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63蛋白在食管磷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p6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63蛋白在53例食管磷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6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38/53),而在癌旁食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8%(19/5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63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磷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其在低分化磷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9.5%)显著高于在高分化磷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6.2%)。p63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磷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63蛋白在食管磷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表明其可能参与食管磷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人乳腺癌组织、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凋亡调节蛋白FasL,Fas、P53的表达,探讨FasL,Fas及P53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癌组织和癌周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1例乳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周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乳腺癌组织中FasL、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周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Fas/FasL表达异常使肿瘤逃脱机体自身免疫攻击,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对预测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突变型P53在乳腺癌中过表达,可能抑制肿瘤凋亡的发生,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isp-1在原发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wisp-1蛋白在138例结肠癌组织(48例含癌旁组织)、37例结肠腺瘤组织及66例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isp-1基因在37例新鲜原发性结肠肿瘤标本及对照组37例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wisp-1蛋白、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wisp-1蛋白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癌旁组织及结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3.0%、67.6%、75.0%、76.1%,其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结肠(P<0.05);wisp-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肿瘤中平均表达是正常结肠中的1.349倍(P>0.05)。结论 wisp-1蛋白异常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其基因在结肠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的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蛋白和p27蛋白肿瘤标志物在人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50例肾癌和12例正常肾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p2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Survivin蛋白在肾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8%(34/50),而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而p27蛋白在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3.3%(10/12),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2%(21/5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p27蛋白表达与肾癌的分级呈负相关(P〈0.01)。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肾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与p27蛋白呈负相关。联检Survivin蛋白和p27蛋白有助于提高对肾癌预后的评估,并可作为判定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wisp-1在原发性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wisp-1蛋白在138例结肠癌组织(48例含癌旁组织)、37例结肠腺瘤组织及66例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isp-1基因在37例新鲜原发性结肠肿瘤标本及对照组37例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wisp-1蛋白、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wisp-1蛋白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癌旁组织及结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3.0%、67.6%、75.0%、76.1%,其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结肠(P<0.05);wisp-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肿瘤中平均表达是正常结肠中的1.349倍(P>0.05).结论 wisp-1蛋白异常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其基因在结肠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 (Cyclin 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26)。两组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实验组于术后留取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术后7 d再次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癌旁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蛋白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分析其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yclin E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Cyclin E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53、Fas和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四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记物,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组织中PTEN与m TOR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48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食管组织中PTEN和m TOR表达,分析其与常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TEN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3.9%,癌旁组织为67.6%,而正常组织为93.2%,食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TOR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5.8%,癌旁组织为35.1%,而正常组织为3.4%,食管癌组织中m TOR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的表达与m TOR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5)。m TOR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与PTEN的抑制,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PTEN低表达与m TOR高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53、Id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Id2的表达情况。结果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Id2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53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Id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结论P53、Id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表达可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SDF-1和VEGF-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SDF-1及VEGF-C的表达水平。结果结肠癌组织中SDF-1、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64.3%,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的16.7%和8.3%(P〈0.01)。SDF-1、VEGF-C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或P〈0.05),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关(P〉0.05)。SDF-1、VEGF-C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0.608,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SDF-1、VEGF-C表达均显著增高,两者在结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液泡型ATP合酶(V-ATPase)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结肠肿瘤组织和配对的正常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V-ATPase基因的mRNA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EnVinsion法检测V-ATPase基因在68例结肠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癌旁组织中蛋白表达量。结果结肠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中V-ATPase基因mRNA平均表达量分别为(5.37±0.44)、(2.03±0.35)(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ATPase在结肠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1%(47/68)和5.8%(4/68),其阳性表达主要在胞膜和胞质中,V-ATPase过表达与肿瘤分期(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P=0.044)、远处转移(P=0.049)、脉管浸润(P=0.044)和分化(P0.001)有关。