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2消化道肿瘤(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1例)与观察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1例),比较两组手术切除情况、复发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与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病灶切除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李文锋  许东波  陈龙 《中外医疗》2023,(3):57-60+65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类型分组,其中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46例,作为研究组,采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4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及切除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病灶平均直径显著更大,整块切除率与完全切除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更少,手术时间显著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8.18%)比较,研究组的复发率(2.17%)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8,P=0.029)。结论 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完全切除率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尤其适合对较大病灶的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文83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4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黏膜愈合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常用微创术式,具有适应范围广、不改变消化道结构、手术风险小、经济、安全、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灶切除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整块完整切除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良好,但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肿瘤剥除术与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的102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予以内镜下肿瘤剥除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下肿瘤剥除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唐龙  张炜  蔡奇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68-436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灶切除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复发率更低,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除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91.42%(32/35)]、治愈性切除率[77.14%(27/35)]与对照组[94.29%(33/35)、80.00%(28/3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6/35)]、术后1年复发率[5.71%(2/35)]与对照组[17.14%(3/35)、14.29%(4/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疗效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当,但前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1-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以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2016 年2 月~2019 年3 月于我院就诊的早期胃癌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予常规诊断治疗,观察组30 例予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指标、病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比较,观察组可见1 例侧切缘有癌组织残留,经内镜下再次行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病灶;1 例水平切缘有癌组织残留,追加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未见癌细胞。两组患者有无癌残留及完整切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予以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取得良好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同时并发症发生较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开腹手术或外科腹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病情观察(治疗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消化道内镜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消化早癌诊断的准确率,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良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宋鹏  吴联晖  何金财 《吉林医学》2023,(7):1838-1840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选取,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两组均于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复发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相比,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中更具优势,而在完整切除率及复发率中略具劣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1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的疗效.方法:抽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动术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息肉切除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息肉切除率(71.05%),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临床效果明显,息肉切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接受综合微创手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切除率明显更高,术中出血及穿孔出现率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升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2例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置管不适症状发生率、术后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适症状发生率为2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鼻咽喉不适持续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68%(38/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有利于缩短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周慧琴  张新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04-330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胃早期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77±15.53)d]、术中出血量[(78.38±10.16)mL]、胃肠减压时间[(1.58±0.90)d]、住院时间[(13.25±3.49)d]、并发症发生率(8.8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早期癌的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身体恢复快,生活质量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护理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指征、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护理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92.00%,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0.00%,护理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Ⅰ、Ⅱ期胃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统计两组随访5个月期间皮下气肿、出血、腹痛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A19-9、CA72-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A19-9、CA7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观察组术后有出血、皮下气肿、腹痛各1例,对照组有4例皮下气肿,3例出血和5例腹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黏膜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