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肌肉注射的无痛注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晓燕  王吉萍  杨成红 《河北医学》2003,9(11):1035-1035
肌肉注射时 ,首先要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使病人精神放松。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及体位 ,使注射部位的肌肉松驰。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干 ,以握笔姿势持注射器进针。进针前 ,用持注射器的手 ,轻轻捶击一下注射部位周边的地方 ,然后迅速进针 ,缓慢推注药液 ,完毕迅速拔针 ,即做到“两快一慢”。采用此种“捶击法”进行注射 ,大大减轻了注射时病人的疼痛感 ,病人一致评价较高。现总结如下 :1 轻叩注射部位周边的地方 ,给此部位肌肉一个轻微的、短促的刺激 ,肌肉经过短暂收缩后 ,消除了注射前病人潜在紧张所致的肌紧张 ,使肌肉更为放松。2 同时轻…  相似文献   

2.
肌肉注射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注射的方法好会减轻病人的疼痛有利于康复。今将我们观察的1000例肌肉注射引起患者感觉的情况简介如下表:操作方法:消除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完全放松,注射部位,消毒及进针等操作等均为同一方法。推药速度平均每毫升以13秒为宜,同时用左手姆、中指加力掐捏针头邻近肌肉,以转移痛点。所不同的在于拔针,同进针一样用左手姆、中指绷紧皮肤,使针头从原路以中等速度顺利退出。拔针后立即将皮肤向上或向下错开1-2秒,用以掩盖针眼,达到自然灭菌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小儿发烧时注射药物以后出现了下肢麻痺,此种麻痺与小儿麻痺症怎样鑑别? 答:小儿注射部位,常规在臀部外上1/4处,如果注射部位靠近内下方、或进针斜向内下方者,确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可能,再因小儿臀部小、肌肉薄、如果坐骨神经解剖部位异常,更易损伤坐骨神经。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疼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疼痛与注射部位相关,其中腹部注射疼痛最轻,注射方便;②如果在某次注射时,疼痛明显,有可能是针头碰到了皮下神经,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③进针速度过慢、针头久用变钝、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加重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稳地控制进针速度缓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收集140例需要实施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并且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7组,分别以自行开发研制的具备同时自动注射以及自动进针的自动注射仪、微机控制局部麻醉给药系统(C-CLADS)以及传统注射法实施麻醉注射。自动麻醉注射仪的进针速度设定为5种类型,分别是:0.10、0.25、0.50、0.75以及1.00 mm/s。比较自动注射仪麻醉的不同进针速度之间以及自动注射仪、C-CLADS、传统注射法之间的注射性疼痛、麻醉效果差异。结果 (1)注射疼痛:自动注射仪0.10 mm/s或0.25 mm/s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所产生的疼痛程度较为轻微,VAS疼痛值测试分别为0.10和0.40;0.50、0.75以及1.00 mm/s的注射疼痛均较为明显,其VAS疼痛值分别为3.50、5.15及5.10。C-CLADS、传统注射法的注射疼痛较为明显,其VAS为0.95、4.52。(2)麻醉效果:自动注射仪以0.10mm/s的进针速度实施麻醉,其麻醉持续时间仅约为90.65 min,自动注射仪的其他进针速度或其他麻醉方法麻醉的麻醉持续时间范围为146.05~150.75 min。自动注射仪以0.10 mm/s或0.25 mm/s的进针速度麻醉以及C-CLADS、传统注射法麻醉所获得的麻醉效果良好,自动注射仪的其他进针速度麻醉,在术中仍然可能存在痛感。结论以自动注射仪实施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可以精确调控进针速度,以0.25 mm/s慢速进针显著减轻注射性疼痛并取得最佳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6.
