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探讨CaM-PKⅡ在豚鼠耳蜗基底膜中的分布、活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扫描电镜进行研究。结果正常豚鼠耳蜗Corti器各回内、外毛细胞内CaM-PKⅡ呈中等强度免疫阳性反应,OHC分布较IHC稍高。其活性以Ca2 /CaM依赖为主,占94.74%。结论CaM-PKⅡ与耳蜗结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实验性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豚鼠耳蜗组织学病理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冲击波负压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的组织学切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当冲击波负压峰值>-45.5kPa时,耳蜗组织切片出现较明显的病理学改变,最常见的典型病变为底转鼓阶、中阶、螺旋韧带与血管纹出血,且病变程度随着负压峰值的增大而加重。结论 中等强度以上的冲击波负压暴露可导致明显的耳蜗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豚鼠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后,高压氧和(或)地塞米松+甲钴铵对内耳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32只豚鼠于实验性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3次后,立即分别给予高压氧治疗、肌注地塞米松+甲钴胺治疗、肌注地塞米松+甲钴胺+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各治疗组动物于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21天分别测试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将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性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后即刻,各治疗组动物ABR阈值明显升高(P〈0.01),治疗21天后呈部分恢复。治疗21天后,各治疗组动物耳蜗毛细胞缺失少于对照组。在上述3种治疗方案中,以地塞米松+甲钴胺+高压氧联合应用对听器损伤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在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重复暴露造成豚鼠内耳损伤后,及时给予高压氧吸入及地塞米松和甲钴胺2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听力功能的恢复并减轻耳蜗毛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外毛细胞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强次声波暴露后豚鼠Corti器外毛细胞(OHC)的脱氢酶活性变化及形态变化。方法 将20只豚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4只),置于频率8Hz、强度为135dB的次声声场中连续暴露90min。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测定豚鼠耳蜗OHC琥珀酸脱氢酶(SDH)显色灰度值(GSV),比较强次声波暴露前、后8h、2d、5d和21d时OHC的SDH的活性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耳蜗损伤情况。结果 次声暴露后各组动物耳蜗OHC的SDH显色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光镜下观察发现散在性或局限性OHC肿胀及缺失,细胞境界不清,SDH染色浅谈,且部分OHC的缺失为永久性改变。结论 强次声波能影响OHC的能量代谢,从而明显降低耳蜗OHC的功能,并可导致豚鼠耳蜗OHC永久性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时程观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早期大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发展的规律。方法将大鼠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4dB SPL的脉冲噪声100发,分别于噪声暴露后10min、30min、3h、6h解剖取耳蜗,应用碘化丙锭(PI)标记耳蜗基底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时程特点。结果强脉冲噪声暴露后10min出现外毛细胞核染色质移位及凋亡小体,30min可见到少量肿胀的外毛细胞核,3h观察到少量外毛细胞核的缺失。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出现大片外毛细胞核缺失和部分微小球形固缩的外毛细胞核。结论耳蜗外毛细胞死亡发生于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即刻,外毛细胞凋亡先于坏死。细胞凋亡过程迅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6h耳蜗基底膜损伤区大部分死亡细胞已被清除。  相似文献   

6.
