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丽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27-427,429
目的探讨不同留置部位在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至2010年行动脉留置针的患儿160例,按照穿刺部位分为5组,分别接受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动脉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并对5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平均穿刺时间、堵管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置管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高、堵管率最低、穿刺时间最短且留置时间最长,但并发症较多。颞动脉并发症最低,但堵管率较高。结论动脉留置针可避免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的几率,不同穿刺部位各有优势,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倪国丽 《河北医药》2011,33(7):1001-1002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行有创动脉测压(IBP)如何选择最佳动脉穿刺置管途径.方法 将96例患者根据心律、心功能状态划分为心律、心功能正常组、心律失常组及心功能Ⅱ级组,观察3组不同穿刺途径成功率.结果 3组内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足背动脉与股动脉间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四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568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分为四组,对比四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动脉组误穿静脉率为9.5%,按压时间为(10.29±0.50)min,皮肤瘀青发生率为12.9%,血肿发生率为10.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四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在肺病科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方法住院患者随机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三种不同的动脉采血法,本组350例次肺病科病例采血,比较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误穿率、穿刺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足背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最高(96.67%),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92.11%),股动脉采血组一次性成功率在三组中最低(84.5%);在误穿静脉的发生率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其中足背动脉采血组误穿率最低(0.00%),穿刺120例次,未发生误穿。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11.40%),股动脉采血组误穿率在三组中最高(18.10%);比较了三组在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相互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中足背动脉采血组所需时间最短,其次为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采血组;三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足背动脉采血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其余两组。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穿刺时间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小。讨论三种不同动脉采血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动脉采血发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误穿率低,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留置针反向穿刺桡动脉在呼吸衰竭采集血气分析标本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于我院重症医学科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并行呼吸机辅助治疗,需短期反复抽血气分析标本的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为留置针反向(顺血流方向)穿刺,对照组40例为留置针正向(逆血流方向)穿刺;通过规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管道堵塞率、血栓发生率、感染率、置管时限以及患者平均采血次数.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4%,血肿发生率为6.8%,管道堵塞率为11.3%,平均置管时限为(4.59±1.21)d,平均采血(6.81±2.02)次/例;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5.0%,血肿发生率为25.0%,管道堵塞率为27.5%,平均置管时限为(2.48±0.54)d,平均采血(4.85±1.88)次/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血管栓塞及局部感染.结论 留置针反向穿刺桡动脉能有效提高动脉采血气标本的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血肿发生率、管道堵塞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同部位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观察比较,为临床操作选择最佳采血部位,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我科246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动脉血标本,比较各部位的一次成功率、误穿率、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成功率、误穿率无明显差异(P>0.05);股动脉、足背动脉与桡动脉采血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成功率高,患者疼痛较轻,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留置部位在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行动脉留置针患儿150例,随机分为3组各50例,3组分别进行颞动脉、桡动脉与股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留置针并予以临床护理,分析3组穿刺与护理效果。结果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颞动脉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穿刺时间、留置时间与堵管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动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但其堵管率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能减轻患儿疼痛与感染几率,不同穿刺部位各具优势,应依据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足背动脉穿刺在ICU采血中的有效性。方法对ICU210例危重患者采取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的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并对采血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3组采血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依次为股动脉64.29%、足背动脉92.86%、桡动脉71.43%。(x2=20.05,P〈0.05)。结论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比桡动脉、股动脉明鼎要小,既能及时反映患者的内环境的状态及病情变化,又能使医务人员对患者症状采取及时的处理,并且方便护士操作,节约护士的T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及T作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疾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技术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与20例中心静脉导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操作时间、补液速度、抢救成功率及其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动脉导管鞘组耗时为(3.57±0.63)min,中心静脉导管组耗时为(9.74±1.36)min。补液速度动脉导管鞘组较深静脉导管组快(P〈0.01)。结论:动脉导管鞘外周静脉直接穿刺置管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操作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动脉采血部位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头皮动脉、腋动脉、脐动脉和各部位动脉的穿刺方法。以提高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给临床的医护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与动脉穿刺针在重症监护患者有创压力监测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某三级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20G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8.63±60.74) h, 22G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0.46±69.10) h,动脉穿刺针留置时间为(111.29±76.34) h,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动脉穿刺针留置时间长于静脉留置针(P<0.05)。