临床行肌肉、皮下注射时 ,传统要求是两快一慢 ,即进针、拔针快 ,推药慢。 1995年 4月~ 2 0 0 0年 12月 ,作者在临床实践 5 0 0例肌肉、皮下注射时 ,实行三快法 ,即进针、拔针、推药快 ,不仅节省了时间 ,而且还减轻了疼痛和药液外溢。无痛满意率达 80 % ,现报道如下。1 方法嘱患者取站位 ,身体重力要落在不被注射一侧的腿上 ,或俯卧位 ,也可坐位 ,重力落在不被注射一侧的臀部 ,被注射一侧臀部的肌肉放松。 (1)用手指按压血管、神经较少的臀大肌外上方 1/4处 ,确定无硬结的注射部位 ;(2 )常规消毒 ;(3)左手中指和无名指向左侧绷紧并固定注…  相似文献   

7.
知识窗     
疼痛如果在某次注射时特别疼痛,常常是因为进针时碰到了皮下神经。如果此时疼痛尚能忍受,可迅速注射完毕拔针;如果无法忍受,可更换部位再注射。拔针时可能会有少量胰岛素顺着针眼流出,导致注射剂量不准确。应采取正确的注射方法,防止发生胰岛素漏。多由注射时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引起,一般不必专门处理就能很快吸收。注射后多压迫注射部位几秒钟可以预防皮肤青肿。是由于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引起,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可以预防。常表现为注射部位皮肤瘙痒、红斑、皮疹及皮下硬结,是由胰岛素中的杂质…  相似文献   

8.
肌筋膜炎(myofascitis)在背部肩胛骨上角处是其好发部位之一。但用痛点注射疗法的效果,较其他部位者相对为差,这是受中医针灸教诲“腹深似海,背薄如纸”的影响。背部进针切不可深刺,以防误入胸腔发生气胸。所以对背部痛点注射针刚穿过肌膜尚未达到病灶中心,即注射药物。注射后病人仍感疼痛如前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前者采用传统的皮下注射,后者采用垂直进针注射,并分析注射时不同的体位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较轻,青紫较少,几乎无硬结,2组比较,差已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变注射方法、注射时的体位,可减少不良反应,对减少病人的紧张心理及病痛发辉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捏进针法是否能在皮下注射中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随机选取100名患者,实验组在注射前先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上臂三角肌两面侧的皮肤与肌肉、肌腱提捏起,在重复提捏动作的过程中快速进针,进行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法进行注射.使用采用词语评定量表法在每次皮下推注药液后即刻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注射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提捏进针对患者的疼痛刺激较小,在不同年龄、性别、剂量、剂型及注射部位均不影响该手法减轻注射疼痛的效果;结论运用提捏进针法能减轻因注射引发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现总结如下。1药液回渗1.1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1.2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1.3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  相似文献   

12.
<正> 编辑同志: 在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做皮内试验部位。成人在腕横纹以上3厘米处为正中点,以此点为中心向内侧旁开1.5厘米为注射点。略瘦者向内侧旁开1.4厘米。略胖向内侧旁开1.6-1.8厘米。儿童以腕横纹1.8厘米为正中点,以此点为中心,向内侧旁开0.8厘米为注射点。略胖以腕横纹2厘米为正中点,向内侧旁开1.2-1.4厘米为注射点。略瘦以腕横纹1.5厘米为正中点,向内侧旁开为0.75厘米为注射点。从外观上看该部位皮肤较细嫩,色泽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生土豆片贴于注射部位,缓解患者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后的局部肌肉疼痛。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3月间随机选取26例12-68岁不同年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患者,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第1-2天,注射部位不进行特殊处理,第3-7天开始在注射后4小时,将削皮后的生土豆切成2-3mm后的薄片贴于注射部位,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的第1、2天,局部不进行特殊处理,4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轻度疼痛,19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中度疼痛,3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重度疼痛。第3-7天采用生土豆片贴于注射部位后,22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疼痛缓解,1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疼痛缓解不明显,3名患者反馈肌肉注射部位疼痛无缓解。