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内经》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证医学的,这是当时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观点.但《内经》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又有它自己的特点.以阴阳而言,第一,它用阴阳两气的变化,阐述一切自然现象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里的阴阳,是无所不指的,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但它又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类属性,联系到人体,它代表着一定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2.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青山考源:出《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步乃去注释:法是取法,效仿;阴阳是宇宙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变化的道理、规律。《内经·阴阳应...  相似文献   

3.
正"阴阳"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用"阴阳"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阴阳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继承并发挥《易经》的阴阳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阴阳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纲领、一切变化的起源,是生、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存在于机体生命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致消亡的整个过程,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思想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前大半节是讲客观世界的,“神明之府也”是讲到主观世界。对这几个字,近代的《中医基础讲义》、《内经选讲》、《内经讲义》等书,都有过不同的见解,但大都指客观世界而言者多,今引张景岳之解:“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张氏在注《灵兰秘典》:“神明出焉”时则讲;“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今联系《灵枢、病传篇》:“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  相似文献   

5.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7.
《内经》非平衡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理论素为“平衡”思想所统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施治。“阴阳平衡”所谓健康,“阴阳失衡”即成疾病。治疗亦唯“调整阴阳,使复平衡”是求,似成不易之论。而纵观《内经》等中医古代文献,则绝无此说。“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本身,则是经常不断的或‘消’或‘长’地变化着”(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内经》亦认为阴阳消长导致每个事物的阴阳双方处于不平衡状  相似文献   

8.
一、景岳的学术思想景岳对于《内经》的研究,造诣颇深,故其学术思想主要源于《灵》《素》。他特别重视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是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张氏在《类经·阴阳类》曾注释说:“阴阳  相似文献   

9.
治病求本之说,《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集注》云:“阴阳者,万物之本也,人身有阴阳而有本;病亦有阴阳而为本,凡治病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论气非常广泛,涉及竟达三千余次。经中提及“六气”者有五次之多,然五者同名而义不同,现浅谈如后。一、天人相通之六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是相通的。《内经》所指的天是自然界,确切地说是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阴阳者乃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宇宙间的一切都不离乎阴阳,人类生存亦是如此。为此《内经》列《生气通天大论》专篇论述其理,并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人与天地相通表现在气,而天人相通之气含义也较为广泛。一是指生气通天,即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它直接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一是指人体脏腑亦与天地之气相通,故而提  相似文献   

11.
《内经》有关辨证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也很灵活。这里主要谈谈八纲辨证问题。“八纲”一词虽非出于《内经》,但在事实上却早已把阴阳、内外、寒热、虚实作为识别证候的纲领而加以运用了。一、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阴阳是辨证的最基本的纲领。《内经》辨阴阳,包括病变部位之在阴在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之属阴属阳。《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灵枢·寿天刚柔》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  相似文献   

12.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事物的两相,同属一件事物不可分的属性,“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14.
七、治则《内经》为疾病的治疗确定了不少治则,有的是治疗热病所应遵循者,略举如下。 1.调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中医养生学家从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与阳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此论述颇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与自然界变化休戚相关,《灵枢·岁露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为此,养生家告诫人们,只有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才能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16.
三、关于《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第一个问题:《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其内容也较丰富。首先,它唯物主义的解释了哲学基本问题。《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说的“道”和“纲纪”主要含意是规律,而“父母”、“本始”,“府”则明显的意味着本  相似文献   

17.
“医者易也”。医易一词是由明代医学家张介宾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易经》和《内经》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如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医易关系,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医家必须“法  相似文献   

18.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可代表互相独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事物内部的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正如《类经·阴阳类》中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相似文献   

19.
阴阳虽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任何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为阴阳。这种即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因此,“阴阳”二字,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兹将笔者对《内经》中“阴阳”二字的管见所及,略述如下,以共同道在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内经》养生观和《道德经》的共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其中养生观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的观点,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连语气皆同,足见《内经》学说受道家老子学说影响之深。一、阴阳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气通天论》又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