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血液流变性变化与增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丹凤  夏向南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46-47,F0006,F0009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增龄的关系。方法:测定60岁以上老年组与45岁以下中青年组各15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者异常率。结果: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血液粘度有一定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血液粘度相对增高。提示对老年人进行血液流变性监测,有利于老年人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214例心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液流变学检测是当今研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对不同疾病的中医证型(特别是血瘀证)的重要研究手段,并区对上述病证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1996年7月月至1997年12月对214例各类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的检测,以总结不同病种间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不同特点。1资料和方法1.1对象病人来源于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14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8.7岁。其中冠心病83例,男52例、女3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9岁;肺心病20例,均为男性,年龄48~…  相似文献   

3.
系 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然而 ,其相关研究及进展仍较缓慢。近年来 ,有关SLE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引人关注 ,因而我们就 43例SLE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 1997年 2月~ 1999年 2月我院确诊的SLE患者 43例 ,女性 42例、男性 1例 ,年龄 19~ 5 4岁 ,平均 35± 12岁。病程 0 .2 9~ 12年。SLE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制定的标准[1] ,并除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及其可能影响血液流变学参数的疾病 ,列为SLE组。另选我院健康献血员 …  相似文献   

4.
疏肝化瘀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及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疏肝化瘀汤治疗特发性水肿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 :以疏肝理气、化瘀通络立法 ,自拟疏肝化瘀汤治疗特发性水肿 6 8例 ,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6 8例患者痊愈率82 % ,总有效率 97%。 4 8例患者治疗前后复查血液流变性有显著改善 (P <0 .0 1)。结论 :疏肝化瘀汤对特发性水肿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特发性水肿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类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 )血液流变性的归属并确立治疗原则。方法随机观察符合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为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100例 ,年龄 (中位数 )分别为60、63岁。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 ,同时检查眼底、球结膜微循环并对病情适于检查者予以照相记录 (116例 )。结果两类脑卒中者皆有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表征。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皆有不同程度超正常参考值高限。两类脑卒中比较 (除女性全血黏度低切指标外 )无显著差异 ,提示皆有高黏滞血症。结论两类脑卒中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 ,符合高血压病Ⅲ期靶器官损害及微循环障碍规律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认为 ,血液流变性改变是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决定因素 ,尤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一危险因素。本文提示了两类脑卒中均应归属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血瘀证Ⅰ型 (血瘀证高流变性型 )” ,而高血压脑出血不存在归属“血瘀证Ⅱ型 (血瘀证低流变性型 )”之可能。故从血液流变学观点出发 ,应将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措施列为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之一 ,以尽早控制脑缺血、缺氧性病理变化并促进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瘀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郧阳地区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测郧阳地区健康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初步建立适宜本地区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严格挑选1043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健康人(男性548名,女性495名),用R80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男女组间各切变率的全血粘度值、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血沉等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同性别组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但50岁~75岁男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增高趋势。结论建立本地区正常参考范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通过对78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的血液流变学检查,表明慢性肾小球疾病可出现高凝状态,血液粘滞性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78例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均为我院经临床确诊的病人,男40例,女38例,年龄5~67岁(平均36岁);慢性肾盂肾炎17例,慢性肾炎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7例,肾病综合征20例。正常对照组为本院健康工作人员及部分门诊体检干部共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16~65岁  相似文献   

