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确定苦豆子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条件,为制订苦豆子种子检验规程及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苦豆子种子以98%硫酸处理30 min+35℃温水浸泡29 h后,分别在不同温度(15、20、25、30℃)、不同发芽床(纸上、纸间、砂上、砂中)、不同光照(2 000lx光照16 h、黑暗)条件下进行处理,以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指标筛选最适宜发芽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培育种子7 d,测定其发芽率。结果:不同温度对苦豆子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对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影响,以20℃时各指标值最高;不同发芽床对各指标均有影响,以砂上处理条件下各指标值最高;光处理对苦豆子种子发芽各指标影响不大。在适宜条件下培育,种子从置床第1天起就开始萌发,第2天发芽率达90%以上,至第5天达到最大并不再增长。结论:苦豆子种子发芽的适宜培育条件为以98%硫酸处理30 min+35℃温水浸泡29 h,在砂上20℃光照培养。在种子置床第2天初次计数,第4天末次计数并统计发芽率并结束试验,此方法可作为苦豆子种子质量检验的标准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了解温度、光照等条件对青蒿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设置不同温度(5、10、15、20、25、30℃恒温及5/15℃、10/20℃、15/25℃变温)、不同发芽床(纸上、纸间、砂上、砂间、土壤上、土壤间)、光照与黑暗对照等处理对青蒿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结果:青蒿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0℃,此时发芽率最高,达到93.00%,需光照;最适发芽床为纸上,发芽初次计数时间为置床后第5天,末次计数时间为置床后第11天。结论:本试验对研究青蒿种子的萌芽习性作了初步研究,可为青蒿的田间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唇形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唇形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人工控温发芽床法,控温容器为冰箱、温箱,发芽床基质为海绵和滤纸。结果:获得了不同种种子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天数及 发芽率。结论:温度对唇形科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种而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鱼腥草种子外观形态及发芽特性。方法:直接观察鱼腥草果实和种子的外观形态,并在室温光照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记录10批鱼腥草种子的发芽过程,测定发芽率、发芽势。结果:鱼腥草种子极小,平均千粒重为49.19mg;鱼腥草种子为光敏感种子,在黑暗条件下不发芽;《中华本草》记载鱼腥草种子发芽率仅为20%左右,本实验中,有60%的鱼腥草种子发芽率超过70%。结论:通过首次对鱼腥草种子形态及发芽率研究,探索出鱼腥草种子萌发特性及条件,可为后续保存鱼腥草优良种质、开展鱼腥草优良品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川牛膝、杜仲种子的最佳发芽条件,为生产中川牛膝、杜仲种子的检验及播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温度、不同试剂处理条件下,对川牛膝、杜仲种子进行发芽率实验及生活力测定实验,记录川牛膝、杜仲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生活力。结果:川牛膝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温度在25℃,7.5mg/L吲哚乙酸处理的发芽率最高;杜仲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温度在20℃,400mg/L赤霉素处理的发芽率最高。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川牛膝、杜仲种子不同温度、试剂处理与发芽率、生活力之间的关系,探索川牛膝、杜仲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后续保存川牛膝、杜仲优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9,(22):3104-3108
目的: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放射型根瘤菌和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对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穿心莲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聚乙二醇6000(以下简称"PEG")和氯化钠(NaCl)浸种处理,分别建立穿心莲种子的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模型。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考察不同浓度PEG(0.05、0.10、0.15、0.20、0.25 g/mL)和NaCl(50、100、150、200 mmol/L)对穿心莲种子萌发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分别采用费氏中华根瘤菌、放射型根瘤菌和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对穿心莲种子进行预处理后,同法考察其在干旱胁迫或盐胁迫条件下的各项萌发指标。结果:选取0.15 g/mL PEG溶液和50 mmol/L NaCl溶液分别构建穿心莲种子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模型。