不同运动负荷小鼠心肌活细胞游离钙动态变化的LSCM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运动与心脏重塑的生物学机制中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 ,对不同运动负荷条件下小鼠心肌活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经颈动脉插管 ,对不同运动负荷条件下小鼠心肌收缩功能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有氧运动组心脏发生肥大 ,左室内压力二阶导数增加了 47 1 7%(P <0 0 0 1 ) ,表明心肌收缩功能增强 ,静息期心肌细胞内游离 [Ca2 + ]i 基值无显著性变化 ,峰值显著性增加了 1 5 7 2 % (P <0 0 0 1 ) ,达峰时间延长了 3 8 5 % (P <0 0 0 1 ) ;大强度疲劳组心肌肥大 ,但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3 5 2 4% ,P <0 0 0 1 ) ,静息期心肌细胞内游离 [Ca2 + ]i 基值和峰值分别显著增加了 41 9% (P <0 0 0 1 )和 2 0 6 3 % (P <0 0 0 1 ) ,达峰时间延长了 74 8% (P <0 0 0 1 )。有氧运动组与大强度疲劳组比较 ,心肌细胞内游离 [Ca2 + ]i 峰值和达峰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不同运动负荷影响心肌细胞内游离 [Ca2 + ]i 的变化 ,大强度疲劳训练可导致心肌细胞内游离[Ca2 + ]i 和静息态基值大幅度升高 ,峰值后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揭示线粒体能量转换功能在噪声性耳蜗毛细胞凋亡启动和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灰鼠17只,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接受噪声暴露,对照组(5只)未接受噪声暴露.全部动物应用微量注射器将一种不可逆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抑制剂3-硝基丙酸(3-NP,50mmol/L),滴入灰鼠右耳(实验耳)耳蜗圆窗膜,使其缓慢渗透到内耳以抑制细胞线粒体的能量转换功能.左耳(对照耳)耳蜗圆窗膜滴人人工外淋巴液(AP).耳蜗圆窗膜给药后16h,将动物暴露于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2h,解剖取双侧耳蜗.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染色耳蜗基底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在噪声性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损伤区域内,实验耳可见大量中等程度核固缩、少量核碎裂的外毛细胞,而对照耳见大量核碎裂、少量中等程度核固缩的外毛细胞.结论 线粒体能量转换功能在噪声诱导耳蜗毛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线粒体功能对强脉冲噪声诱导的耳蜗外毛细胞凋亡的启动无明显影响,但可延缓毛细胞凋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在耳蜗基底膜的活性变化,揭示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方法 成年灰鼠27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噪声暴露的实验组动物共15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5只.未经噪声暴露的对照组动物共12只,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标记动物各4只.将动物暴露于平均压力峰值级为155dB SPL的脉冲噪声75次,噪声暴露后2h,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将新鲜配制的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液30μl 缓慢注入动物双侧内耳.耳蜗内灌注后1h,动物断头,取出双耳听泡,分离耳蜗基底膜.采用细胞核DNA荧光染料碘化丙锭(PI)对耳蜗基底膜毛细胞核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强脉冲噪声暴露后的耳蜗基底膜凋亡、坏死毛细胞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荧光染色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灰鼠的耳蜗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实验组噪声暴露后耳蜗基底膜以核固缩、核碎裂为特征的凋亡外毛细胞核周围存在caspases-3、caspases-8和caspases-9绿色荧光标记物,而以核肿胀为特征的坏死外毛细胞核周围未见3种半胱氨酸蛋白酶阳性荧光标记物.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caspases-9相关的内源性和caspases-8相关的外源性两条信号通路肩动完成,而毛细胞坏死则是通过非caspases途径激活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胍丁胺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的影响及其对谷氨酸和高钾诱发[Ca2 ]i升高的影响,探讨胍丁胺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细胞外液中加入1、10、100、1000μmol·L-1胍丁胺,再用300μmol·L-1谷氨酸诱发NMDA受体通道的开放,或用50mmol·L-1KCl诱发VDCC的开放,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动态观察胍丁胺对[Ca2 ]i的影响。