8.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改变在正常高值血压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血液粘度仪检测正常血压组(120例)、正常高值血压组(132例)和高血压组(124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高于正常高值血压组(P<0.01);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又低于正常高值血压组(P<0.01)。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流变性改变在高血压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塞血液流变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探讨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我们 在住院病人中选出了血液流变学资料较完整的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健康对照组: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1~76岁。急性脑梗塞组:100例,均经CT或MRI扫描证实;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1~80岁。1.2方法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XF-Ⅲ型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粘度(ηb,高切80s~1,低切10s~-1)、血浆粘度(ηp)、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双缩豚法。血沉(ESR)采用温氏法。红细胞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目前国内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存在指标项目过多的现状,通过分析某医院现行的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揭示红细胞流变性检测中报告单所反映的各种存在问题,指出指标设置的不合理之处,从而提供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规范化建设的原则。方法:通过对现行由厂家提供的某医院的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的分析,列举报告单中指标设置及其检测结果的各种存在问题,揭示红细胞流变性检测指标设置的混乱性。结果:通过对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的分析,发现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的红细胞流变性存在指标过多.指标优劣混杂、指标定义不清的混乱状况。结论:目前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指标设置混乱的状况.已经对临床医生准确判断血液高黏滞造成严重影响。文章提出改进的必要,并强调指出,有关专家、学者应对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指标设置加强研究,有关主管部门、学术机构应组织专门的研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的规范化方案,尽早改变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液流变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特性。方法 :检测6 0例急性加重期、4 5例稳定期患者及 12 0例健康体检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与COPD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除血浆粘度外其余项目测定值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血液流变性有明显改变 ,可为病情评估、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参附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配对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放射治疗,每次2 Gy,每周5次,共6周.治疗组30例予放疗联合SF治疗,每日1次,每次50ml,每周5次,共6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以血管囊状扩张、毛细血管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等改变最显著,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流态积分、综合积分(P<0.01),从而改善微血管状态;肿瘤患者存在全面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中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E)、纤维蛋白原(Fg)明显增高,SF可显著降低全血低切黏度、RE及Fg(P<0.01),改善血液流变性.结论 SF可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肿瘤防治开辟了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银杏叶制剂 (GbE)、丹参对实验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兔血液流变学、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 5 0 %的甘油 10ml/kg行兔后肢肌肉加压注射 ,建立ARF动物模型 ,观察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肾功能 (血Cr、BUN)的改变 ,并给予GbE、丹参注射液处理。结果 :ARF组肾功能明显下降 ,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GbE组、丹参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肾功能得到保护。结论 :GbE、丹参对甘油所致ARF家兔的血液流变性、肾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肾脏疾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肾脏疾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王吉永*常乃秀*随着血液流变学的不断发展、普及,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本文对42例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健康人作对照,发现部分指标有明显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特征及通心络胶囊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 60例 ,检测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再随机分为治疗组 (通心络胶囊组 ) 3 3例和对照组 (尼莫地平组 ) 2 7例作比较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及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结果 :气虚血瘀症患者治疗前甲襞微循环中度及重度异常者 5 2例 ( 86.67% ,5 2 /60 ) ,其中治疗组 2 9例 ( 87.9% ,2 9/3 3 ) ,对照组2 3例 ( 85 .7% ,2 3 /2 7) ,以形态积分 ( 2 .5 8) >流态积分 ( 2 .2 2 ) >袢周积分 ( 0 .83 )为主要特征 ;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异常率同为 10 0 % ,其中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为主要特征。治疗 3 0天后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均 <0 .0 5~ 0 .0 1)。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为 90 .9% ,对照组为 70 .3 9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极高 ,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采用LBY -N6A自动清洗旋转式血液粘度计 ,甲襞微循环采用WX -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 ,检测149例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5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脑血管性疾病中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组对照都有一项或多项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P<0.01) ,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明显改变。结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管径增粗 ,血流缓慢 ,而易导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局部冷冻兔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蝮蛇抗栓酶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日本白色兔 2 4只 ,分为三组 :单纯冷冻组 (Ⅰ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Ⅱ组 )、药物治疗组 (Ⅲ组 ) ,分别检测脑局部冷冻前后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Ⅰ组、Ⅱ组脑局部冷冻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变 ,与冷冻前比较 :ηb、ηp、ESR、K值、EAI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Ⅲ组脑局部冷冻前后比较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Ⅲ组冷冻后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 (P <0 .0 5 )。结论 :兔脑局部冷冻能引起血液流变性改变 ,蝮蛇抗栓酶对兔脑局部冷冻造成的血液流变性损害有保护作用。目的 :探讨脑局部冷冻兔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蝮蛇抗栓酶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日本白色兔 2 4只 ,分为三组 :单纯冷冻组 (Ⅰ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Ⅱ组 )、药物治疗组 (Ⅲ组 ) ,分别检测脑局部冷冻前后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Ⅰ组、Ⅱ组脑局部冷冻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变 ,与冷冻前比较 :ηb、ηp、ESR、K值、EAI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Ⅲ组脑局部冷冻前后比较 ,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Ⅲ组冷冻后不同时相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 (P <0 .0 5 )。结论 :兔脑局部冷冻?  相似文献   

18.
血液流变性检测在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改变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及分型诊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血液粘度仪测定稳定型心绞痛(SAP)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86例、正常对照组40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SAP和UAP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UAP组高于SAP组(P<0.01);SAP和UAP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UAP组低于SAP组(P<0.01)。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UAP的异常程度更严重。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方法血液流变采用LBY—N6A自动清洗旋转式血液粘度计,甲襞微循环采用WX—9型多部位微循环仪,检测149例脑血管性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50例正常组对照。结果脑血管性疾病中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微循环指标与正常组对照都有一项或多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或 P<0. 01),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周围状态都有明显改变。结论脑血管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高粘倾向,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管径增粗,血流缓慢,易导至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加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局部溶栓组好转、治愈率95.24%,优于对照组(70%,P<0.05)。两组血液流变性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加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局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