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坏死性凋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程序性坏死途径,在死亡受体信号激活后由RIP1和RIP3调控,并可被化合物necrostatin-1特异性抑制。目前研究证实坏死性凋亡涉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通过干预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对诸多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深入研究坏死性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有望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潜在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正>细胞的死亡是多细胞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可以发生,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常见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以及坏死(necrosis)。一般认为坏死属于非程序性细胞死亡,是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方式,凋亡和自噬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1]。凋亡和自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精确调控,二  相似文献   

3.
细胞凋亡与疾病湖南医科大学罗正曜细胞凋亡(Apoptosis)又名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death),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调控的、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形式。Apoptosis一词来自希腊语,形容细胞死亡像秋天的枯叶从树上掉下。此...  相似文献   

4.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性”.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属于非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形态学不涉及细胞质、细胞膜的破裂。细胞程序性坏死和细胞焦亡在形态学上可表现为细胞质、细胞膜破裂,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引起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细胞死亡方式。三者在形态学及发生机制上有所区别,但在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联系。在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并非仅出现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本文就3种细胞死亡方式的形态学改变、发生机制及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重要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最重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凋亡不同于坏死,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已经证实SAH后血管壁组织中存在有组织的坏死可能是CVS形成的机制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SAH以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存在有凋亡的发生,而且痉挛血管壁组织的凋亡在血管痉挛形成的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凋亡受到bcl-2和bax家族,fas,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genes,IEGs),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caspases)等多种相关基因的调控。上述基因已经被证实在痉挛血管壁组织中存在表达。如何阻止或者延缓凋亡的发生势必将对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 10年研究表明 ,脑缺血时 ,除神经元坏死外 ,还有另外一种细胞死亡的形式——细胞凋亡 ,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细胞凋亡概述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是美国病理学家 Kerr等 1972年提出的。细胞凋亡主要是指有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 ,细胞表面分子接触到诱导因子刺激 ,并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部 ,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遗传机制 ,形成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1 ] ,与坏死(necrosis)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机制等方面有本质差别。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是 :1细胞表面皱缩…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近年来研究发现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主要是程序性细胞死亡,涉及细胞凋亡、自噬样细胞死亡、程序性细胞坏死等多种类型。本文将对PD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认识PD的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0.
外源性及内源性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信号分子精密调控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在光镜和电镜下,以细胞皱缩、染色质固缩、以及凋亡体形成为主要特征。细胞凋亡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如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及功能、新老细胞更替、胚胎发育、激素依赖性萎缩等。促凋亡与抗凋亡信号分子间平衡被打破是多种人类疾病的根源,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性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多种肿瘤等。凋亡机制被完全阐明后将极大地改进其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目前,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大体分为两条基本途径:①外源性途径,由TNF—α,TRAIL,FAS—L等死亡受体介导;②内源性途径,由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所介导。现就上述两条通路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