结论 V-ATPase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对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能为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MTA1、RECK在结肠腺瘤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TA1、RECK在结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4例结肠癌组织、114例结肠腺瘤组织、3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MTA1、RECK蛋白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组织中MTA1的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结肠腺瘤(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MTA1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MTA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随肿瘤临床Dukes分期的提高、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P0.05)。RECK在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8.57%、77.27%、53.85%;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组中RECK的阳性率呈逐渐降低趋势;中重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组中RECK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结肠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在结肠癌中的阳性率随肿瘤临床Dukes分期的提高、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TA1呈高表达,RECK表达缺失。MTA1、RECK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腺瘤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宫颈鳞癌切除标本和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的p53蛋白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 p53蛋白在35例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6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38例,阳性率为58.46%。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及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p53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鳞癌患者年龄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53蛋白的表达量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p53蛋白的表达量与病理分化程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p5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Survivin、B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55例结肠癌组织、33例癌旁结肠组织及15例正常结肠癌组织中Survivin、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Survivin、B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率(P < 0.05)。有淋巴转移的癌组织中Survivin、Bcl-2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率(P < 0.05)。Survivin、Bcl-2的表达呈高度一致性(P < 0.05)。Survivin阳性组和Bcl-2阳性组患者的5年、10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 < 0.05)。结论 Survivin、Bcl-2与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可作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UbcH1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2月~10月在本院就诊并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30例,并以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组织>5 cm)为参照。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UbcH10蛋白的表达量以及肝癌UbcH10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有93.33%的肝癌组织中显示UbcH10表达,仅有6.67%的癌旁正常肝组织显示UbcH10表达,肝癌组织中UbcH10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分化肝癌组织UbcH10表达低于低分化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UbcH1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患者中UbcH10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cH10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UbcH10可作为肝癌患者肿瘤治疗的预后标志物和潜在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6.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方法检测70例膀胱TCC组织、15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O和EPOR的蛋白和 mRNA的表达。结果70例膀胱TCC组织有44例(62.9%)EPO蛋白阳性表达,有29例(41.4%)EPOR蛋白阳性表达;15例膀胱TCC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均未见EPO、EPOR蛋白的表达。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相关(rs=0.329,P〈0.05),而与临床分期则无明显的相关性。膀胱癌组织中EPO与EPOR表达具有相关性(rs=0.346,P〈0.01)。RT-PCR检测发现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PO及其受体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癌旁组织中EPO及其受体 mRNA的表达(P〈0.01)。结论EPO、EPOR在膀胱TCC组织中过表达,提示EPO、EPOR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PO蛋白表达强度与膀胱TCC的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成为膀胱TCC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53、Id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9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Id2的表达情况。结果 12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Id2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P53表达强度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Id2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成负相关(p0.05),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结论 P53、Id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高表达可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3蛋白在15例良性,12例交界性,50例恶性肿瘤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用Pearsonχ2检验p73基因的表达在四组间是否有差别。结果p73蛋白在良性肿瘤中表达率为26.7%(2/15);在交界性肿瘤阳性表达率为50%(6/12);在恶性肿瘤阳性表达率为76%(38/50);在正常组织表达率为13.3%(1/15)。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正常组织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p73蛋白表达与癌肿细胞分型相关:粘液性肿瘤p73以胞核阳性表达为主,浆液性肿瘤p73以胞浆阳性表达为主。结论突变型p73基因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指标之一,p73基因的表达类型与细胞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中p504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04s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收集134例肝细胞癌、122癌旁肝组织以及44例正常肝组织,应用组织芯片仪制备600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法对组织芯片进行p504s标记,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600个点阵的组织芯片实际有效率为98.5%(591/600)。p504s在正常肝组织、癌旁、肝细胞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呈依次下降趋势,分别为90.2%(37/41)、80%(96/120)和48.8%(61/129),其中肿瘤与癌旁,正常与肿瘤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504s表达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临床病理分期、分级和是否伴肝硬化等无关。结论p504s在肝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肝细胞癌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SEL1L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EL1L(human Sel-1-like)mRNA及其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35例距癌灶边缘5am以上切缘的正常黏膜、60例癌旁黏膜及20例内窥镜活检的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SEL1L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上述癌组织、正常黏膜、癌旁黏膜中SEL1L mRNA的表达。结果(1)SEL1L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率为80.0%(72/90),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6.7%(10/60)高(P〈0.01);SEL1L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阳性率为92.7%(38/41)比无淋巴结转移组69.4%(34/49)高(P〈0.01)。(2)SEL1L蛋白在鳞状细胞癌的表达阳性率为87.8%(79/90),在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阳性率为90.0%(18/20)。分别较正常黏膜的14.3%(5/35)和癌旁黏膜的13.3%(8/60)高(P〈0.01)。SEL1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EL1L mRNA和SEL1L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92,P〈0.01)。结论(1)SEL1L蛋白表达的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SEL1L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相应转录水平上调的结果。(2)SEL1L蛋白过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的早期表现,SEL1L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识别食管癌高风险患者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