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010~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疫情,掌握我省东部地区该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绘图、分析。结果:2010~2012年我院出血热发病例总计308例,男222例,女86例。发病区域呈现由市区向周边逐渐增加趋势,2010~2012年连续三年,佳木斯市区发病人数远低于佳市所辖市县和本省外市县,且本省外市县人数在2012年明显上升。年龄分布集中在21~60岁,分别占不同年份总病例数的93.48%,88.30%和77.87%。季节分布以夏季和秋冬交际为主,6、7月和11月份发病人数居多,均超过同年的65%。结论:有关部门应根据我省东部地区出血热疫情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订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推断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2013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共报告长葛市手足口病5200例,年均发病率153.32/10万。2009年—2011年发病呈下降趋势,2012年—2013年发病起伏不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月~7月份为高峰,占总病例数的66.21%;2012年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2.62%;男性∶女性=1.89∶1。结论手足口病可防可控,长葛市手足口病防控重点人群为3岁以下散居儿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防控能力是手足口病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南关区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预警预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现住地址为南关区。终审日期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12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结论:继续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范小娟  谭学筠 《海南医学》2014,(12):1856-1858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57-2012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流脑疫情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7-2012年累计报告流脑发病4720例,死亡27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3/10万,死亡率为0.92/10万,病死率为5.74%,于1959年和1967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529.44/10万、262.68/10万。56年来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01-2012年全区流脑年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16/10万和0.01/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1~4月占发病总数的86.48%;农村发病数多于城市;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93.84%;职业以儿童(56.21%)和学生(39.62%)为主。结论近年来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效果显著,这与流脑疫苗的应用有关,应继续加强流脑疫苗接种和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达到基本消除流脑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渭南市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渭南市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渭南市出血热年平均发病率为7.12/10万,临渭区、华县、蒲城县、华阴市等老疫区发病数较多;发病以16~60岁组人群为主,60~岁组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20.74%,16岁以下人群也有病例发生(3.12%);职业以农民为主(82.42%),学生次之(6.56%);男、女比例为3.09∶1。结论渭南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高危地区防鼠、灭鼠,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减少新发病例。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问题,以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毛艳敏  巨艳红  营亮 《医学动物防制》2011,(10):892-893,896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2004-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订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 2004-2010年共发病765例,年均发病率2.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4年,发病率3.48/10万;县区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3.0%;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为主;秋冬季节高峰明显,10~12月至次年1月份为高发月份。结论 2004-2010年连云港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必须持续、全面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宝鸡市2004-2016年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宝鸡市2004-2016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圆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2004-2016年共报告自然疫源性疾病11种,3 533例病例,死亡病例41例,其中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的为狂犬病、布病和斑疹伤寒,呈下降趋势的为疟疾、出血热、乙脑,呈散发状态的为包虫病、登革热、黑热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皮肤炭疽;出血热、斑疹伤寒等疾病疫源地尚未改变,狂犬病、布病等疫区进一步扩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皮肤炭疽散发报告;乙脑、出血热等发病季节性特点明显;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8. 66%,男女发病之比为2. 68∶1,发病以40~59岁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7. 81%。结论宝鸡市近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防控形势严峻,流行疫源地尚未改变,有扩大的趋势,部分疫情出现上升。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和减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苍溪县2004年—2013年乙脑疫情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报告发生乙脑47例,年均发病率为0.66/10万,总体呈低水平流行。男女发病之比为1.14∶1;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44.68%,其次是小学生,占31.91%;1岁~6岁组发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4.4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89.36%的病例集中在7月~8月,8月份为发病高峰。结论乙脑病例呈高度散发及地区间相对高发,提示乙脑防治重点是做好儿童乙脑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加大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人间、病媒生物监测及防蚊灭蚊工作,降低暴露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抚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情况及其流行规律,为持续有效降低HFRS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法对抚宁县2007-2013年HFRS人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抚宁县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264例,2010年以来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15-64岁之间(占总病例数的80.68%);以男性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7%);发病以台营镇、大新寨镇为多;时间分布属冬春季高峰。结论抚宁县为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HFRS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孟津县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制定和调整肺结核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孟津县2005-2012年肺结核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全县共报告新发肺结核病例3 160例,2005年肺结核发病率最高,为98.67/10万,最低为2012年,发病率为63.79/10万。发病呈递减趋势,年递降率约为5.30%,其中涂阳肺结核年递降率约为6.8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占发病总数的66.80%,性别差异在45岁以上年龄组表现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前峰幅度较小,分布在15~24岁之间;后峰幅度较大,分布在45~74岁之间。发病季节性不强;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等。结论 2005-2012孟津县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后的防控工作应以农民、学生和中老年人群作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水痘流行特征及规律,为水痘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0年连云港市水痘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水痘病例2 3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49/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季节呈双峰特点,4~6月份占36.01%,12月~次年1月占全部报告病例的25.12%;发病以1~15岁学生为主,占总数的77.40%;男女性别比为1.68∶1。2005-2010年共报告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全部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结论连云港市水痘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少数地区发生水痘暴发流行,学校防控工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据疫情报告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呈现持续增高趋势,特别是2004年我市出现了出血热的暴发疫情并达到历史最高发病水平,发病率呈几何均数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由丘陵半丘陵地区向平原地区扩散;由老疫区向新疫区扩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为近一步探索流行规律,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97年2004年的出血热疫情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阴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5—2011年江阴市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江阴市2005—2011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1841例,年均发病率为14.76/10万,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以20~59岁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占全部发病例数的45.52%;职业分布以农民、散居儿童、工人和学生为主,占全部发病例数的73.06%;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10月份发病最多,占全年发病总数的70.83%。结论江阴市细菌性痢疾疫情逐年下降,但因为流行因素广泛存在,仍维持一定的发病水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提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及疫情动态监测工作,有效控制江阴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承德地区人患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检测和流行性病学调查,分析承德地区布病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布病疫情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承德地区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承德地区2005年至2013年间监测的3641份次阳性人患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血清学检验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检测和调查结果对承德地区布病疫情进行系统的比对分析。结果:承德地区布病疫情呈波浪式发展,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间发病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81.90%;疫区主要集中在围场、丰宁、隆化三县,占90.94%,男女比例为2.12:1;患者以农民、饲养人员、放牧人员为主,占92.7%。结论:承德地区布病疫情较为严重,并呈现新的流行趋势。今后应加强布病的综合防控力度,严防疫情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03—2012年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趋势的调查分析,了解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特点,为判断疫情趋势、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软件对承德市既往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在县区间存在发病差异,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年龄分布集中在青壮年,发病高峰为双峰型。结论承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正呈上升态势,疫情范围逐渐扩大,疫情的控制面临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崇川区性传播疾病(性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现有的性病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2012—2018年崇川区5种监测性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8年崇川区累计报告病例数4 826例,年均发病率98.01/10万。全区10个街道均有发病,发病数占前三位的是新城桥街道、虹桥街道和城东街道。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6∶1,25~39岁年龄组占发病总人数的58.25%。报告病例中最多的人群是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和工人,分别占60.32%、9.74%和7.19%。5种性病中以梅毒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55.95/10万。结论:2012—2018年崇川区性病疫情形势严峻,应扩大监测范围,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性病疫情防控,同时指导性病诊疗机构做好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5~2013年宜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13年宜州市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乙肝个案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宜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4 147例,年均发病率为71.77/10万,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集中在15~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8.39%(3 251/4 14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6.05%(2 739/4 147)。庆远镇报告病例数最多。结论宜州市乙肝发病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应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尤其要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高发人群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降低乙肝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