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LIF组(n=21)和TLIF组(n=1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DI)及并发症。结果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优于PLIT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半年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较PLIT临床疗效更佳,且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力学和解剖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43例)采用PLIF术式治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57例)采用TLIF术式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47例行MIS-TLIF治疗,33例行PLIF治疗。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ridwell方法评价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射时间比较,PLIF组优于MIS-T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MIS-TLIF组优于PLIF组(P0.05)。MIS-TLIF组和PLIF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2年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PLIF相比,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PEN-PLIF)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探讨分析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对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2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0例行OPEN-PLIF,125例行MIS-TLIF,观察记录手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S-TLIF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OPEN-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次(6.4%),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伤口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统疾病1例,消化道系统疾病1例,心肺系统疾病2例,内固定并发症1例;开放PLIF组出现并发症24例次(17.1%),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8例,伤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3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消化道系统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心肺系统疾病2例,内固定并发症2例。MIS-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PEN-PLIF组(P<0.05)。结论 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在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椎管狭窄患者58例分别采用TLIF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通过比较手术各项指标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Prolo评分,评价TLIF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TLIF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小于PLIF组(P<0.05);TLIF组融合率达94.29%明显高于PLIF组(P<0.05);TLIF组优良率为91.43%,PUF组为82.61%;两组术后3个月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TLIF组ODI及VAS评分明显优于PLIF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的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P<0.05).结论 TLIF手术在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PLIF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3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及实验组(n=48)。对照组给予传统TLIF治疗,实验组给予微创TLIF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随访效果、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及椎间融合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实验组治疗效果、腰椎融合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评估量表(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01)。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椎功能,提高腰椎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单纯植骨融合(PLF)与椎间融合器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LF组和PLIF组,PL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单纯植骨融合,PLI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滑脱率、临床有效率、滑脱节段前凸角以及椎体高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LIF组的植骨融合率和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PLF组(P0.05);两组术后1 w和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 w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LIF组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PLF组(P0.05);PLF组有3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在术后1年后症状无任何缓解;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PLF治疗与PLIF治疗均对腰椎滑脱症有效,综合考虑PLIF治疗的疗效优于PLF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0-05—2012-05在该院接受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2例(微创单侧组)和接受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25例(开放双侧组)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微创单侧组的切VI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均少(短)于开放双侧组(P均〈0.01)。术后1年疗效评估,微创单侧组的13本骨科学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高于开放双侧组(P〈0.0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开放双侧组(P〈0.01)。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Quadrant微创系统下腰椎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腰椎双侧固定椎间融合术相比,在恢复椎间隙高度、提高椎间融合率、重建腰椎稳定性方面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微创单侧固定椎间融合术更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青岛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行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20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治疗转归、植骨融合的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白细胞(WBC)、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检测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中时间40~90min,平均(65.00±8.21)min;出血量200~400ml,平均(290.53±37.25)ml。在手术显露过程中出现腹膜损伤1例,术中给予修补;腰椎4~5手术导致交感神经链损伤1例,术后对侧神经根疼痛再手术1例,均治愈。末次随访VAS评分[(1.31±0.96)分]、WBC[(4.56±1.02)×10 9/L]、ESR[(25.53±3.56)mm/1h]、CRP[(13.61±7.65)mg/L]较术前[分别为(7.43±1.07)分,(9.65±2.38)×10 9/L,(81.22±12.27)mm/1h,(59.08±20.39)mg/L]明显改善(t=29.37,P=0.000;t=12.49,P=0.034;t=39.93,P=0.000;t=15.82,P=0.008)。术后随访6~18个月,无1例复发,20例植骨融合均满意。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理想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和正中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13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70例和正中入路组60例,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2年。观察指标:腰腿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并发症。