费氏中华根瘤菌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穿心莲种子的各项萌发指标以及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但同时可显著降低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放射型根瘤菌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穿心莲种子各项萌发指标以及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P<0.05);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穿心莲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P<0.05)。结论:3种根瘤菌处理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穿心莲种子在干旱或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能力。本研究可为干旱条件下穿心莲的种植和栽培,以及将滩涂地区作为穿心莲的种植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处理方法对威灵仙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野生威灵仙种子为研究对象,寻找适于威灵仙种子萌发的条件.方法:考察不同试剂和贮藏条件对威灵仙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结果:低温贮藏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显著高于室温贮藏;赤霉素、硝酸钾、多菌灵、萘乙酸处理后,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均有提高;浓硫酸处理组没有发芽.结论:低温贮藏条件下的种子经赤霉素处理后发芽时间早,周期短,高峰期集中,是比较适合威灵仙种子萌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车前草的种子特性,为其质量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测定车前草种子的千粒重、含水量,并比较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发芽率及发芽势。结果:车前草种子的千粒重是0.5231g,含水量是8.7%,发芽率是79%,发芽势为63%,室温湿砂储藏和冰箱湿砂储藏对其种子的影响较小,发芽率较高,冰箱干燥储藏和湿砂干燥储藏可使其种子发芽率较低。结论:从种子发芽力及生产实用性考虑,车前草种子以室温湿沙储藏较冰箱湿沙冷藏更能保持种子活力,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丹参种子发芽试验的研究,为航天搭载的丹参种子提供最佳发芽条件。方法采用不同温度、不同浸种时间、不同发芽床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同批次未搭载的丹参种子和新鲜种子进行试验。结果浸种溶液为100mmol·L^-1的CaCl2液时,能使未搭载的丹参种子和新鲜种子发芽率分别提高10.O%、4.6%。结论浸种溶液为100mmol·L^-1的CaCl2液,浸种时间为12h,发芽床为营养土+河砂,温度为30℃时,可明显促进丹参种子的萌发;大空诱导丹参种子出苗后幼苗的生长情况明显较优于未经诱导的丹参种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研究川牛膝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为种子质量控制及萌发条件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方法:研究川牛膝种子的形态、大小及吸水性等并进行川牛膝种子的发芽实验,选择适宜的萌发条件;测定种子的水分、生命活力、重量及健康度等确定种子质量。结果:川牛膝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温度25℃、水分70%、光照培养;将种子用7.5mg/L IAA处理后萌发最快,发芽率最高,发芽高峰期较为集中。结论:通过对川牛膝种子的含水量、生活力、重量及健康度等进行测定,得到相应的数据,能为川牛膝种子的质量控制及萌发条件选择提供有效地依据,可初步制定种子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川牛膝种子成熟度与发芽率、生活力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不同成熟程度川牛膝果实及种子的外观形态,并在室温光照条件下进行发芽率实验及生活力测定实验,记录川牛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生活力。结果:不同成熟度川牛膝种子在外观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成熟的川牛膝种子的发芽率及生活力平均值分别为88.93%和94.40%,明显高于未完全成熟的川牛膝种子。结论:本实验首次研究了川牛膝种子不同成熟度与发芽率、生活力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成熟度对川牛膝种子质量的影响,为后续保存川牛膝优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华苦荬菜种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储藏时间、不同激素对中华苦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特性,为中华苦荬菜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测定中华苦荬菜种子活力 用不同浓度的GA3和IBA溶液采用种子发芽常规法对中华苦荬菜种子进行预处理,观察其发芽始见天数、发芽持续天数、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种子千粒重为0.152 8 g,长时间储藏降低种子活力,GA3和100 mg.L-1的IBA有利于促进种子的发芽,而150、200 mg.L-1的IBA对种子的发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GA3和100 mg.L-1的IBA对中华苦荬菜的种子发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浸种处理对决明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方法:测定决明子种子的千粒重,并将种子分别置于40℃、60℃、80℃的条件下,进行10 min、30 min、2h的浸种处理,观察和记录决明子的发芽率.