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倪坚正  刘爱民  赵勇 《新中医》2023,55(15):85-89
目的:观察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将 60 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舒筋活血汤加减联合手牵足蹬法 治疗,观察组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 分、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 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复位时间、1 次复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 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1 次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 2 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onstant-Murley 肩关节功能维度(日常活动、疼痛、肌力、肩关节 活动度) 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治疗后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Constant- Murley 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 96.67%,高于对照组 80.00%(P< 0.05)。2 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椅背屈肘复位法联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疗效确切,能够 缩短患者复位时间,改善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情志护理、中药外敷及肩部穴位按摩等综合中医护理措施对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康复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单纯脱位)或绕腋下牵引法复位(合并骨折),经X线摄片证实复位成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情志护理、中药外敷和肩部穴位按摩等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出院后随访至复位后3个月;于复位后14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早期疼痛情况,于治疗前、复位后3个月评定肩关节功能标准恢复情况,于出院时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复位后14 d,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肩关节脱位,可有效缓解患者早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旋复位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外旋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2组患者均配合内服桃红四物液。结果: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旋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较手牵足蹬法简单,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牵腕蹬肩法"与"手牵足蹬法"闭合复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2月—2017年12月骨伤科治疗的266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分析,依据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牵腕蹬肩组(166例)、手牵足蹬组(100例),比较2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临床疗效、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复位前及复位后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恢复UCLA评分状况、临床疗效结果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牵腕蹬肩组患者1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手牵足蹬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牵腕蹬肩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牵足蹬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牵腕蹬肩"法闭合复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的疗效较"手牵足蹬"法更优,成功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存在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电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诊治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仅采取作业疗法治疗,试验组则采取电针配合作业疗法,对比两组患者肩关节脱位情况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试验组肩关节复位率为54.29%,高于对照组的28.57%(P0.05);治疗前,两组上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外旋法、手牵足蹬法治疗时应用异丙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外旋法、手牵足蹬法治疗,但不采用任何麻醉。观察组:采用异丙酚麻醉再采用外旋法、手牵足蹬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复位成功率和复位操作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并发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87.88%(29/33)与对照组72.73%(24/33)比较(P<0.05)。观察组复位操作持续时间和疼痛评分分别为(2.07±0.95)min、(2.28±1.49)分与对照组(3.68±1.19)min、(4.75±2.08)分比较(P<0.05)。观察组UCLA评分为(33.17±1.80)分与对照组(32.96±1.91)分比较(P>0.05)。结论:急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外旋法、手牵足蹬法治疗时应用异丙酚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治疗顺利进行,节约治疗时间,提高复位成功率;但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传统椅背复位法进行改良,采用膝顶椅背复住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以提高复位效果. 方法 取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4例采用膝顶椅背复位法,B组24例采用传统椅背复位法,分析2种方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住的治疗效果. 结果 A组24例中1次复位成功23例(95.83%),2次复位成功1例(4.17%);B组24例中1次复住成功17例(70.83%),2次复位成功7例(29.17%).2组疗效比较,A组优于B组(P<0.05). 结论 膝顶椅背复住法优于传统椅背复位法,复住疗效亦更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君臣佐使"思路探讨张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予以张氏正骨手法复位,对照组60例予以传统手法复位,观察治疗后两组第1、4、12、24周后临床疗效、1次复位成功率、并发症、Constant-Murley(CMS)评分、Rowe氏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结果:治疗后第1、4、12、2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95.16%、96.61%、98.25%,对照组分别为85.0%、90.0%、94.64%、100%,两组1、4周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次复位成功率治疗组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组1、4、12、24周CMS、Rowe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SE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君臣佐使"思路的张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比传统手法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椅背屈肘复位法与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和手牵足蹬复位法治疗,复位结束后肩关节均外敷中药截血膏,每日1次,连续外敷1周。比较2组患者的一次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复位过程中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椅背屈肘组30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手牵足蹬组30例患者中9例未一次复位成功,二次复位时采用了丙泊酚静脉麻醉。椅背屈肘组的一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手牵足蹬组(χ~2=10. 588,P=0. 001),复位时间短于手牵足蹬组[(1. 80±1. 20) min,(4. 50±2. 10) min,t=-6. 120,P=0. 021],复位过程中肩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手牵足蹬组[(3. 13±0. 57)分,(6. 24±1. 11)分,t=-13. 650,P=0. 01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个月,中位数5个月。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椅背屈肘组的疼痛评分高于手牵足蹬组[(13. 51±2. 10)分,(12. 12±1. 81)分,t=2. 746,P=0. 012],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总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 11±2. 20)分,(16. 48±1. 23)分,t=-1. 369,P=0. 280;(35. 21±3. 25)分,(35. 65±3. 12)分,t=0. 726,P=0. 276;(23. 36±1. 13)分,(22. 12±1. 77)分,t=-3. 234,P=0. 721;(90. 34±5. 28)分,(87. 82±3. 60)分,t=-2. 160,P=0. 122]。结论:采用椅背屈肘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比采用手牵足蹬复位法复位时间短、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患者肩部疼痛程度轻,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徐龙礼 《新中医》2016,48(2):120-122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9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从疼痛、功能活动、关节活动、肌力和总分对患者的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判断。