z值分别为3.90,-2.04,P值均 < 0.05)。干预后互动组男生坐位体前屈(13.08±2.23)cm和引体向上[6.00(0.00,12.00)次],女生坐位体前屈(21.43±5.14)cm、肺活量(3 259.33±562.70)mL、立定跳远(171.83±19.17)cm与干预前[(9.78±3.96)cm、1.00(0.00,7.50)次、(18.86±6.26)cm、(2 870.94±429.62)mL、(162.78±17.20)cm]相比显著升高(t/Z值分别为-4.22,-2.02,-3.43,-2.68,-3.84,P值均 < 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记录组男生肺活量和立定跳远成绩显著提高,女生1 min仰卧起坐成绩显著提高;互动组男生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成绩显著升高,女生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成绩显著提高;与记录组相比,互动组男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显著提高(P值均 < 0.05)。  结论  使用运动类APP进行运动锻炼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究脊柱健康操对脊柱不良姿态的积极作用,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脊柱健康提供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方法 在2017年9月对北京市某中学217名七年级学生进行普查,将有脊柱侧弯伴/不伴脊柱后凸的22名学生为实验组1,采用课间脊柱牵拉操(2次/d)+睡前脊柱强化操(1次/d)的干预方法;将存在脊柱不良姿态但未达到阳性的79名学生为实验组2,采用脊柱牵拉操(2次/d)的干预方法,进行共计12周(每周5d)的干预.通过脊柱测量仪对2组受试者脊柱形态进行测量,用SRS-22问卷测量患者的主观感觉.结果 通过12周的干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实验组1脊柱侧弯和脊柱后凸有明显的改善(t值分别为-4.41,-2.16,P值均<0.05);实验组2脊柱不良姿态明显改善的有49名.干预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在功能活动、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上得分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结论 脊柱健康操通过自主牵拉和肌肉锻炼稳定脊柱深层肌群,促进脊柱两侧椎旁肌的平衡,改善青少年脊柱不良体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内蒙古10~14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按地区及学段分层抽取10~14岁中小学生92 094名,开展脊柱弯曲检查和全国学生常见病与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脊柱弯曲异常学生1 957名(2.13%),其中脊柱侧弯1 768名(90.34%)。不同近视状况,平时对坐姿、站姿是否有自我要求的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82,9.84,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民族、监测点、年龄、经济片区与10~14岁中小学生的脊柱弯曲异常存在相关性;营养状况良好、班级座位左右轮转、根据身高调整座椅高度与10~14岁中小学生的脊柱弯曲异常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应从影响因素出发,多种措施并举,降低10~14岁中小学生脊柱弯曲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小关节角度变异对腰椎滑脱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因腰痛就诊行腰椎CT扫描的病例,将椎弓崩解性腰椎滑脱30例设为病例组;腰椎未见明显异常3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每个层面的小关节角度差异、腰椎小关节的两侧角度差异,并与国外60例在同一层面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在L3~4、L4~5、L5~S1层面右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7.9±6.3)°、(37.5±7.3)°、(37.9±7.7)°,对照组分别为(53.1±7.3)°、(40.5±6.3)°、(38.5±7.3)°,病例组在L3~4、L4~5、L5~S1层面右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8.1±6.0)°、(37.9±7.4)°、(37.6±7.6)°,对照组分别为(52.3±7.6)°、(41.6±6.0)°、(38.2±7.2)°,两组在L3~4、L4~5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L5~S1层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小关节两侧角度在L3~4、L4~5、L5~S1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国外病例腰椎小关节角度L3~4、L4~5、L5~S1层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角度减小可能是椎弓崩解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基因表达.通过测量腰椎小关节角度,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减少、减轻腰椎滑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龙脊导引操对青少年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改善青少年脊柱健康提供实验依据和方法。方法 2021年6月从石家庄脊柱侧凸筛查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96名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龙脊导引操训练,对照组予以健康宣教、观察监测。实验前后分别测试两组被试的躯干旋转角度(ATR)、脊柱侧凸Cobb角度,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量表(SRS-22)测量患者主观感觉。结果 相比干预前[(7.08±2.84,15.84±2.00)°],12周干预后实验组ATR、Cobb角度[(5.02±2.85,7.59±3.94)°]均减小(t值分别为14.02,17.09,P值均<0.01);相比于干预前(4.65±0.14,3.49±0.21,3.99±0.17),实验组SRS-22评分中的功能活动、自我形象、心理健康3个维度评分(4.77±0.14,4.62±0.13,4.42±0.13)均有提高(t值分别为-4.86,-39.12,-13.92,P值均<0.01)。对照组ATR、Cobb角度[(8.25±2.49,18.6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种训练方法对低体力活动伴不良身体姿态大学生的健康促进效果,为不良姿态大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经评估后将秦皇岛市某高校30名久坐伴有典型上交叉综合征特征者随机分成无负荷等张训练组(IT)、等张阻力训练组(RIT)、健康教育对照组(C),对实验组实施12周的等张训练。于训练前、后测试两组受试者的Heath-Carter体型、颈椎夹角、颈椎伸展、肩胛骨内收幅度、颈肩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  结果  训练后IT、RIT、C组Heath-Carter的体型内、中、外3因子分别为[(3.68±1.01)(5.68±1.05)(3.17±0.54),(2.84±0.84)(5.87±1.45)(1.34±0.10),(3.82±0.18)(4.83±1.03)(3.30±0.22)],两实验组的中胚层增加,内、外胚层减小。训练后IT、RIT、C组的颈椎夹角分别为(32.70±9.20)(20.78±2.24)(11.24±3.21)°,颈椎伸展角度分别为(3.21±1.82)(2.24±0.60)(1.24±0.01)°,肩胛骨内收幅度分别为(3.44±1.28)(3.08±1.35)(6.08±1.57)cm,两实验组的3个指标均明显提高(F值分别为8.43,7.29,8.04,P值均 < 0.05)。训练后IT、RIT、C组的颈、肩部拮抗肌共激活比值分别为(0.11±0.01)和(0.34±0.02)(0.31±0.01)和(0.56±0.03)(0.36±0.11)和(0.69±0.04),两实验组的共激活比值均降低(F值分别为27.39,5.85,P值均 < 0.05)。颈肩部肌-骨系统活动特征以IT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 < 0.05)。  