20G静脉留置针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2.7%,22G静脉留置针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76.9%,动脉穿刺针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7%,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留置期间,20G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为32.2%,22G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为38.5%,动脉穿刺针并发症发生率为22.9%,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替代动脉穿刺针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留置时间缩短,但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与动脉穿刺针相当,且不会显著增加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采血部位。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评价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儿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择50例年龄为5 d^12个月需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穿刺组和传统体表定位组两组,每组各25例。超声引导穿刺组在超声引导技术的辅助下对患儿进行穿刺和置管,而传统体表定位组则采用触摸体表骨性标志进行定位,并进行穿刺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套管针使用数量。结果超声引导穿刺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8.0%,总成功率为98%,传统体表定位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50%,总成功率为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有1例穿刺失败,更换穿刺部位后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超声引导穿刺组首次成功时间为(35.2±15.2)s,总穿刺时间(65.3±48.2)s,明显短于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组首次成功时间(37.8±20.1)s及总穿刺时间(118.3±97.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传统触摸组(χ^2=4.117,P<0.05)。两组穿刺针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传统体表定位组有10例发生局部血肿等并发症,超声引导穿刺组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患者在行动脉穿刺置管时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可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患儿的痛苦,穿刺相关并发症也有效锐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自制桡动脉采血辅助器在彩超引导下动脉穿刺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方法 研究设计并制作桡动脉采血辅助器,选择240例危重患者(平均动脉压≥50 mmHg,Allen实验阴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使用彩超引导下进行桡动脉穿刺;实验组使用桡动脉采血辅助器在彩超引导下实施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完成所需时间。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完成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桡动脉采血辅助器能够显著提高彩超引导下动脉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完成所需时间。不仅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还增强了护理人员对操作成功的信心,减少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心脏术后有创动脉测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病人有创动脉测压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有创动脉测压的实施、导管的连接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15例病人成功进行有创动脉测压,其中桡动脉置管106例,足背动脉置管5例,肱动脉置管4例.有1例导管脱出,重新置管.全部病人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有创动脉测压是心脏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细心护理,严密观察,才能保证有创动脉测压的准确和杜绝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三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婴幼儿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543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婴幼儿,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随机分为三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凝血发生率、患儿对疼痛反应强度。结果三组的标本凝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与肱动脉组、股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对穿刺的疼痛反应有显著差异性(P<0.05),桡动脉组患儿的疼痛反应优于其他两组。结论婴幼儿经桡动脉、肱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按压时间、凝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患儿对疼痛反应强度低于肱动脉、股动脉。因此,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何嫦娥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61-3461
目的:探索一种更安全的动脉穿刺方法。方法:对ICU收治的168例采取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采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三种穿刺采血方法超过率、不良反应率、按压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较高,比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足背动脉穿刺按压时间短,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节省工作时间、减少工作强度值得在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处穿刺点置管方法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院全麻术前、临终关怀及常规化疗患者共426例,年龄21~78岁,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改良组(Ⅰ组)和传统组(Ⅱ组),比较两组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穿刺点置管组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2.49%和59.16%,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152.36±10.61)s和(384.57±46.73)s,并发症分别为3.75%和8.9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法较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率高,方法简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98例为观察组,97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间下肢动脉血管管径狭窄、管腔闭塞、管壁斑块及血流量情况。结果①观察组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显示下肢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管腔闭塞的比例分别为62.24%、74.49%和24.4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观察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6.32±0.55)mm、(4.97±0.82)mm及(1.56±0.32)mm,均明显窄于对照组(P〈0.01)。其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分别为(37.9±7.2)mm3/s、(11.8±2.8)mm3/s和(0.9±0.4)mm3/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彩超具有能够准确的评价动脉管壁、管腔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谢黎  王莉  刘晓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14-2315
目的:通过比较孕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TPN)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各60例,分别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7%,CV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6.7%;PIC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93 d,平均(36.3±5.4)d,导管维护费用300~400元;CV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45 d,平均(11.7±3.2)d,导管维护费用500~600元;PICC组患者导管阻塞或脱落发生率为6.7%,而其他并发症(气胸、导管感染、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为0、1.7%、1.7%,CVC组分别为3.3%、1.7%、3.3%、3.3%。PICC组在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维护费用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CVC组,但导管的阻塞和脱落情况则劣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等优点,对减轻患者疼痛及早日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