结果 Wiltse入路组节段融合率明显优于正中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MRI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Wiltse入路组明显较正中入路组降低(P0.05),且平均纠正Cobb角明显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Wiltse入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Wiltse入路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较正中入路组改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脱治疗效果相当,但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及并发症低于正中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分别行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术后1年采用Oswes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平均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88.0%)明显高于开放组(60.0%,P<0.05),微创组ODI改善率[(43.7±7.2)%]明显高于开放组[(36.8±8.7)%,P<0.05],微创组临床疗效优10例、良13例、可2例,开放组优4例、良13例、可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吸收止血海绵在腰椎滑脱症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TLIF)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TLIF;对照组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试验组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创面。观察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引流量为(256.49±235.51)mL,对照组(524.49±191.68)mL,P<0.05;试验组引流时间为(3.62±1.98)d,对照组(3.59±0.75)d, P<0.05;试验组出现伤口渗出3例,对照组无伤口渗出,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TLIF后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但延长引流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与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术在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中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抽样、双盲法分为OLIF联合组(34例,采用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和TLIF组(26例,采用TLIF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影像学、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评分、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OLIF联合组手术后图像对比度(DH)、椎间孔高度(CSH)短于TLIF组,椎管面积(CAS)、椎间孔面积(CASF)小于TLIF组,手术后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手术后VAS、ODI、JOA评分明显低于TLIF组,手术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相比TLIF术,OLIF联合后路固定术在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中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间进行的PLIF手术107例,其中老年组(≥65岁)40例,青年组(<65岁)67例.随访时间13~37个月,平均19.6个月.对比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输入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日;对比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老年组术前ASA病情分级(P=0.001)、内科合并症(P=0.02)与青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异体血输入量、术后腰痛VAS、术后优良率、椎间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8例),其中具有合并症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无合并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并非融合内固定手术的禁忌证;高龄虽增加手术风险,但多科协作、及时纠正围手术期的病理状态,是可以安度围手术期的,且能够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和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微创手术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新趋势,目前常用的微创技术主要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微创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MIS-ALIF)、微创椎弓根椎体截骨术(MIS-PSO)、微创前柱松解重建技术(MISACR)、环状微创技术(CMIS)等.MIS-TLIF通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微创及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手术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与感染情况。方法选取12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手术,观察组应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手术。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水平。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腰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为(4.15±0.79)cm,术中出血量为(155.46±37.62)ml,术后引流量为(65.89±10.24)ml,住院时间为(6.21±1.03)d,VAS为(3.16±1.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8.62±1.41)cm,术中出血量(309.47±42.18)ml,术后引流量(175.64±38.62)ml,住院时间(8.67±2.10)d,VAS(4.58±1.32)分,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清IL-6、IL-10、CK、TNF-α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IL-6、IL-10、CK、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为(9.65±2.10)分,术后感染率为4.69%,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17.54±4.08)分和术后感染率1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疼痛程度轻、手术效果显著的优点,能够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对术后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影响较小,患者术后腰椎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微创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或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该院骨科收治的拟接受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融合器组和植骨组各3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w、1年、2年进行随访,比较数字分级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椎间孔和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术后2年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融合器植骨能够更好地恢复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自体颗粒骨植骨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和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开始使用椎弓根钉系统辅助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60岁及以上单节段腰椎不稳症80例,58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其中28例采用了横突间植骨的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PLF,A组),30例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FF,B组)。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应用X线评价腰椎状态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及生活功能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185.3±56.6)min,术中出血量(376.3±92.9)ml;B组手术时间(146.4±46.3)min,术中出血量(234.3±64.5)ml,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2.37和37.49,均P<0.01)。A组28例中27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6.4%,B组30例中28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3.3%,两组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B组腰痛VAS评分比A组显著降低(t=3.178和2.158,P<0.05),其余3个时间点两组之间腰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个时间点A、B两组间腿痛VAS评分及ODI值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 结论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老年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与传统的后路环状融合术相比,可获得相似的融合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创伤显著减少,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近年来在脊柱外科的新术式之一,但传统TLIF需剥离较大范围的椎旁肌等软组织,导致术后瘢痕及椎旁肌的失神经支配[1],影响了长期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腰椎微创术的发展,对于腰椎力学解剖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本文观察采用改良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