结果1~1000μmol·L-1胍丁胺对细胞内基础钙荧光强度无影响,1、10、100、1000μmol·L-1胍丁胺使谷氨酸引起的[Ca2 ]i升高最大变化率由对照组的372%分别降至349%、327%、297%、233%。其中100、1000μmol·L-1胍丁胺对谷氨酸引起的[Ca2 ]i升高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仅1000μmol·L-1胍丁胺能抑制KCl诱发的[Ca2 ]i升高(P<0.01),低剂量组对KCl诱发的[Ca2 ]i的变化无影响。结论胍丁胺可以阻断NMDA受体耦联钙离子通道而抑制钙离子的内流,高浓度时也抑制VDC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对离体前庭毛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探讨前庭毛细胞膜所存在的胆碱能受体分型及庆大霉素对钙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方法 用胶原酶消化后机械分离法,分离豚鼠前庭毛细胞(VHC),钙敏荧光探针Fluo-3染色,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记录VHC的钙荧光图像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胆碱能M和N型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ACh)、氨甲酰胆碱(CCh)均可引起离体VHC内[Ca^2 ]i的升高;N型受体激动剂化乙酰胆碱(ACh-Br)仅在高浓度(10mmol/L)时引起部分(4/5个)离体CHC内[Ca^2 ]i升高,在低浓度(1mmol/L)时影响不明显;②阿托品对ACh、CCh引起的VHC内[Ca^2 ]i的升高有抑制作用;加入0.1mmol/L阿托品可使1mmol/LACh或CCh引起的VHC内[Ca62 ]i升高的峰值明显减小(P<0.01);③0.1mmol/LACh引起VHC内[Ca^2 ]i升高之后,再加入0.5mmol/L庆在霉素,VHC内[Ca^2 ]i出现显著下降,至低于静息时的水平。结论 豚鼠壶腹嵴前庭毛细胞膜上存在M型和N型两种受体,M型受体激动剂引起VHC内[Ca^2 ]i的升高较N型明显。阿托品对M型受体激动剂引起的[Ca^2 ]i升高有抑制作用大;庆大霉素对前庭毛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可能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冲击波负压暴露对豚鼠鼓膜和听骨链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冲击波负压对豚鼠鼓膜和听骨链的致伤效应特点。方法 将豚鼠暴露于冲击波负压发生装置产生的不同强度实验性冲击波负压之后,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豚鼠鼓膜和听骨链的创伤情况。结果 共观察72只豚鼠141耳,多数鼓膜出现了充血、出血、上皮脱落和鼓膜穿孔等不同程度的创伤,严重者合并有听骨骨折。鼓膜和听骨链创伤的严重程度与冲击波负压的压力峰值和降压时间有关。在降压时间为7.5ms左右时,引起鼓膜穿孔的最小负压峰值为-22、4~-23、9kPa;使所有鼓膜均发生穿孔的最小负压峰值为-83.1~-87.2kPa。结论 不同强度的冲击波负压暴露可导致豚鼠鼓膜充血、出血、上皮脱落、鼓膜穿孔和听骨骨折等不同程度的创伤,鼓膜和听骨创伤的严重程度与冲击波负压的压力峰值和降压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冲击波暴露对豚鼠内淋巴囊(ES)的影响,着重耳蜗形态和ES应答性改变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生物激波管产生的冲击波暴露,超压峰值182.2dB,持续时间10ms,于冲击波暴露前和暴露后不同时间,以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ES和螺旋器的形态变化.结果:早期0小时螺旋器毛细胞无明显改变,而ES腔内浮游细胞量增加,沉积物增多和较多的红细胞;稍晚的24小时~7天,螺旋器毛细胞显示不同程度损害,而ES腔内吞噬活性强的浮游细胞、沉积物产生相应改变.结论:冲击波暴露早期可激发具有吞噬活性的浮游细胞应答性增加;稍晚期ES似对螺旋器损伤后的细胞碎片和变性废物起着吞噬、排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类神经生长因子β基因(human beta-nerve growth factor,hNGFβ)转染联合强化铁营养(fortified iron nutrition,FIN)防治豚鼠爆震性聋的可能性.方法 制作强脉冲噪声(172 dBSPL)致聋豚鼠模型35只,爆震后第7天,10只豚鼠经耳蜗底周鼓阶骨壁钻孔向外淋巴腔内导入腺病毒携带hNGFβ基因(adenovirus-mediated hNGFβ,Ad-hNGFβ)为基因组,10只豚鼠导入hNGFβ基因并进行强化铁营养为联合组,10只豚鼠经耳蜗底周鼓阶骨壁钻孔向外淋巴腔内导入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ialperilymphatic fluid,APF)为APF组.5只豚鼠作正常对照组,不经暴露噪声,也不用药物治疗.测定爆震前及基因转染后豚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阈值.取材时间:基因导入后第1周及第4周实验组各取5只动物进行耳蜗取材,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检测Ad-hNGFβ蛋白表达并进行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 基因导入后第1周,可见Ad-hNGFβ在耳蜗内成功转染.耳蜗各回均有表达,强度基本相等;联合组豚鼠ABR反应阈恢复较基因组快,较APF组明显快;4周后,联合组豚鼠ABR反应阈完全恢复正常,基因组基本恢复正常,APF组未能恢复;联合组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基因组,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细胞形态与正常相近.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hNGFβ基因联合强化铁营养能协同作用防治豚鼠爆震性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14.
