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院1989年~1991年对肺癌侵及心房同时行心房部分切除术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女,32岁.刺激性干咳2年,加重伴胸闷2月入院.查体:体温 37℃.血压18/11 kPa,未触到双锁骨上淋巴结,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罗音,心脏无异常发现.胸片示左肺门有5cm×6cm肿块影,左下叶肺不张.支气管分层片示左下叶支气管阻塞.术前诊断左下肺癌.术中见左肺下叶近肺门处约有5cm×6cm×8cm肿块,与心包粘连,后方与胸主动脉粘连.主动脉弓上弓下淋巴结肿大,分离肿块与胸主动脉的粘连,左下肺静脉仍无法暴露,于隔神经后方剪开心包,见心包内左下肺静脉根部亦被肿瘤浸润.用无损伤钳钳夹左心房连同左下肺静脉,距肿块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晚期可出现肺、骨和其它脏器转移,尤以心包转移伴心包积液处理较为困难、我科应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乳腺癌心包转移伴大量心包积液1例获得成功.女,38岁,于1986年患右乳腺癌在外院行右乳腺癌根治术,卵巢切除术,术后常规放疗、化疗.1991年7月入院.入院前一周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查体:P108次/分,Bp16.0/11.5kPa.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左胸锁关节处可触一肿物约5.0cm×5.0cm大小,左肺呼吸音弱,可闻及湿性罗音,心尖搏动消失,叩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9岁,因面颈部皮肤反复剥脱3个月,伴发热,咳嗽1周,于1997年8月18日入院.查:T 38.5℃,P 118次/min,R 25次/min,BP13.5/9 kPa;神志清楚,精神萎糜,慢性病容,消瘦,面颈部皮肤剥脱,见潮红斑,境界不清;左中下肺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心音低钝;肝肋下6cm,质韧,脾肋下8cm,腹腔可扪及4枚黄豆大小淋巴结,腹移动性浊音( );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ALT 83.00U/L,AST 112U/L,AKP 383U/L,GGT 136U/L,LDH 2816U/L.血沉35mm/h,多肽七次阴性,血电解质正常,PPD试验阴性,痰中未找到结核菌.胸水常规中李乏特试验阳性、细胞计数0.75×10~9/L,多核0.8、单核0.2.胸部x线片见左下肺有外高内低致密影,左肺门周围片状致密阴影,大量胸腔积液.腹部B超及CT示:肝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引起,腹腔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6岁。因右胸部疼痛伴高热气促两天,X线胸片示右纵隔有9×6cm椭圆形块影。于1988年7月4日以纵隔淋巴瘤收住我院内科。检查,T39℃,P120次/分,P44次/分,BP11.9/7.9kPa;右肺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增强;WBC14.5×10~9/L,NO.84,L0.16,RBC3.8×10~12/L,Hb 110g/L,ESR 55 mm/h。入院后经抗炎及激素等治疗,呼吸困难缓解,体温下降,病情短期内稳定。7月17日X线胸片示纵隔块影直径增大至12cm,8月1日再次胸片检查,块影增大至15cm,几乎占据右侧1/2胸腔,患者出现明显气管及心脏受压表现,再次发热。8月8日转外科,8月15日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见右侧胸腔内有血  相似文献   

5.
肺癌心包转移致心包压塞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18例肺癌心包转移致心包压塞。18例中,腺癌10例,占56%(10/18);鳞癌6例,占33%(6/18);未分化癌2例,占12%(2/18)。18例中,中心型肺癌15例,占83%(15/19),周边型3例,占17%(3/18)。全部病例,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18例中17例合并胸腔积液。B超表现心尖区液性暗区,平均宽度3.2cm,范围2.0cm~6.6cm。18例中,有8例行B超定位下心包穿刺减压术,术后平均生存期55天,范围40天~16个月。未处置者平均生存31小时,范围16~72小时,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极为少见,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41岁.因胸闷伴腹胀、纳差一周,于1987年6月入院.体检:T36.8℃,Bp12.0/8.5KPa,奇脉,半卧位、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轻度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扩大,心音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探音,HR104次/分,律齐,肝肋下2.5Cm,腹水征(一),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ESR36mm/h.心包液红色,无凝块,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5 6岁 ,因咳嗽、痰血 2月余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示 :左上肺 4cm× 5cm团块状阴影。