结论通过应用生土豆片贴于肌肉注射部位,可有效降低患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后注射局部疼痛,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局部注射治疗腕舟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骨折部注射辅以治疗腕舟骨骨折。方法 :于人体常用抽骨髓部位如髂后上棘 ,髂前上棘等 ,每次抽出约 2ml骨髓 ,局部注射于骨折部位 ,可注射 2 -3次 ,每次间隔 2 0d ,首次注射于术后 2 0d。结果 :单纯经良好的内固定加外固定方法与在此基础上辅以局部注射自体骨髓相比 ,骨折愈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见表 1。结论 :自体骨髓局部注射辅助治疗腕舟骨骨折可降低该部骨折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的护理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儿肾病综合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的临床资料。结果:感觉疼痛较明显的27次,占6.8%,皮下淤斑8次,占2.0%,皮下血肿15例,占3.8%。结论:注射时绷紧皮肤,垂直进针,深部注射,注射后沿进针方向迅速拔针,轻轻按压10min,可显著减少疼痛、皮下出血、淤斑、血肿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静脉穿刺引起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减轻患者因穿刺引起的疼痛.方法 选择8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选择不同的进针部位进行对比.结果 选择皮肤较厚处,皮肤凹陷的纹理处进针疼痛较轻,而皮肤较薄、毛孔处、嵴纹处进针疼痛明显,并采用按摩、心理疏导等方式可减轻疼痛.结论 静脉穿刺引起的疼痛与进针部位有密切的联系,选择皮肤较厚处,皮肤凹陷纹理处进行穿刺加之按摩、心理疏导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7.
吴娜  李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240-240,243
目的 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致皮下出血的注射方法及部位.方法 我们采用轮换组病人100例腹壁皮下(早左晚右)垂直进针的方法注射,按压时棉签平行于进针方向,按压针眼5min,传统组病人100例随机选择注射部位,注射相距2cm/次,左手绷紧治疗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呈30~40°刺入针梗(一次性1mL注射器的2/3),回抽无回血注入药液,注射完毕,棉签方向垂直于进针方向按压针眼3min.两种按压深度均为皮肤下陷1cm.结果 两组疼痛比较:轮换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淤血程度比较,轮换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轮换组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皮下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正> 对接受过药物过敏皮肤试验者都认为皮试注射最痛,尤其对青霉素、TAT药的过敏皮试,于是对皮试产生了疼痛的恐惧心理。我们每年要做5千多人次的药物过敏皮试,为了减轻病人皮试疼痛感,1975年我们进行了皮试不痛的探索。我们先在自己身上采用进针平行刺入和进针10°~15°角对照试验(均在前臂掌侧),前者疼痛明显,后者进针无痛感。后来我们对500例皮试病人采用进针平行刺入和进针10°~15°角对照试验,对其结果有明显差异,后者10°~15°角皮内注射病人反映进针不痛。我们皮试操作的方法是:将针头与皮肤成10°~15°角,针尖进入表皮后,再平行斜面进入,将少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几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19.
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来麻醉学和疼痛诊疗学应用的新型躯干神经阻滞方法。该方法药物注射的目标位置位于竖脊肌与椎体横突之间,为一肌肉间隙,结合超声引导,其定位及操作简单,一经提出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竖脊肌较长的走行,不同的进针平面可得到相应的镇痛节段,在围手术期镇痛如胸部手术、腹部手术、骨科手术中得以应用;与其他神经阻滞技术相同,阻断疼痛的外周传导作用使其在疼痛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慢性肩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运用注射定位卡规律轮换注射部位与注射时疼痛、血糖控制情况及肌肉萎缩、局部红肿、皮下硬结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100例需强化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运用注射定位卡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2800次,观察两组疼痛、血糖控制情况与并发症.实验组50例均无肌肉萎缩,血糖控制稳定,疼痛强度、局部红肿、皮下硬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运用注射定位卡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既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又不易导致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