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07-1607
目的:评价早期心脏康复五级活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恢复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1998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15年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为对照组(未实施早期五级活动);以200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5例年龄≥6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为实验组(实施严格的早期五级活动)。结果:实施组的绝对卧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不良心理发生率减少,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例数上升,结论:早期心脏康复五级活动能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的体力,促进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五级法早期活动动的康复的探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2003~2007年12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采用五级法早期活动与传统护理活动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P〈0.05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五级法早期活动比传统护理活动方式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结果 两组在住院天数、心律失常、心绞痛、便秘和焦虑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早期康复活动可以促进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级活动的康复护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中早期分级活动与疾病康复的探讨。方法将我院心内科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分别采用早期分级活动与传统的护理活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方面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中,分级法早期活动优于传统的护理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在胃癌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340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320例胃癌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科室制定的术后早期活动参照标准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早期活动参照标准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活动指导和护理干预,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早期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冠心病监护病房11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试验组给予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方案进行锻炼,对照组给予早期心脏康复方案进行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天的日常生活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天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7d后,试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改良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安全、有效,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患者日常自理能力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在入院当天即开始康复锻炼,按研究小组制订的2周康复程序进行;对照组在入院1~5d内绝对卧床休息,按研究小组制订的3周康复程序进行。比较两组康复锻炼后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6min步行试验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AMI早期康复干预能促进心脏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配合舒适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接诊的老年AMI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取心脏康复训练配合舒适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绝对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绝对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好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配合舒适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有效果,缩短绝对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安全性.方法:将78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早期康复活动和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与休息指导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血压及心肌耗氧量(D-P)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活动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主诉不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便后D-P均高于静息时(P<0.05),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24 h后在心电、血压监测下早期进行活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卜庆锋  刘杰  李法祥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95-149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按传统的康复护理方法。早期康复组行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结果两组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住院期间死亡例数、左室射血分数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踏车试验(功率50~100w)、Barthel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无并发症老年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安全有效,能够促进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改善活动耐力,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早期床边活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1965年美国Barthel制定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作为调查工具,对入院后第2天早期床边活动训练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组)与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训练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早期活动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9.37和25.70d)。早期活动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79.32±18.25和67.05±9.03)。提示早期床边活动训练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其他病理因素的影响,制定一套适合老年AMI早期康复活动的方案,能加快患者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我院开展老年AMI早期康复活动的体会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1999年10月~2001年10月收住CCU病房确诊为AMI,其killip心功能I级和II级,没有严重心律失常,无胸痛及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55~80岁,平均6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侧壁1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胆囊炎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99例急性胆囊炎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鼓励并协助早活动和早期逐步进食、肛门注开塞露刺激排便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不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其他治疗护理方法相同。结果 实验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输液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是辅助急性胆囊炎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20世纪80年代国内即开始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但在市级医院因其条件的限制开展得不普遍.目的探讨市级医院心内科实施3周康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能性.设计分组对照、回顾性分析.单位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1996年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选择1986年该院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34~79岁,有心功能不全和心率失常者45例,对照组例数与实验组基本接近.实验组干预中10例出现胸闷症状,3例不敢接受,经监护及教育均参加和完成了实验过程.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合理的临床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实施治疗措施的同时,采用急性心肌梗死3周康复程序进行早活动、早离床、早出院的康复治疗.康复程序遵守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和酌情个体化原则,依照患者年龄、病情、心理状态等情况加以调整.如出现过负荷指征,暂时停止活动或减少活动强度.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3周后运动耐量及运动恢复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全部完成了3周康复干预.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3周运动耐量达5~6运动当量者较对照组多(78%,12%,P<0.05).能上下楼者较对照组多(83%,7%,P<0.05),住院日<3周者比对照组多(78%,10%,P<0.05).结论在市级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程序干预是可行和安全的,早期康复活动可明显加快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康复护理过程可能引发的意外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6年2月住院的60例AMI患者(对照组)在康复过程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分析得出的原因对2006年3月-2007年3月住院的60例AMI患者(实验组)在康复护理过程实施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低血糖、室性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发生明显减少;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掌握好。结论对老年AMI患者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康复对远期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方法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指导,保证了老年AMI早期康复的顺利进行。结果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指导的老年AMI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卧床天数明显缩短。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安全性。方法:将78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早期康复活动和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与休息指导‘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血压及心肌耗氧量(D—P)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活动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主诉不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便后D—P均高于静息时(P〈0.05),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24h后在心电、血压监测下早期进行活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探讨早期床边活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1965年美国Barthel制定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作为调查工具,对入院后第2天早期床边活动训练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组)与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训练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早期活动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9.37和25.70d)。早期活动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79.32&;#177;18.25和67.05&;#177;9.03)。提示早期床边活动训练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制订相应的活动训练计划,让患者适时适量活动,依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1对象与方法 1999年 9月~ 2001年 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4例。其中男 19例,女 5例,年龄在 34~ 78岁之间。平均住院 22 d。住院患者的诊断均符合 1979年 WHO的诊断标准。 方法: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心电监护提示将病程分为 3期,对住院期间前 2期即早期和缓解期,分别制订护理计划,鼓励患者早期适当活动。 (1)早期:梗死后数小时到 2周。梗死数小时后, 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  相似文献   

20.
戴兰  梅洁 《当代护士》2018,(6):12-14
综述了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康复发展情况;PCI术后早期康复的程序、意义及停止指标与评价指标。认为早期康复运动应在遵循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循序渐进的活动方案,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缓解患者压力,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