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2.
胜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此云体质差异对于药物耐受性各不相同。所谓“胜毒者”,一般认为体质强,对药物耐受性强,治疗可以厚味重药,或药力稍峻猛,或剂量偏大些;所谓“不胜毒者”,一般认为体质弱,对药物耐受性弱,治疗应取薄味轻药,或药力略缓和,或剂量偏小些。这也是中医治疗强调“因  相似文献   

3.
十枣汤理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枣汤主治太阳中风,有形之水客居胸胁之悬饮证。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乃张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引深之朱雀汤,即本方。现代药理作用已有报告。用药时间《伤寒论》指明在六经病"欲解时","平旦服";热则行、凉则滞,欲期冀其药扬辛开之性,又不失苦降之能故当温服。用法有枣汤送服、先服枣汤、枣肉为丸、体外贴敷、枣汤煎服、枣肉夹粉等。十枣汤实为峻下逐水之剂,具猛、毒之性,运用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现代医家扩大治疗各种水饮停聚胸腹属邪实之证,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病应用最为广泛。在妇科、骨科创伤并发症、眼科、心包积液应用,也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十枣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匾要略》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场主之"。《金匾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是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朝、甘遂、完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朝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芜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癌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土之虚,二则缓其峻毒,且制水势之横,使十枣…  相似文献   

5.
十枣汤乃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所引深师之朱雀汤,即本方。“谓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苦眩痛,苦挛之证”。朱雀者,乃“四象”之一,其象南,属火。故从这一意义上说,其方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应与青龙(象东)、白虎(象西)、真武(象北)诸汤同等重要。然“此其最峻者也”,临床上多惧其峻猛有毒,而不敢轻投。但若应用得法,因人因证治宜,则本方  相似文献   

6.
一、平旦用药《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平旦服。”说的是,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者,可用十枣汤攻逐水饮,然此药宜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服药时间、次数、方法、再取条件、剂量以及服药后的要求等等,均有详细阐述。笔者拟对此作一归纳,以供词道参考.里顿服即l次给药。有7方采用此服法,但给药时间各异。大陷胸丸服法后有“一宿乃下,如不下更取,取下为效”之句,由此可知为傍晚服药。十枣汤则在乎旦(早晨)服。瓜蒂散、调胃承气汤、三物白散、桂枝甘草汤、干姜附子汤等,“顿服”属于必要时服用,无定时.2分两次服药法《伤寒论})有30方采用此法。可区分四种情况:1日服2次有枝枝二麻黄一场、甘草汤等二方采用日2服法。二方为轻剂,服用从级。不…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的方药服用方法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特色之一,其服用方法十分讲究,不同病情,不同药物,服法绝不可千篇一律。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占无效总数的9.52%。正如徐灵胎所说:“力一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张仲景提倡的服药方法一般是一剂药共煎后分次服,而服药的时间、间隔时间十分讲究。如桂枝汤服法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相似文献   

9.
十枣汤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萧 《中国中医急症》1999,8(4):182-184
十枣汤出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甘送、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全方实为药精力显的逐水方剂。本文就十枣汤的用法、用量及其临床应用作一探讨,以供研究。1十枣汤的用量及用法十枣场的用量《伤寒论》中记载为“右三味,等分,分别揭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未,强人服一线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老,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在近代的临床观察中,十枣场大朝、芜花、甘逐三药的用量从0二5~3g不等,最大量可用至三药各7g以大枣Ic枚煎汤送股[‘j。大枣…  相似文献   

10.
自《本经》以降,大抵皆谓葶苈子为泻肺涤痰、行水消肿之峻药。言其味辛苦;言其性,或曰寒;或曰大寒,亦有言其有“毒”者。如景岳曰:“有毒”。《药性论》曰:“有小毒”。述其主治,只宜体实而远虚,《别录》直言葶苈子:“久服令人虚”,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更说:“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