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鲍哲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7):500-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梗死的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中药通络活血汤内服外敷治疗DVT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3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并发DVT住院病例58例。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l]。DVT在脑梗死后1周内发病6例,2周内发病21例,3周内发病19例,4周内发病12例;其中左下肢39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69岁,平均58.12±5.33岁。对照组28例,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46~70岁,平均59.01±4.98岁。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85年5~10月对65例五步蛇咬伤患者,用中西药物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65例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6~70岁,其中20~50岁者45例(69.2%)。咬伤部位:左上肢12例,右上肢11例,左下肢22例,右下肢19例,双下肢1例。65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血液血凝及纤溶等项指标确诊。伤肢病损程度:根据伤口毒牙牙痕深浅,伤肢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痹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对胸痹发病、预后的影响。目的以2014年12月—2016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中医诊断为胸痹,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的3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中医四诊的信息采集,从而进行中医分型,并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胸痹临床证型中气虚血瘀证最常见,为169例(52.48%)。其后依次为痰阻心脉99例(30.75%),气阴两虚30例(9.32%),气滞血瘀14例(4.35%),心血瘀阻7例(2.17%),阳气虚衰3例(0.93%);入组患者中,男性平均年龄66.94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1.43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平均病程5.08年,女性患者平均病程6.01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组患者中,71~80岁阶段的胸痹患者住院率较高。男性住院患者多集中在51~60岁阶段,女性住院患者多集中在71~80岁阶段。经检验,各年龄段患者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患者的证型分布,前两位均是气虚血瘀、痰阻心脉。结论气虚血瘀证是临床中胸痹患者的最常见证型,性别和年龄是胸痹的重要发病因素,也是影响胸痹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对比术后患肢端疼痛、下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下肢DVT形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 d下肢肿胀程度、患肢端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5 d、术后7 d患肢端疼痛VAS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患肢端疼痛,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结合我院1991~1997年妇科手术后患者有6例发生下肢DVT,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年龄为35~60岁,1例发生肺栓塞而死亡,发生在左下肢者3例,右下肢者2例,DVT发病一般在术后3~20天。1.2 临床表现:DVT最常发生于腓肠肌深静脉,患者有患肢疼痛及肿胀,患肢凹陷性水肿,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瘀血,皮温增高及浅表静脉曲张等,严重者血栓离开其停留地游向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中医体质特点与下肢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DVT)、其他静脉血栓(VT)、动脉血栓(AT)的关系及其与性别、骨折类型及D二聚体交互影响的相关关系,为老年髋部骨折血栓形成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年龄≥65岁)共405例,入院后分别统计患者中医体质类型、骨折类型、性别及双下肢血栓的类型,运用多元方差因素分析,探讨体质及其他因素与下肢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体质(气虚质、平和质)及D二聚体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两种体质风险评估显示,气虚质比平和质患者具有更高的深静脉血栓风险,约为平和质患者的6.25倍;性别是其他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风险,比男性风险高约12.112倍;但在动脉血栓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小的风险,约为男性风险的45%。在因素的交互影响作用方面,性别和体质对动脉血栓有显著性影响;性别和体质、体质和骨折类型及性别和体质及骨折类型共同对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体质类型及D二聚体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气虚质及平和质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性别是其他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其他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女性比男性有更小的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化护理联合梯度压力弹力袜对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下肢DVT形成,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护理联合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下肢DVT形成。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静脉峰值流速、平均流速、纤维蛋白(FIB)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下肢DVT形成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双下肢静脉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PT值高于对照组,FIB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护理联合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下肢血流情况及凝血指标,降低下肢DVT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白银市健康成人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建立血清尿酸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对白银市7 302名健康成人进行检测。结果:血清尿酸浓度男性为(346.14±96.40)μmol/L,女性为(259.17±84.42)μmol/L;除≥70岁者外,其余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及≥70岁者与其他4个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银地区人群血清尿酸浓度参照值男性为(346.14±96.40)μmol/L,女性为(259.17±84.42)μ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的因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12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双肺动脉造影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结果,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把无肺栓塞患者纳为对照组,把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组,并对深静脉血栓病变部位、静脉血栓史、外伤手术史、年龄、吸烟史、内科相关疾病、高脂血症、性别和肿瘤等相关因素进行收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的因果进行分析。结果有外伤手术史引发肺栓塞风险是无外伤手术史的4.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4.6),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风险2.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OR=2.6)和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OR=3.2),脑梗死、糖尿病引发肺栓塞风险分别是没有上述内科疾病的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OR=3.2)和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OR=3.8)。