结果: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浸种处理对决明子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以60℃温水条件下浸种2h处理的效果最佳,发芽率达到97.5%.结论:优选决明子的浸种条件对中药决明子的种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脱水处理对后熟黄连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期为后熟黄连种子选择合理的贮藏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干燥箱(30℃,快速脱水)、干燥剂(硅胶)及氯化锂饱和水溶液(缓慢脱水)处理后熟黄连种子,测定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后熟黄连种子的生活力及发芽率。结果:后熟黄连种子初始含水量为45.46%,生活力和发芽率为90%和86%;当含水量同样降至16.46%时,快速脱水处理后的生活力和发芽率为88%、62%,高于缓慢脱水处理后的生活力和发芽率69%、59%(干燥剂(硅胶)),73%、54%(氯化锂饱和水溶液)。三种脱水方法处理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均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不同脱水处理种子的致死含水量分别为6.36%(干燥箱(30℃))和5.43%(干燥剂(硅胶))。结论:在一定脱水程度上,快速脱水比缓慢脱水对后熟黄连种子伤害小。后熟黄连种子不能在较低含水量条件下保持活力反映了其顽拗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7,(22):3076-3079
目的:研究黄芩苷镁盐的稳定性。方法:考察黄芩苷镁盐在高温(60℃)、高湿(相对湿度90%)、强光照(4 000 lx)及不同温度(20、37、50、60℃)、不同p H(6.80、5.70、4.60、4.30、3.90、3.60、3.20)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结果:高湿试验表明黄芩苷镁盐在第5天的质量增加了(6.17±0.12)%,第10天质量增加了(6.92±0.05)%。高温、高湿和强光照试验中药物含量在第10天分别为(94.78±0.12)%、(94.79±0.20)%、(94.66±0.15)%(n=3)。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80)中,仅当温度低于20℃时,黄芩苷镁盐稳定;在纯水(pH 6.76)中,37℃时黄芩苷镁盐稳定性良好。pH稳定性试验表明pH值为4.30时黄芩苷镁盐最稳定。结论:黄芩苷镁盐有一定程度的吸湿性,强光照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较高温与高湿更大,其在纯水中的稳定性优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且在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激动素丙酮溶液处理的龙胆种子经过一定天数的人工老化后,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较不处理的和用水作对照的种子高,其中100μM、50μM激动素丙酮溶液效果最明显。处理1小时的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比处理2小时的高。随着老化天数的增加外渗液电导率和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均增大,但处理与不处理间的电导率和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激动素丙酮溶液处理的龙胆种子经过一定天数的人工老化后,其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较不处理的和用水作对照的种子高,其中100μM、50μM激动素丙酮溶液效果最明显。处理1小时的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比处理2小时的高。随着老化天数的增加外渗液电导率和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均增大,但处理与不处理间的电导率和电解质外渗百分率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生长年限及生长方式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种子质量。方法:测定唐古特大黄种子性状、水分、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均值聚类法,以千粒重、发芽率、净度为指标对13批唐古特大黄种子进行初步质量分级。结果:13批唐古特大黄种子可分为三级,合格率为84.61%,有两批野生种子不合格。栽培唐古特大黄种子质量三年生较两年生要好。结论:栽培唐古特大黄种子较野生唐古特大黄种子质量易于控制,栽培年限对唐古特大黄种子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弢  桑圣中 《黑龙江医药》2002,15(4):277-278
刺五加种子质量差,自然状态后熟时间长和出苗率低,是其有性生殖过程的一个薄弱环节。本实验结果表明:种子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形态后熟前期的催芽温度、湿度分别为15-20℃,15-20%,后期温度、湿度分别为13-16℃,10-15%;生理后熟的温度为1-5℃,湿度大于10%。同时,探讨了种子催芽的技术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提高了种子发芽率,解决了刺五加有性繁殖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及生长年限的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种子质量。方法:在测定种子千粒重、净度、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及活力的基础上,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以发芽率、千粒重及生活力为重要指标,对17批川牛膝种子质量进行了初步分级。结果:可将川牛膝种子质量初步划分为4个等级,有12批种子合格。结论:来自四川金口河区与四川天全两产区的种子质量较优,生长年限对川牛膝种子质量无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