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因无法正常吞咽常造成呼吸道被分泌物阻塞,在此期间护理工作者须对患者进行负压吸痰的护理操作,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内潴留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该护理手段是促进患者通气、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1]。我院的临床吸痰方法采用的是常规吸痰法,即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排痰方法与时机的选择,对患者血氧浓度的提高及脑缺氧状态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为此,笔者分析比较了诱发咳嗽反射排痰法、适时吸痰法、常规深部负压吸痰法等不同的排痰方法临床效果,以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排痰的有效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胸外科患者呼吸道护理中实施经鼻导管吸痰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胸部创伤与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无法有效咳嗽排痰,并有明显的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给予鼻导管吸痰,就患者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经鼻导管吸痰患者中8例留置鼻导管吸痰,1例接受两次鼻导管吸痰治疗,所有患者经鼻导管吸痰治疗均顺利完成,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出现轻度的窦性心动过速、轻度窒息感等不良反应,经氧气支持与休息后不良反应消失,其中4例患者因吸痰效果不佳给予气管切开术治疗。本组患者均安全出院,未出现死亡事件。结论将经鼻导管吸痰法应用于胸外科患者呼吸道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减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气管切开率,应用机制十分科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累及脊神经根及颅神经,呈急性、亚急性发病。部分病例因累及肋间肌及膈肌,造成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此时行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抢救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的高低。我科自1984~1989年共收治34例病人,其中气管切开10例,8例治疗成功。现将护理体介绍如下。 1.气管切开术后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及时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s,时间长可引起呛咳、缺氧及CO_2潴留,而使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心肌。吸痰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吸咽部、口腔及鼻腔的吸痰管与气管内吸痰  相似文献   

5.
目前,许多胸部疾病需要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实施开胸手术.开胸术后患者由于虚弱无力、害怕疼痛及方法掌握不当而不能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易并发肺不张和肺部感染[1].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导致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是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2-4].及时有效地清除肺内痰液是肺部护理的关键.传统采用鼻导管气管内吸痰、支气管镜吸痰清除肺内痰液,患者痛苦大,组织创伤大.笔者采用经皮环甲膜穿刺置管术,促进患者有效排痰,防治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4例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塑料气管套管病人的观察,发现存在痰痂易堵塞气管套管、咳嗽栽增多、痰液量多、吸痰次数增多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正确吸痰、用湿化液湿化痰液、湿润吸入空气、协助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清洁和湿润、恰当换管减少刺激等有效护理对策,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病人痛苦,避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4例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塑料气管套管病人的观察,发现存在痰痂易堵塞气管套管、咳嗽栽增多、痰液量多、吸痰次数增多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正确吸痰、用湿化液湿化痰液、湿润吸入空气、协助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清洁和湿润、恰当换管减少刺激等有效护理对策,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病人痛苦,避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老年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吸痰能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率.采取吸痰前、后给予加大氧流量的处理,并改进吸痰的吸引方法,可防止或减轻因吸痰降低血氧饱和度(SaO2)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对我科15例气管插管及经口、鼻咽通气管危重吸痰的患者的护理技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是保证患者有效呼吸,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吸痰作为临床上常用而又重要的操作,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如操作不当易造成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但临床护理人员常常对吸痰的时机掌握不好、对痰液位置和性质判断不明确,吸痰方式和负压调节不正确,不能根据痰液性质选择吸痰管等问题,存在无效吸痰等现象。如何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安全的吸痰是临床工作中长期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咽通气道吸痰在脑卒中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呼吸道损伤情况及患者的耐受性。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吸痰组(实验组)和常规吸痰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经口腔或鼻腔吸取呼吸道内分泌物;实验组在建立鼻咽通气道后同样采用中央负压吸引,吸痰管经鼻咽通气道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比较吸痰前后20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吸痰间隔时间、有无黏膜损伤及患者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PaC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吸痰后下降,SaO2升高,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PaCO2下降,SaO2升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黏膜损伤发生率及患者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鼻咽通气道吸痰在脑梗塞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降低黏膜损伤及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吸痰方式,且置入方法简单,解除呼吸道阻塞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延红  赵晓丽  刘岩  来锦  白雪 《河北医药》2014,(7):1089-1090
目的探讨临床上急性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吸痰方法,试验组双手载无茵手套插入吸痰管,用大拇指按压、移开吸痰管末端侧孔控制负压实施与断开,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遇到阻力后不上提。比较2组患者剧烈咳嗽、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试验组一次插管吸净率高,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减少了吸痰次数,避免了呼吸道黏膜频繁刺激,减轻了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减少了并发症,是一种人性化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深度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一附院重症医学二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3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部吸痰组、深部吸痰组及改良吸痰组。(1)浅部吸痰,吸痰管插入的深度≤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2)深部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cm~2cm;(3)改良吸痰: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cm。比较三组患者24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24h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痰鸣音改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心率变化、呛咳及痰中带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管置入深度达气管插管刻度后继续深入1cm可有效清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4例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塑料气管套管病人的观察,发现存在痰痂易堵塞气管套管、咳嗽增多、痰液量多、吸痰次数增多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正确吸痰、用湿化液湿化痰液、湿润吸入空气、协助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清洁和湿润、恰当换管减少刺激等有效护理对策,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病人痛苦,避免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在昏迷病人中,是较常用的手术,昏迷患者常因咳嗽反射减退或消失,气管分泌物不能排出,导致呼吸道阻塞,危及患者生命,而行紧急气管切开术。昏迷病人的气管切开不同于五官科的气  相似文献   

15.
老年食管癌合并病窦综合征手术患者由于麻醉影响、术后疼痛、肺部条件差等,术后多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加上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后不敢咳嗽,导致排痰不畅,易使细菌繁殖引起肺部感染。为了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笔者在患者食管癌术后采取心理辅导与排痰护理相结合方式,侧重排痰护理,采取了“翻、咳、湿、拍”等护理措施,以期消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正>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作为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人工气道建立使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安全、有效的吸痰不仅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而且可避免或减少肺泡塌陷、低氧血症、医源性感染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并发症。因此,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  相似文献   

17.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42(3):301-302
<正>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使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失水增加,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黏膜上的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可能导致气道堵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气道湿化是保持气管切开后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措施,稀释分泌物以利于吸痰或痰液咳出,防止分泌物结痂引  相似文献   

18.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常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能力较差。为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决呼吸闲难,改善缺氧状况,常于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如术后气道护理不当,极易形成痰痂阻塞气道、导致患者窒息。  相似文献   

19.
刘莉  杨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03-1804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的时机.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再进行吸痰.观察组每3小时翻身拍背后吸痰.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昏迷患者,在无异常情况下,每3小时翻身拍背后吸痰1次,降低了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窒息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小儿经鼻或口气管内吸痰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拔除气管插管后,清理呼吸道无效小儿的吸痰方法。方法6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经鼻或口插入吸痰管至气管内进行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鼻咽部吸痰方法吸痰。比较2组患者吸痰间隔时间、有效率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较对照组长(P<0.001);实验组吸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吸痰前,2组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实验组SPO2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气管内吸痰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气管内吸痰法是小儿心外科手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它能彻底清除潴留的痰液,改善通气功能,预防肺不张,降低肺部感染,是提高术后患儿生活质量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