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症康复》2005,(3):10-10
"名医诊台"开办以来,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我刊也不断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咨询信件.我们非常理解癌症患者紧张、不安的心情,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大家.但有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此说明:首先,我刊给读者提供的是咨询建议,不是治疗方案或专家鉴定,读者不能利用我刊的建议去打官司.另外有些晚期患者病情危重,当地的医生已无法可施,当我们去找专家询问时得到的回答也是"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2.
1992年的初冬,我无意中发现两侧乳房形态有些不一样,当检查后医生明确说出“乳腺癌”三个字的时候,犹如晴天霹雳,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癌!回到家里,看看正在上小学5年级活泼可爱的女儿,再看看年近古稀之年的老母亲,泪眼婆娑,感觉这最珍贵的一切即将离我而去了.那年,我42岁.  相似文献   

3.
平静的战斗     
2007年12月13日,是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那是我最后一次出人外科医生的诊室,这一天,我被正式告知年度检查全部正常。医生认为我已经不需要再来找他作任何诊治,因为他对我一段时间以来的健康状况非常有信心。他是我终生信赖的医生,我对他充满信心,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袁月 《抗癌之窗》2014,(1):53-54
因为工作的关系(医疗媒体记者),常常会有熟人让我帮忙挂号找医生。那是我介绍的最后一个病人,一位肺癌晚期的老人,儿女事业都很成功,家有别墅、豪车。见到我时,老人很客气地主动要跟我握手,仿佛对发生的一切并不知情,以为只是哮喘发作后,身体感觉有些虚弱。  相似文献   

5.
乐天 《癌症康复》2013,(1):81-83
2004年4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因肚子剧痛,三更半夜去医院看急诊,医生立即让我住院。第二天一早起身,方知道自己住的是外科病房。天哪!莫非肚子里长瘤子,需要动手术?我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相似文献   

6.
1介入患者利益可能性与资源利用的差距医生们对医疗经济抱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临床医生不应该考虑医疗费用,应无视价格给每个患者推荐最好、最有效的治疗,因为医生是“病人的守护神”。相反地,有些医生关注医疗费用,不仅针对一个病人,而是所有病人作为整体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给予最好的治疗。两观点都涉及医德的考虑。前者持明确的整体立场须供应患者所需。这种态度属于一时一次性协定限制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1多为癌症患者奉献爱心 郁仁存:让康复患者回归社会 治疗癌症首先态度要积极,医生要积极,病人、家属也要积极。现在有不少医生在病人到了癌症晚期时就放弃治疗,特别是有些非专科医生动不动宣判病人的死刑,对患者的影响特别大。还有,我要特别提到癌症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现在有的患者在接受正规手术治疗时与院方、医生配合得不错,但一到了康复阶段就放松、乱来了。更多的情形还有,许多病人在康复阶段,病人的家属和社会上却仍将其看成、当做一个患了癌症的人,时时刻刻加以“好心地”提醒,明明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却仍在或明…  相似文献   

8.
成文武 《抗癌》2012,(2):20-21
说起癌症,有一个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都体验过,那就是疼痛,甚至有些患者经受的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苦不堪言。而一般的癌痛,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难怪有些患者会对医生说:癌症我不怕,怕就怕讨厌的疼痛,让人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9.
生病之前,我们想不到去读医书,问医生。一旦生病,第一件事就是对医学有了求知欲。 我们由此开始阅读,开始询问,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医生一起探讨治病良方……于是我们与医生的配合更加理性,更加默契。  相似文献   

10.
阅读医学     
《癌症康复》2008,(4):5-5
生病之前,我们想不到去读医书,问医生。一旦生病,第一件事就是对医学有了求知欲。我们由此开始阅读,开始询问,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医生一起探讨治病良方……于是我们与医生的配合更加理性,更加默契。  相似文献   

11.
生病之前,我们想不到去读医书。问医生。一旦生病,第一件事就是对医学有了求知欲。 我们由此开始阅读,开始询问,开始学习。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医生一起探讨治病良方……于是我们与医生的配合更加理性。更加默契。  相似文献   

12.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3个月了,到了复查的日子.这3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身心经历了一系列的蜕变. 2016年5月25日复查肺部CT薄扫,CT室医生告诉我“和前次的检查比较,影像学方面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略有惴惴不安的心情放松了,随口说了句“那我就继续观察,定期复诊,是吧?”CT室医生停顿了一下,给我的感觉貌似有些迟疑,她见我有几丝紧张便说:“应该没事,你不找临床大夫再看看吗?”  相似文献   

13.
起步     
“李大夫,我们已经和父母一起开了家庭会,单位领导也参加了.告诉父亲得的是肠癌,需要进一步治疗.准备下周带他去门诊,您再和他谈谈好吗?”接到这个电话,我挂念的心终于放下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周前,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来诊室咨询.他父亲患了肠癌,在某医院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腹腔多处转移,未能根治切除,医生建议化疗.这位中年人和其他来咨询的人不同,表情有些木纳.我感到有点奇怪便问:“您父亲知道病情吗?”  相似文献   

14.
治病与治人     
唐云 《癌症康复》2008,(2):24-33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治驼背”的笑话:一个驼背问医生,你能否把我的驼背治好啊?医生说,这个简单。驼背问,简单?怎么治啊?医生说,你趴在地上,我在你的驼背上猛踩几脚不就直了吗!  相似文献   

15.
你僅我     
李群 《癌症康复》2020,(1):69-71
我是专科护士,一名造口治疗师,负责院内造口、伤口、失禁患者的护理会诊工作。一天,接近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位小伙子,文质彬彬的,有些着急,还有些支支吾吾的。他问:“您是李群老师吗?”我说:“是啊。”他说:“您要下班了吧?不好意思打扰您,您现在还能会诊吗?不远,就在楼上。麻烦您了。”我说:“要会诊?你的医生和护士长会给我打电话的,不用你来的。”  相似文献   

16.
到医院看病有时非常麻烦,老百姓抱怨最多的也是看病难。我是一名医生,在多年的行医经历中,看到一些老百姓由于不了解医院的看病程序,因此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下面就当前看病的程序提示大家一下,我可能更多的是从医生的角度去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我刚55岁,还不到退休的年龄,但由于经常犯心绞痛,只好提前退休了。医生确诊我为“冠心病”。我问需不需要做“支架”,医生说:“这还需要做一个心脏造影检查看看。但我劝告你一句,要想多活几年,就必须把烟酒戒掉。另外,还要坚持锻炼健身。”  相似文献   

18.
心理诊室     
个案5:护士通知我,外科有一个急会诊请马上去,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直奔病房。一到病房,医生和护士就告诉我:“唐大夫快来看看吧,这位患者昨天刚刚作的手术。手术前还是好好的,可是术后麻药醒来就不认识人了,他连自己家人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我们医生和护士了。患者整夜都不睡觉,大喊大叫,还想拔掉管子,简直就是疯了,吵得整个病房的病人都休息不好。”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因为患癌症,而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明显的抑郁情绪,临床医生让患者去看看心理医生,患者一口拒绝,告诉医生说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直到患者再也扛不住内心的压力,出现自杀行为,家属将其带到心理门诊.  相似文献   

20.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某墓志铭上的一段话。这段铭言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闪光。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和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和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