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择时服药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时服药,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变化节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已出现吐法于“日未出时吐之”的记载。《重辑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的服药法。尤其是宋代以后,择时服药,更是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伤寒论》 ,记载了一种特殊的病理生理现象 ,这便是六经病欲解时辰性。当今众医家认同这一现象的产生 ,是疾病病理节律的昼夜节律表现 ,遵循仲景理论 ,择时治疗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疗效。《伤寒论》中 ,有六条有关疾病欲解时辰性的条文。笔者认为 ,其对机理的阐述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前代医家论述颇丰。总的而言 ,主要是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规律消长及天人相应的相关理论方面着手者为多。人体是随着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曾如此描述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  相似文献   

3.
《内经》有关辨证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也很灵活。这里主要谈谈八纲辨证问题。“八纲”一词虽非出于《内经》,但在事实上却早已把阴阳、内外、寒热、虚实作为识别证候的纲领而加以运用了。一、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阴阳是辨证的最基本的纲领。《内经》辨阴阳,包括病变部位之在阴在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之属阴属阳。《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灵枢·寿天刚柔》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  相似文献   

4.
薛己朝夕分补法在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引申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昼夜晨昏有阴阳消长的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子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这一变化,在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反应,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明代医家薛己依据《内经》的这一论述,进一步认识到当人体发病时,在病理上也有这一变化规律,如他在《疠疡机要·变证治法》中说:“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  相似文献   

5.
古典时间与煎药服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药学治疗疾病重视因病制宜,临床上辨时辨证论治,服药早晚有异,煎药方法也因人因时而异,根据病情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及人体阴阳气血节律的不同变化,而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之,逆者为粗”(《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其意强调了顺从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进行施治,指出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转归与环境昼夜变化的关系,以时间定位病位(脏腑),治疗无不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可谓时间医学理论的渊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药汤剂的煎煮服用也应顺应天时,择时煎煮服用。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许多时…  相似文献   

6.
辨证施治,是《伤寒论》撰用《素》、《难》精神,而为后世理法方药的规矩准则,兹约述如下。一、辨色《素问·举痛论》说:“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难经》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以外知之曰圣。”《伤寒论》就是撰用《素》《难》之义而辨其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施治的。如《辨太阳病脉证治》说:“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赤为热,面为阳脉所过,阳为热,故视其面色缘缘正赤,当为阳气怫郁在表。又说:“藏结无  相似文献   

7.
浅谈《内经》尚阳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内经》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内经》在论述其相互为用关系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专论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阳气失常致病情况。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种“尚阳”思想无疑是受先秦汉初人文社会及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亦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有些许关联[1]。一、《内经》尚阳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8.
陈师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消长等观点,滚瓜烂熟,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互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陈师运用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用药,如轻车熟驾,辄能得心应手,有左右逢源之妙.尝见其治阳虚生外寒之症,用益火之原取胜;治阴虚生内热之病,以壮水之主奏功;治阳胜则阴病者,取泄热生津之法;治  相似文献   

9.
黄梅春 《新中医》1998,30(2):6-7
通过对《内经》、《伤寒论》等名著的学习和研究,结合临床体会,阐明《内经》有关治则的临床意义,对辨势施治进行了探讨。认为“势”分为两种,一为正气抗邪之趋势;二焦发展之趋势。前者治宜因势利导,顺势治之,多适用于实证;后者治宜堵泊截流,逆势疗之,而多运用于虚证。再会和必须辩别清楚,方不至误。  相似文献   

10.
择时服药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杰 《河南中医》2004,24(12):66-67
择时服药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疾病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服药,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自《内经》以降代有发挥,宋代以后,临床医家尤为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日的临床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择时服药,在中医护理学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主要依据昼夜气机之升降、阴阳消长之变化,择时服药,使药与时合,药尽其用,发挥良效.兹概其要,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中,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论神论》中古人就已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防病备乱的原则,我国后世的各代医家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内经·素问·刺治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评论》又指出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即疾病的产生,不外阴阳失调,而虚弱病疾的出现,总的也就不外阴虚阳虚这两大原因。在《内经·灵枢·官能篇》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13.
刘英 《河北中医》1987,(6):28-29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近代医家岳美中说:“什么叫辨证施治?浅言之因势利导而已,因势即概括辨证,利导即概括论治。”中医治病有一特色,就是给病邪就近找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就是此意。随其病位,因势利导,其效甚速。临床上顺其用  相似文献   

14.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15.
<正>"因势利导"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疾病邪正斗争的势态,及时导邪外出。《灵枢·师传》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可见,"顺而治之"是《内经》因势利导治疗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因势利导,因性任物,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1]。这一治疗原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中"顺其自然"相符。《内经》治疗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顺脏腑气机运行之势根据"五郁"形成的机理,《素问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内经》既说“目者,肝之官”,又说“目者,心之使”,二者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目者,肝之官”,语出《灵枢·五阅五使》篇。该篇提出五官为五脏之外阅,可以候五脏之病,并指出“肝病者(此目)青”,因而在分配五官时,将目归属于肝。这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五脏开窍的划分是一致的:“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之所以为肝之外候,主要是营养来源的关系。《内经》虽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却又强调“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18.
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文献均注重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早在《内经》中就有择时服药法的记载,如“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御农本草经》亦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易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19.
一、《中医病理术语解》选摘病理上之阴阳中医学中直接应用阴阳之处,乃在病理部分。以下略引内经以明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  相似文献   

20.
郁火证初探     
郁火(包括郁热)是因阳气被郁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其热势郁遏缠绵,见证独特。治法也不同于一般火热。郁火在内伤外感中均可见到,凡用一般治法治之无效而热势沉遏伏蔽的火热证,皆可按本证进行辨证施治。《素问》有“火郁发之”的论述;《金匮钧玄》说:“热郁者,瞀、小便迟,脉沉数”;《证治汇补》曰:“郁火有三、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火者。有胃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