结论  等张阻力训练增加肌-骨系统体积和减脂的效果更明显,无负荷等张训练对改善和纠正上交叉综合征姿势效果要优于等张阻力训练。久坐伴有不良姿态的大学生可优先选择无负荷等张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后再增加训练负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部保健操对改善珠海市高中生肩颈症状的运用效果,为改善高中生的颈椎健康问题提供简易且可广泛推广的锻炼方式。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珠海市10所中学20个班级的805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分组,最终确定观察组学生405名,对照组学生400名。观察组采用以等长收缩锻炼为核心的颈部保健操进行为期12周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变化情况;对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计112名学生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3.9%,其中对照组确诊58名,观察组确诊54名。干预后观察组学生的VAS疼痛等级低于对照组(Z=-3.37,P < 0.01),NDI评分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0.05,P < 0.01);干预后观察组学生的PSQI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36,-7.66,-12.39,-9.78,-9.06,-11.31,-16.56,P均 < 0.05)。  结论  珠海市高中生颈椎病发生率较高,开展以等长收缩锻炼为核心的颈部保健操能有效改善颈椎症状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定向运动练习对儿童执行功能的改善作用,为揭示执行功能与定向运动干预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选取长春市中海一实验小学四年级40名儿童为实验对象,平均分为实验组(男生10名,女生10名)和对照组(男生10名,女生10名)。利用儿童执行功能测试工具中More-odd shifting、1-back和Flanker任务分别测量运动干预前、后儿童的抑制功能、转换功能和刷新功能等执行功能各子功能变化。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抑制功能、转换功能和刷新功能反应时[(10.29±15.99)(295.19±189.76)(642.85±220.78)ms]与干预前[(25.62±10.18)(616.04±287.92)(1 051.25±275.00)m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52,20.76,20.89,P值均 < 0.01),对照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交互作用结果显示,既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也没有发现性别×组别、性别×时间和性别×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P值均 > 0.05)。  结论  定向运动练习对儿童执行功能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且不随性别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年龄(65±4.5)岁,病史(8.5±6.2)年,腰弯Cobb角32.4。±3.7°。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弯cobb角(°)、胸腰段后凸及腰椎前凸Cobb角(°)、腰3、腰4椎体倾斜度(°)、顶椎偏距(cm)、躯干偏移及经c7椎体中心的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cm)。根据JOA评分标准判断随访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29±9.5)个月。术后早期:冠状面Cobb角较术前平均矫正17.9°±3.3°(矫正率55%),胸腰段后凸较术前矫正3.8°±1.6°(矫正率51%),腰椎前凸较术前平均增加13.4°±4.9°,顶椎偏距及腰3、腰4椎体倾斜度较术前分别矫正(1.9±0.7)cm、4.1°±1.3°、5.4°±2.6°,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矫正(1.8±1.0)cm、(3.6±1.1)cm]。末次随访显示:冠状面Cobb角矫正丢失2.4°±0.5°,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2.6°±1.1°,矢状面矫正丢失(1.2±0.4)cm,无一例假关节形成,疗效优良率84%。结论对于腰弯Cobb角不超过70°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A group of 78 crane operators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EPM Research Unit" method for assessing spine function. Crane operators work in a fixed posture characterized by a flexed posi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sometric load of the extensor cervical muscles and increased dorsal kyphosis. The prevalence of spinal disorders was 39.7% for the cervical tract, 37.2% for the dorsal tract and 38.5% for the lumbar regio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concerning a control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number of cervical and dorsal complaints (O.R. = 3.33 and 2.69), whereas the difference was nearly significant for the lumbar tract (O.R. = 1.6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category of workers may be subject to an increased risk for the spine.  相似文献   

17.
郅利聪  张函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64-1368
  目的  研究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对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效果,为青少年PTSD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老师推荐、招募选取青少年家庭PTSD共42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另选取21名健康青少年为健康组。3组青少年入组后均测定埃森创伤问卷-儿童青少年版(ETI-CA)、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自我和谐量表(SCC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分,观察组采取SFBT干预6次后复测,对照组不予特殊干预并于同时间点复测,比较3组各量表评分的差异。  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RSES评分为(26.68±3.12)(27.58±3.72)分,低于健康组的(31.25±6.73)分(F=13.63,P < 0.05);SCCS评分为(109.89±21.85)(108.60±20.46)分,高于健康组的(78.21±15.71)分(F=12.69,P < 0.05);ETI-CA评分分别为(28.10±8.12)(27.98±7.89)分,高于健康组的(12.02±2.13)分(F=13.62,P < 0.05);MHT评分分别为(25.20±6.81)(25.03±6.64)分,高于健康组的(17.55±4.69)分(F=11.90,P < 0.05)。干预后,观察组RSES评分为(31.31±4.65)分,高于对照组的(28.04±4.11)分(P < 0.05);观察组ETI-CA、SCCS、MHT评分分别为(14.95±2.03)(96.66±17.02)(18.55±5.17)分,低于对照组的(26.57±7.34)(111.29±21.71)(25.81±7.12)分(P值均 < 0.05)。  结论  SFBT干预可减轻家庭PTSD青少年的PTSD水平,改善自尊心、自我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