记录2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治疗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87.23%,对照组优良率为68.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动、关节活动、肌力评分与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有效改善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关节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温针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肩周炎患者,以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一肩关节痛点注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肩关节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温针治疗。比较两组肩周炎总有效率;肩关节疼痛消失时间、肩关节恢复自由活动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肩关节疼痛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肩关节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肩关节疼痛消失时间、肩关节恢复自由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肩关节疼痛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肩关节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疼痛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肩关节痛点注射联合推拿温针治疗肩周炎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骨折术后中医辨证三期治疗对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肱骨骨折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三期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疼痛情况、临床疗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7 d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肿胀程度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疼痛评分及解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范围评分、功能评分、Neer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骨折术后采用中医辨证三期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观察足蹬加侧拉掌推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肩关节前脱位患者60例,将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足蹬加侧拉掌推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分析其异同。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复位操作所需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时,选用足蹬加侧拉掌推法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缩短复位操作所需的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肩关节恢复情况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9例,采用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分别在复位前及复位后6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肩肘协会肩关节功能评分(ASES)评估疗效。结果:49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手法复位成功,未出现并发症,3例复位困难,肩关节腔内注射1%利多卡因10 mL疼痛减轻后复位成功。复位后1~6周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6 d,均无再次脱位。末次随访患者VAS疼痛评分和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复位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展外旋推挤手法复位老年肩关节前脱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周园园 《新中医》2021,53(11):148-151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肩周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手法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肩部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肩部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肩关节功能分级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功能分级及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胳膊外旋角度、外展角度、上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胳膊外旋角度、外展角度、上举角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胳膊外旋角度、外展角度、上举角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联合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肩部疼痛程度和肩部活动情况,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赵莉  胡静  赵欲晓  谌少颖  邵庆华 《新中医》2021,53(13):161-165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瑜珈体位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冻结期肩周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瑜珈体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关节活动受限、肩部怕冷、肩部肌肉萎缩及患肢发麻无力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关节活动受限、肩部怕冷、肩部肌肉萎缩及患肢发麻无力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肩关节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肩关节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肩关节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CRP、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RP、NO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低于对照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瑜珈体位法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肩周临床症状,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血清CRP、NO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功能锻炼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予倍利胶囊口服,治疗组65例予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两组治疗后肩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elle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展、前屈、后伸、外旋、内旋等活动ROM评分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少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分析肩关节脱位治疗中外展外旋复位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 福鼎市医院诊治的80例肩关节脱位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运用外展外旋复位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手牵足蹬整复法,比较两组患者复位成功情况、肩关节病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 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复位失败率(2.50 %)低于对照组(20.00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复位时间、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肩关节病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0 %)高于对照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 %)低于对照组(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2.50 %)高于对照组(7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肩关节脱 位治疗中外展外旋复位法的临床效果较手牵足蹬整复法好。  相似文献   

19.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医推拿舒筋结合药熨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对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河南省省立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颈椎病肩周炎患者90例进行分组。推拿组采用中医推拿舒筋治疗,推拿结合药熨组采用中医推拿舒筋结合药熨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病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颈椎和肩关节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颈椎和肩关节疼痛指数、肩关节活动情况的差异。结果:推拿结合药熨组跟推拿组比较,颈椎病肩周炎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药熨组相较于推拿组颈椎和肩关节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和肩关节疼痛指数、肩关节活动情况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药熨组相较于推拿组颈椎和肩关节疼痛指数、肩关节活动情况改善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舒筋结合药熨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对于功能恢复的作用确切,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感,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