胸部CT检查 :左肺上叶前段 4cm× 5cm× 5cm团块影 ,边缘有分叶及毛刺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左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内见血迹 ,刷检细胞学检查阴性。疑诊肺癌。于2 0 0 0年 4月 2 6日 ,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探查术 ,术中见瘤体位于左肺上叶前段 ,大小约 4cm× 5cm× 5cm ,又于主动脉弓下、膈神经内侧 ,见一椭圆形心包缺损 ,大约 3cm× 4cm ,缺损内心脏跳动如常 ,缺损边缘钝性光滑 ,衬以脂肪垫。心包内处理上肺静脉 ,切除左肺上叶 ,手术顺…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肉瘤极为少见。我院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1 病例例1患者,女,20岁。自1985年12月10日起突然发热.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伴咳嗽,先后在外院诊断为“心包炎”、“胸膜炎”,给予消炎及抗痨治疗,均无效。于1986年5月19日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7℃,脉搏124次/分,呼吸42次/分,血压13.3/8.0kPa,消瘦,气促,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口唇轻度紫绀,于剑突下可见心脏搏动,心律齐,心率124次/分,心音低沉,无杂音,肝助下3cm,质软,两下肢有可凹性水肿。胸片显示,两侧胸膜腔积液,心影境界不清。“B超”及2—DE示,左侧胸腔有一非均质性肿块,伴包裹性积液,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心包内少量积液,心脏受压并向右侧移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V_4,V_5、V_6导联T波倒置,肢体导联低电压。胸液及左胸肿块穿刺活检,均未见异常细胞。6月5日经左胸探查,术中见纵隔有一巨大肿块突入胸腔内,几乎占据整个左侧胸腔,并与胸顶、膈肌、前胸壁及左肺粘连,其外后侧尚可见纵行的心包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4岁,因心慌、头晕1O余天,无咳嗽、咳痰、发热及其他不适。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尚清晰,胸骨无压痛;X线胸部摄片示左下肺有一10cm×10cm阴影,边界清楚。手术见肿物位于左肺下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肺门淋巴结无肿大,行左肺下叶切除术,并摘除一枚肺门淋巴结一并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肿物呈灰白色,11cm×10cm×10cm大小,位于肺实质内,与肺组织分界清,切面多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8岁。因胸闷20天,加重2天,于1996年12月8日入院诊治。无咳嗽、咳痰、气喘、发热等症状。检查:心脏B超示心包大量积液;胸部正侧位片示,右肺下野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双肋膈角闭塞,膈面不清;心影呈普大型,乙前后间隙均消失。胸部CT平扫见右侧胸腔中等积液征,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征,心包大量积液征;右肺下叶近斜裂处后侧有约3.8cm×2.8cm软组织块影,前部与叶间裂相连,后下部与肺实质融为一体。增强扫描见肿物呈中等强化,心包呈节段性不规则强化,左侧胸膜亦有部分不规则强化。诊断为胸膜间皮瘤(右)转移至心包,致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头颅CT平扫见右颞叶及右额叶各有一囊性病灶,其囊壁较厚,不光整,呈高密度影,灶周水肿不明显,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示囊壁呈均一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诊断为多发脑转移瘤。细胞学检查(心包穿刺液)查到少量增生间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6岁,因胸闷、咳嗽、痰少,进行性加重1月,于1989年11月27日入院.体格检查 胸廓无畸形,右下肺语颤弱,呼吸音弱,叩诊右腋背第7肋以下呈浊音.同侧椎旁为清音.右腋下闻及少许胸膜摩擦音.肝脏(一).化验:血沉110mm/小时,癌胚抗原0.7μg/L(正常值<0.2μg/L),甲胎蛋白(一).痰脱落细胞4次均(一).胸片:右前位见右下肺野大片致密影,右肺肋角消失.侧位肺中叶见半圆形致密影,边界清.头低脚高位见右下肺有一10×10cm大小圆形增密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整,侧位见于后纵隔.B超:右侧胸腔内实质性肿块,肝脏受压.CT扫描增强前后见上腹及右侧下胸部,后纵隔旁实质性占位,约有90×97mm大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7岁,1972年5月觉胸闷、气急、微咳,未予注意。1973年保健检查胸透发现右前纵隔有5 cm直径肿物影,同年11月19日因症状加重住入我院。 体检:T 36.7℃ P 88 BP112/70mmHg,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大,颈静脉轻度怒张,气管居中,右第2~4肋间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清,两肺无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肝肋下可触及。X线胸片:右前纵隔有一直径10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的圆形阴影,右胸膜腔少量积液,钡透见食管中段向左后方受压移位,两肺及心影无特殊。  相似文献   

13.