细胞内游离钙在运动心脏重塑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本文建立了运动心脏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与新一代钙荧光指示剂Fluo-3/AM的方法,对心肌活细胞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钙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运动心脏结构与功能重塑的细胞机制。结果显示:经过12周耐力训练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静息值无显著性改变,心肌收缩时其游离钙浓度峰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1%(P<0.05)。停止训练8周后,心肌收缩时胞内游离钙浓度峰值较训练时显著降低14%(P<0.05),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研究结果提示,运动心脏可保持细胞内钙稳态,心肌收缩时收缩结构钙可获得量增多,是运动心脏心肌收缩性增强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增多对于运动心脏肥大的发生也起重要的介导作用,而且,运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改变是一种可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庆大霉素对于豚鼠耳蜗柯替器毛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将豚鼠分为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和庆大霉素组,连续给药14d,利用TUNEL法原位检测动物耳蜗柯替器毛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豚鼠耳蜗未见凋亡柯替器毛细胞,庆大霉素组中耳蜗基底回柯替器内外毛细胞均消失,第三回中第1排外毛细胞消失,第2、3排外毛细胞均呈阳性表达,第二回中第1、第2排外毛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庆大霉素作用于豚鼠耳蜗时可引起柯替器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柯替器毛细胞损伤的一条途径;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产生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柯替器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窄带噪声暴露对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豚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105 dBA组、110 dBA组和115 dBA组,暴露时间均为3 h,实验均采用窄带噪声,中心频率4000 Hz,带宽1000 Hz.噪声暴露前2 d及暴露后15 min,采用Smart OAE测听系统检测各组豚鼠DPOAE.结果 随着噪声暴露量增加,豚鼠各畸变频率的DPOAE幅值及通过率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105 dBA组和110 dBA组在畸变频率1409 Hz处,105 dBA组和115 dBA组在畸变频率499、704、1003、1409 Hz处,噪声暴露后的DPOAE幅值和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00 Hz窄带噪声暴露后DPOAE改变首先出现在高频,噪声强度增加可使听觉损伤由高频向低频延展.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观察噪声引起的耳蜗毛细胞核形态学变化,将豚鼠暴露于115dB SPL的4kHz窄带噪声4h。14天后解剖取耳蜗,应用细胞核DNA染料Hoechst 33342标记毛细胞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胞核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毛细胞核同时出现的3种形态学改变:核肿胀、核固缩和核消失,其中核肿胀细胞数目多于核消失,核固缩较为少见。爆震后毛细胞的损伤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非同步的病理变化过程,存在较多核肿胀的毛细胞。提示,此期耳蜗可能仍存在大量可逆变化的受损毛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冷冻伤性脑水肿不同时间脑组织伊文思兰(EB)、突触体内[Ca2+]i及Ca2+-ATP酶活性变化与脑含水量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探讨冷冻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和类型。方法干湿法测定脑组织水分含量,甲酰胺法测定EB含量,Fura-2/AM荧光标记法测定突触体内[Ca2+]i,微量定磷法测定线粒体Ca2+-ATP酶活性。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研究其对EB含量、[Ca2+]i、Ca2+-ATP酶活性和脑水肿的影响。结果冷冻伤后30分钟即已发生Ca2+超载,伴随Ca2+-ATP酶活性下降及脑组织水分含量及EB含量增加。尼莫地平治疗后EB含量和[Ca2+]i明显下降,而Ca2+-ATP酶活性明显恢复,脑水肿明显减轻。结论BBB的通透性增加和细胞内钙通道开放,钙离子浓度超载在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冷冻伤性脑水肿在早期既有细胞毒性脑水肿,又有血管源性脑水肿,即混合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9.
高Gy所致豚鼠前庭功能障碍及其预适应防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高G值作用后是否会造成脉鼠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预先低G值暴露的预适应是否会对此有预防作用。方法 86只脉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10Gy组(28只),2G组(20只),预适应组(28只),共4组。10Gy组直接给予10Gy5min暴露,2G组给予8d2G暴露(10Vd),预适应组(28只)给予8d2G暴露后再给予10Gy5min暴露,对照组不给任何刺激。每组刺激后观察各脉鼠的行为学及前庭躯体和前庭眼动反射,包括有无头位震颤,头住偏斜,身体侧滚和转圈,有无自发眼震及眼住偏斜等前庭受损表现,并记录其持续时间。随后(刺激后约0.5h)每组各取8只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前庭中枢核固ChAT活性并进行友度分析,其余用于其它指标研究。结果 10Gy5min的暴露( 10Gy组)可引起22/28(79%)脉鼠前庭行为学的异常,包括自发眼震、眼住偏斜、头位震颤、头位偏斜、身体转圈、侧滚转等;而在给予 10Gy5min的暴露前经过预适应(预适应组)的行为异常率只有14/28(50%),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ChAT染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过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高G值作用可引起脉鼠前庭功能障碍,预适应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中枢神经递质ChAT变化可能与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