结论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外伤手术史、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和糖尿病,并且存在严重危险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方法选择2018年1—8月在该院治疗的72例UC合并DVT患者,对这批患者的血栓发生部位及首诊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血栓分布方面,72例患者中有30例(41.67%)位于左下肢,24例(33.33%)位于双下肢,18例(25.00%)位于右下肢,有46例(63.89%)首诊血栓发生时间在6 h内。两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合并DVT容易在短期内发生,而且以左下肢和双下肢最为常见,临床需积极诊断加强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人口学分布特征,以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对362例带状疱疹患者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362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99例,54.97%)多于男性患者(163例,45.03%).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性别带状疱疹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带状疱疹患者基础疾病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不同性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PHN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带状疱疹及PHN的发生率均与年龄相关,在基础疾病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1992年以三物黄芩汤加味治疗红斑性肢痛症3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 11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5d,最长6个月;双下肢发病26例,单下肢巴例,无上肢发病者。多为冬春季节发病。原发性患者21例,继发性患者13例。继发者多有嗜食辛辣习惯。2 治疗方法 三物黄芩汤加味:生地120g、黄芩60g、苦参30g、丹皮15g、元胡15g。脾胃虚弱加生姜、白术、党参,水煎服,10d为1疗程。3治疗结果3.!疗效标准痊愈:患肢灼痛完全消失,皮色皮温恢复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于下肢骨折手术前应用彩超进行深静脉血栓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8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患者均于术前接受彩超检查。结果该组180例下肢骨折患者经由术前彩超筛查结果提示发生静脉血栓患者共计12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其中左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例,占比为3.33%;右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例,占比为2.22%;双下肢静脉血栓者2例,占比为1.11%;在男女性别发生率比较中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患者的发生率为9.18%较50岁者的3.66%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率为11.54%,较单发性骨折患者的4.69%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手术前通过彩超筛查深静脉血栓具有很大必要性,彩超能够更为安全且有效的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前发生下肢DVT组与无DVT组,各4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前静脉造影结果,得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无DVT组造影距受伤时间显著低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应调整后,得出股骨粗隆部骨折、造影检查距受伤时间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结论髋部患者术前下肢DVT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股骨粗隆部骨折及受伤后等待时间较长者需关注是否存在术前下肢DV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危险因素中以年龄≥40岁、心脏病、高血压、长期卧床、感染、吸烟、手术史、糖尿病、恶性肿瘤和高血脂症居前10位;100例患者中,手术及创伤患者58例,非手术及创伤患者42例,两组下肢DVT患者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手术及创伤患者的WELLS评分低于手术及创伤患者(P〈0.05)。结论:DVT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大多数存在危险因素,DVT在并发PTE前常无明显症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也是手术、分娩等情况下的常见并发症,可遗留后遗症,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我院2001年3月~2003年5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经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d至1年;病发于双下肢6例,左下肢33例,右下肢21例;中心型35例,周围型20例,混合型5例。均行无创彩超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8~78岁,平均51.0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75岁,平均50.41岁。两组上述资料差…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以患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 ,其患肢远端静脉高压、瘀血为主要病理改变。我院血管外科从 1998年5月 2 0 0 0年 5月间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45例 ,并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 45例作对照比较。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 4 5例 ,男 2 8例 ,女 17例 ;年龄在 2 5岁 6 8岁 ,平均年龄 41岁 ;发病 3天 2 1天 ,平均 10天 ;病变在左下肢者 2 7例 ,右下肢者 13例 ,双下肢者 5例。西医分型 :周围型 17例 ,中央型 9例 ,混合型 19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护理。方法:选取20例骨创伤病患采用Autar修订量表进行DVT风险评估,对低风险病患采用踝泵运动预防和健康宣教;对中风险病患采用足底泵或间歇充气挤压泵预防;高风险患者在中风险措施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类药物预防。结果: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DVT,有1例患者发生肌间隙血栓;干预前后患者D-二聚体、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患者实施DVT风险评估,并实施针对性预防干预,可较好地预防患者发生DVT。  相似文献   

19.
1病例 患者女性,42岁,农民,因发作性头晕、左下肢抖动10天于2011年2月26日入院。入院前10天患者出现发作性头晕,左下肢抖动症状,左下肢的抖动为刻板的钟摆样动作,症状发作期间患者可因左下肢抖动、乏力、失控而跌倒,上述症状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无规律性,症状缓解后患者无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既往无类似发作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以及头颅外伤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介入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7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6例患者中术后经D–二聚体检测及彩色多普勒检测并发DVT者20例,以上20例患者为DVT组,其余56例患者为非DVT组,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VT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76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 %,所有患者于治疗6个月复诊,双下肢周径差 1.5 cm,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非DVT组56例患者中在治疗过程中有6例症状持续加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生了DVT形成,其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DVT形成组的20例患者经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当下肢肿胀和对侧比较无明显变化时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肢体消肿率在非DVT组:消肿率为(77±9)%;DVT组:消肿率为(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腘静脉综合介入治疗DVT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