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苦,性大热、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本品辛散苦降、大热燥烈,长于疏肝气、降厥阴寒气上逆,温中而和肝胃,散寒燥湿而助脾肾之阳,故用治厥阴头痛、胃痛,可以散厥阴之寒邪而止疼痛;用治胸腹胀满,呕吐吞酸,可以温中而消胀满,疏肝和胃而止呕制酸;用治寒湿而泻  相似文献   

2.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梗米、大枣组成。本方所治之症,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止呕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阴润燥而不腻,两药配伍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3.
正取生姜、陈皮各10克,生姜切成片,陈皮洗净切成丝,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连续煎煮两次,滤去药渣,将两次煎液合并,留取200毫升药液,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连续7剂为1个疗程。四川彭州胡佑志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陈皮(橘皮)配生姜,是《金匮要略》之"生姜橘皮汤",功效主要是行滞、止呕,可治干呕哕,手足厥冷等症。陈皮、生姜是常用祛痰止咳"对药"。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可理气和中、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可以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相似文献   

4.
正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浙江、湖南和陕西等地。吴茱萸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和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之功效。《本草纲目》谓:“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湿,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经》称:吴茱萸能“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伤寒论》亦云:“干呕,  相似文献   

6.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的经典方剂,故此方临床多为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剂。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故其虚实。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赏楠 《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95-296
<正>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8味药物所组成。后世主要用治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黄连温胆汤以其温养胆气为主要功效,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临床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合而用之,辛开苦降,为方中之君药。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一温一凉,理气化痰之力增加。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大枣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临床应用时多根据症状,随症加减。如心神不安、惊悸者,加煅牡蛎、煅龙骨以重镇安神;失眠者,加酸枣仁、远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等七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温里散寒,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泄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和营,合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对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所致胃肠功能紊乱等疾患,均有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30例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男性125例,女性105例,年龄22~67岁,平均44.5岁,病程0.3~6.5年,平均1.3  相似文献   

9.
于伟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141-14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为少阳病误下致痞而设。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七位药组成,半夏、干姜温里散寒,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热泄痞,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和营,诸药合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夹杂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桑媛 《淮海医药》2004,22(6):527-527
苍耳子、吴茱萸、皂角为较常用药。苍耳子具有散风除湿,通鼻窍的功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皂角具有祛风痰,除湿寒,杀虫的功效。三非正品较多,影响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正品、非正品鉴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及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m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湖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相似文献   

12.
<正>九月九是重阳,唐朝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起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但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何物,一直困扰着人们。茱萸也是一味中药,茱萸有山茱萸和吴茱萸之分。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作用,一般用于寒湿脚气、高血压、口疮、湿疹等病的治疗;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作用,多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的治疗。那么重阳节的时  相似文献   

13.
麦门冬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其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该方由麦冬、半夏、人参、大枣、粳米、甘草组成,具有润肺益胃,降逆下气之功,为治疗肺痿的主方.  相似文献   

14.
姜可止痛     
胡献国 《家庭医药》2014,(12):42-43
干姜、高良姜,二者均有温中散寒之功,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入药.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相似文献   

15.
<正>生姜,又名鲜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即成。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喘等疾病,多用于内服及调味,据笔者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2):62-62
胃气以降为顺,水饮停留则胃气上逆作呕;水气凌心则悸;阻遏阳气则目眩。“膈间”殆指心下之胃脘部位,这是一时性胃中停水的证治。先渴乃水停于胃,津不上承,渴则必须饮水,水入于胃,与饮冲激,上逆则呕。若其人中阳素虚,饮邪上逆,或因呕多导致气虚上逆者,附《外台》茯苓饮方,有补中益气、蠲饮降逆之功。(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  相似文献   

17.
张喜奎教授使用含生姜经方颇多,经验丰富、疗效卓越,本文总结张教授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生姜在治疗胃肠疾病时的功用归纳为佐制和胃、降逆止呕、开胃醒脾、温化水饮,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能,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症。近年来,由于对吴茱萸的需求量增加,由于药材市场开放,混淆品时常出现。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正确识别药材的真伪优劣,现将该品在我省市场中出现的有关情况,作扼要的介绍和讨论。 1.吴茱萸的真伪鉴别(见图Ⅰ、Ⅱ、Ⅲ、Ⅳ) 《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相似文献   

19.
江越 《家庭医药》2020,(4):42-42
小茴香是家庭厨房中的常备调味品,同时,它也是一味中药,可做日常保健使用。中医认为,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小茴香用盐炒后,可加强其散寒止痛的功效。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用小茴香缓解颈椎不适的方法:茴香籽50克,生盐炒热之后,放入小布袋,趁热敷在颈部,热敷30分钟左右,一天2次。坚持一周左右,可明显缓解颈椎不适。  相似文献   

20.
张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79-79,84
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方。曰 :“单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此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此方和中降逆 ,选药精当 ,方义奇妙 ,用之临床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 ,为全方中之君药 ,和胃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泻热 ,干姜、半夏辛温散寒 ,如此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佐以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对调理消化系统 ,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功效 ,现将具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胆汁反流性胃炎凡胃脘疼痛 ,嘈杂泛恶 ,肠鸣腹泻 ,嗳气频频 ,经电子胃镜检查示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半夏泻心汤加味以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