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在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内涵、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及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通过设悬置疑,激发兴趣;举例释疑,贴近临床;综合联系,融会贯通;启发诱导,突出难点等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从阴阳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等,对睡眠的生理机制有较全面的认识.尤其在寝卧起居的养生保健方面,历代医家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杨国营 《中医研究》2005,18(12):48-49
中药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实践的总结,是中药学术的主要特征.研习中药理论是学习掌握中医药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中药理论的基础.侯士良教授潜心研究中药和中药理论40余年,成就颇丰,对中药理论有独到的认识和建树.笔者有幸跟师侯士良教授,对他对中药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观点,有不少了解.现将其学术思想和学习心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气质学说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人格"、"气质",在本土化心理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认为中医气质理论的形成不仅有坚实的医学基础,还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传统文化基础。由于这样的独特背景,中医气质理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通过对中医气质理论与科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医气质理论的优势和不足,认为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加深中医气质理论合理内涵研究,扩展应用范围,是未来个性化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本土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6.
医学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提出中医学专业"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即第一阶段结合全科医生培养、第二阶段结合虚拟仿真和标准化病人、第三阶段结合考研就业需求。使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有目标、有特色、有方向。  相似文献   

7.
"毒邪"作为特殊的病因病机理论近年来受到中医药学术界高度关注,文章客观分析该理论被聚焦的原因,并通过查找文献揭示分歧点及提出疑问与思考,归纳出当前关于毒邪理论,业界尚有分歧,该理论与临床有脱节的倾向且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片面性,故认为毒邪理论需要健康理性发展,并对未来研究工作重点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8.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中医中重要的理论问题,自提出以来就有很多解释,而这些解释也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本文从五运六气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出发,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主阳、肺主阴的功能”的观点,且其理论内涵对临床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上面我们可以概略地了解我国针灸的由来和发展情况。现在谈些关于古代针灸的理论和—些应知道的常识。关于针灸理论有人说针灸的理论太深奥难懂;有人说针灸的疗法有作用,理论却没什么作用。也就是说理论不合现代科学。我们知道:针灸乃是我国最古的医术,有它的理论根据,由于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0.
对近十年来针刺治疗失眠的辨治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五腧穴理论、疏肝调神理论、镇静安神理论、交通阴阳理论等,以及配合针刺的其他疗法,如音乐疗法、耳穴疗法、推拿疗法等整体疗法,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理论,特别是中医色诊理念的成熟期。1.非诊法专著中的色诊理论。明·张三锡所著《医学六要》中“四诊法”一卷有一专段论述望色及色脉诊,张氏禀《内》、《难》以来之色诊理论,认为“有诸中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强调望色首要望其神,其理论较之张氏之前的色诊理论更详细具体,贴近临床,对明清时期望诊以及色诊专著的问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火 《气功》2009,(6):514-517
祖国医学从阴阳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等,对睡眠的生理机制有较全面的认识。尤其在寝卧起居的养生保健方面.历代医家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七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配伍是中药临床运用的重要形式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就是中药配伍的七情理论。七情理论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注册》 :“药有阴阳配合 ,子母兄弟 ,根茎花实 ,草石骨肉。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七情理论的提出 ,对后世中药配伍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本经》未对七情作任何解释 ,以至后世对七情的理解多种多样。本人根据前人认识 ,结合自己的体会 ,在此对七情作一简单探讨。1 单 行单行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以及许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针灸教学实践出发,认为针灸医案在经络腧穴理论、针灸辨证理论及针灸治疗理论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针灸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质学说研究、梦理论研究、病证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浅谈体质与中医证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河北中医》2006,28(8):626-627
1体质 中医体质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后世,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逐渐成为较系统的独具中医特色的理论.随着现代化中医学的发展,近20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从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到临床应用的观察总结、专题调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中医体质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病因理论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作为传统医学理论,其认识方法和认识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药》2012,(1):13-13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质学说研究、梦理论研究、病证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学的传统概念与现代医药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以及中药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密切相关性 ,阐述了中药理论继承与创新的迫切性、必然性与可能性。说明传统理论有创新才能发展 ,才能更好地继承。  相似文献   

20.
刘晓平 《光明中医》2013,28(9):1951-1952
理解火神派扶阳理论重要观点"阳主阴从"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理论、藏府理论,历代医家均注重阳气"阳主阴从"在目前更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