心包原发性恶性肿瘤极为罕见。本院近年来收治2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37岁,主诉:胸闷,气急4个月,经B超检查心包大量积液。于1992年9月入院。检查:两侧颈静脉怒张,心法音界扩大,肝右肋下3Cm,两下肢浮肿。胸片显示:两肺清晰,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包液检查:血性液体,李凡他试验十十,镜检大量间皮细胞。染色体分析可见超二倍体。在全麻下行心包剥脱术,手术探查心包增厚0石cm~0.scm,包膜内面有散在米粒状结书。病理诊断:心包恶性问皮瘤。术后给阿霉素、顺钠等抗癌药物化疗。1993年3月出现心衰症状,病…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32岁。因心悸、气短伴全身水肿4个多月住院。检查:体温38.5 ℃。呼吸22次/min。心率120次/min,律齐。血压10.3/7.6KPa。呼吸急促,唇绀。颈静脉充盈,面部及四肢轻度水肿。肝肋下2cm,质中等,无触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9g/L,白细胞5.1×10~9/L,中性0.68,淋巴0.32。血沉15mm/h。X线胸透:心影中度增大。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住院后经抗心衰等治疗1周无效,心包穿刺抽出100ml血性液体,涂片未找到瘤细胞,细菌培养阴性。心脏摄片,示右心房有一圆形阴影,拟诊为肿瘤。住院25d因严重心衰亡死。尸检发现:右心房后壁上部有肿瘤一个,呈茄状,5cm×3cm×3cm大小,向上阻塞上腔静脉管腔约1cm,向下填塞心房腔及三尖瓣口。肿瘤表面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8岁。无诱因胸痛、咳嗽、气短2月余,近两周明显加重,咯血(-)、发热(-)。查体:呼吸平稳,紫绀(-),右肺下野呼吸弱,叩诊浊音,双肺无干湿性音。X光片于右肺下野见数个大小不等包块。CT见包块密度不均,有分叶,边缘整齐。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全麻下右外侧切口探查,胸腔内轻度膜样粘连,无渗液,胸膜腔内见二十余个包块,实质性,边缘清,表面凸凹不平,有蒂和胸膜相连,包块直径约0.5cm×9.0cm。术后病理诊断:胸膜纤维瘤病。术后2个月患者又感胸痛,CT于右肺见2个直径约2.0cm大小包块。术后5个…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23岁,因体检发现左下肺囊肿1个月入院。患者自述近1月来偶有咳嗽、咳痰、痰量少、色白、无胸痛、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无发热。体检:左下肺呼吸音低,心脏无殊。X线示:左下肺野见多个空腔影,内见多个液平影,病变边缘模糊,提示左下肺囊肿伴感染。CT示:左肺下叶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内见多发囊状空腔影,最大空腔直径约3.5cm,提示左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伴囊状空腔,考虑左下肺囊肿伴感染。于2004年11月15日行左下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72岁.脾大6年,乏力、多汗、体重减轻半年2007年9月30日入院.2001年超声检查,脾肋下1.12 cm,厚5.12 cm,2003年始脾逐渐增大,2006年始WBC、Plt、RBC逐渐减低,2007年3月超声检查脾肋下8.6 cm,厚8.2 cm,WBC4.4×109/L,淋巴细胞0.26,RBC3.05×1012/L,Plt83×109/L,并乏力,夜间汗多,体重减轻5 kg.体检:体温36.4℃,脉博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mm Hg(1 mm Hg=0.133 kPa).皮肤黏膜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大.两肺呼吸音清.心率76次/min,律齐.腹壁静脉曲张,肝未及,脾Ⅰ线12 cm,Ⅱ线16 cm,Ⅲ线-3 cm,质硬,轻触痛.诊断:巨脾症,脾功能亢进,脾肿瘤?入院后WBC3.2×109/L,淋巴细胞0.39,幼稚细胞0.03,RBC 3.21×1012/L,Plt73×109/L,ESR22mm/1 h.  相似文献   

18.
肺畸胎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女 ,36岁。因反复发热、咳嗽、咯血 4年入院。体检 :体温 37.6℃ ,右肺呼吸动度较左侧稍弱 ,右中肺野语颤减低 ,叩诊呈浊音 ,呼吸音减低 ,并可闻及干罗音及湿罗音。CT扫描提示右肺中叶囊状病灶 ,支气管造影显示右肺中叶、上叶支气管扩张。术中所见 :右肺中叶及上叶前段明显实变 ,与前缘壁胸膜及纵隔、心包、下肺紧密黏连 ,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行右肺上中叶切除术。病理检查 :右肺上中叶明显实变 ,上叶下部见一厚壁囊腔 ,直径约 3cm ,壁灰白 ,附有毛发。壁周可见多个小脓腔 ,并有灶性出血 ,两肺叶黏连。镜检 :肺上叶囊腔壁衬鳞状上…  相似文献   

19.
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心包积液目前国内一直沿用反复心包穿刺抽液注药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自1994年1月至1995年9月,我们采用床旁B超定位,剑突下经皮心包腔穿刺置管,反复注药的方法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国内尚未见报导,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46—61岁,平均52.2岁。5例以心包填塞为主要表现入院;6例合并胸腔积液;合并左下肺不张、合并左下肺炎。术后复发合并多处转移、左全肺及部分左心房切除术后各1例。B超检查,心脏舒张期,后心包积液厚度均在0.8cm以上。均有细胞学或/和病理学诊断结…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咳嗽6年,持续咯少量鲜红色血痰4个月于1988年4月13日入院。血沉30mm/h,痰涂片结核菌阴性。胸片示左第三肋下心缘旁片状模糊阴影,中带见6.5×5cm空洞,内见片状阴影,下方见液平面。侧位片下叶尖段有一椭圆形空洞影,见液平面。内壁光滑,壁厚约2mm,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住院滑,壁厚约2mm,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住院抗结核治疗一个半月,症状无改善。胸片断层复查,6、7cm处见6×8.5cm不规则、凹凸不平的空洞,外上方可见凹岛状阴影。支气管镜检查,左、右主支气管内壁均受压。左下叶尖段支气管开口被红色肉芽组织样物阻塞4/5。痰内找到腺癌细胞。手术发现下叶尖段及后基底段有一约6×6×8cm的肿瘤,并侵及上叶。行左肺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肺腺癌。本例反复咳嗽6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