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08年我院8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我院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1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16例,占25.0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所发生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56例病例的临床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以变态反应为常见,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自身因索、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结论 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患者(≥4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占77.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用药后6~60 min不良反应率高,占79.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高危药物、高危患者、高危时间段重点观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上报的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31.2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5.83%);涉及12个中药注射剂品种。结论临床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中老年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皮疹、恶心、呕吐、发热、寒颤为主,多在注射过程出现;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不良反应药物以脉络宁注射液最多。结论:临床应辨证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加强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曾发生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31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有10种,联用两种以上21例。治愈29例,好转2例。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27例,病程延长3例,病情加重1例。结论:中药注射剂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医师、药师在用药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各科室反馈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资料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患者个体差异以及说明书不规范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归档病历400份,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存在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和用量不当、超剂量、超疗程、超适应症、未辨证施治等现象。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规范化使用的管理,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整理80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及用药规律。方法对802份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整理,对视力、视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80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视力显效280例,有效355例,无效167例,总有效率为79.18%;视野显效245例,有效315例,无效242例,总有效率为69.83%。常用中药为熟地黄、当归、生地黄、枸杞、黄芪、山药、山茱萸、党参、石斛、石决明、丹参、白术、桑葚、黄精、夜明砂、牛膝、柴胡、地龙、决明子、桃仁、红花、白芍、丹皮等。3个证型中均运用了当归、夜明砂、桃仁、红花、丹参、石决明这6味中药。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常用的药对主要为补阴药+活血药、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中医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医证候,提高视力、扩大视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中药师记录医师超量用药情况分析,加强对中药超量用药管理,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规范医院质量管理工作.方法 回顾性对某院2007年-2013年中药师记录中成药处方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超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2007年-2013年中成药处方中医师处方用药失误30052例,占处方总数的0.57%,呈上升趋势.在医师处方用药失误中用药超量12147例,占医师处方用药失误40.42%,排在第一位;用药超量由2007年最少时235例,到2010年最多时3032例,增长了1190%;2010年-2013医师用药超量10221例,药师干预请医师签字确认或更改的为7412例,占超量处方的72.51%;在用量超量处方中,医师大多签字确认,只有严重超量或超极量的方更改处方用量.结论 医师处方用药超量现象逐年增长,造成中药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应完善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含西药成分中药、毒性药物及其复方制剂的管理和合理用药的宣传与指导,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中药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用药时间、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关系,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系统和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73.4%的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1 h内,发生不良反应由中药注射制剂引起的占56.5%,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制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9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方结合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普通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及血、尿、粪常规,并同时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5 2,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及血、尿、粪常规均未见异常,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优势互补、标本兼治,协同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紊乱,调整心肌起搏传导系统功能,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显著提高心率,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比较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与西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104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1组采用单纯中医治疗的方式,对照2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结合以上两组的治疗方式,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妊娠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1组的妊娠率(78%、70%)要优于对照2组的妊娠率42%(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要高于对照1组治疗总有效率78%和对照2组治疗总有效率60%(P〈0.05),观察组和对照l组的不良反应率(12%、20%)低于对照2组不良反应率58%(P〈0.05)。结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的治疗方式均有较为理想的妊娠率,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更为理想,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该院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62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选择中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的31例为中医组,选择孕三烯酮进行治疗的31例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统计。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结果中医组显效16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9%,与对照组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9.7%),而对照组患者有13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1.9%),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根据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辨证组方治疗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中医卫气营血理论,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组方,与单纯一般治疗对照,观察两组患者ALT、AST复常天数及中医症候沿卫气营血途径传变时各期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复常时间为(20.6±11.3)d,对照组为(29.7±15.2)d,治疗组卫气同病期、气血两燔期、余热未清期各期持续时间分别为(2.2±1.7)d、(2.3±1.1)d、(4.2±1.8)d,对照组分别为(3.1±1.6)d、(3.6±1.8)a、(5.9±2.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根据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辨证组方治疗能促进登革热并肝功能损害患者肝功能更快复常,缩短卫气同病期、气血两燔期、余热未清期各期持续时间,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药配合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需要接受放疗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50例和单纯放疗组42例,综合治疗组放疗期间予以益气养阴中药口服,单纯放疗组只予以放疗,观察放疗副反应及生存质量评分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比较,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半年内复发转移以及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白细胞降低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提高。结论益气养阴中药配合肺癌放疗能降低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信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振文 《甘肃医药》2014,33(2):105-106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卫生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药物有果胶铋、维酶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中医辩证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98,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高血压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肾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及24h尿蛋白量(UAE)的变化。结果:本组40例,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而退出治疗;治疗后血BUN、SCr和24h尿蛋白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肾性高血压可降低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