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胼胝体卒中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胼胝体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胼胝体卒中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CT、加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多广泛,且常与其他部位梗死合并存在。精神智能障碍是胼胝体梗死突出的临床特征。胼胝体出血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预后差。对病灶较大的胼胝体梗死或出血时,要特别注意合并脑血管解剖的异常、烟雾病以及脑先天畸形的可能。结论胼胝体卒中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胼胝体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CT、MRI,后者更加准确和特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其他部位的梗死症状所掩盖。多合并基底节、脑叶、脑干等部位的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预后多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2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男12例,女9例,影像学示膝部梗死5例,体部10例,压部3例,膝部合并体部3例,临床表现为精神及智能障碍、失语、偏瘫、感觉障碍、小便失禁等。结论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生率低,症状复杂多变,易误诊。MRI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扫描是诊断胼胝体梗死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4.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并发的其他病灶所掩盖,瘫痪、精神智能障碍以及失用较多见。病灶以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多见,多并发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并发的其他病灶所掩盖,瘫痪、精神智能障碍以及失用较多见。病灶以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多见,多并发其他部位梗死灶。胼胝体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3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分析梗死的部位及在不同扫描序列中的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胼胝体膝部梗死9例、胼胝体体部梗死11例胼胝体压部梗死12例;其中超急性梗塞1例,急性梗死2例,亚急性梗死6例。结论 MRI是诊断胼胝体梗死最有意义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清晰显示梗死的有无、部位、范围,并能对病灶的新旧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胼胝体位于双侧大脑半球底部的连接处,是最大的联络纤维,其血液供应较为丰富,发生梗死的几率较低,且胼胝体功能较多,梗死导致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近年来,随着脑部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本病的诊断率也越来越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60~70岁为高发年龄,病因及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及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失语、感觉障碍、智能障碍、小便失禁、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症状。胼胝体梗死部位以体部、膝部多见,常累及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结论胼胝体梗死因其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其中颈动脉斑块为胼胝体梗死不容忽视的重要高危因素,头颅MRI对胼胝体梗死及累及部位的定位诊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连续两年4个月住院的2816例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MRI)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全部患者均进行CT平扫、MRI自旋回波序列(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E),场回波序列(FE)扫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部血管的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 3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占全部脑梗死的1.1%(31/2816),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18岁,平均发病时间43.81h.异手综合征者3例(11%),高血压病史17例(54.83%),冠心病16例(51.61%),糖尿病10例(32.25%),脑梗死史者9例(29.03%),神志和精神异常的17例(54.83%),语言障碍的患者18例(58.1%),21例(74.19%)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3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共34处胼胝体梗死病灶,胼胝体梗死的患者合并其它部位陈旧性梗死灶22例(70.96%),伴有白质稀疏16例(61%),发现血管狭窄9例(29%,其中狭窄超过60%者6例),有7例(22.58%)伴有微出血.结论具有典型胼胝体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生率低,可能与重叠供血有关.胼胝体梗死常发生于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结合MRI矢状T1加权(T1 WI)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扫描是诊断胼胝体梗死的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胼胝体膝部梗死3例,体部梗死4例,压部梗死13例,体部合并膝部4例,体部合并压部1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22例。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1例(84%),语言障碍12例(48%),认知和精神异常10例(40%),摸索动作及强哭强笑5例(20%),异己手综合征2例(8%),偏身痛觉减退2例(8%),大小便障碍2例(8%),视野缺损1例(4%)。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6例。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异己手综合征,但常因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导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急性胼胝体梗死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胼胝体梗死临床分析(3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胼胝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大的连接纤维束,连接两侧大脑半球,主要起协调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胼胝体梗死临床相对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现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累及胼胝体的脑梗死38例,结合DWI和ADC确认为脑卒中急性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胼胝体出血的认识。方法总结1例胼胝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经过等,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胼胝体出血。给予患者止血,降颅压,营养脑神经等治疗2周,复查头颅CT见出血明显吸收。症状基本消失后出院。1年后随访,患者恢复正常。结论胼胝体出血为少见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一旦怀疑此病应及时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需进一步完善CTA或DSA检查以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临床和MRI特征。方法:分析13例垂体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头MRI资料。结果:76.9%的患者卒中前无垂体瘤表现,84.6%的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等。MRI检查发现,瘤内出血8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合并高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肿瘤内坏死3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合并坏死2例,表现为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垂体卒中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MRI检查结合临床,对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对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相关影像因素和血清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HT的认识。一、HT的概念和分型HT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继发的脑出血。目前HT的定义主要依靠CT或者MRI,将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没有发现出血,再次进行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定义为HT。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加重为症状性颅内出血,不存在加重的为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自发性和继发性HT主要根据是否采用了易引发出血的治疗措施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混合性卒中的可能发病机制、病因及诊治对策。方法对2例双侧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混合性卒中患者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疾病演变经过、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疾病演变过程都极为相似而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结论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患者可能都存在相同对称的脑血管结构异常物质基础以及促发因素、脑血流动力学因素、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因素等,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在诊断对策上要积极寻找原因,治疗上要慎重而周全,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缺血性卒 中患者,在考虑卒中急性期血流再灌注、避免血管再闭塞的同时,关注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是 提高卒中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颅脑CT、CTA、MRI、DWI、SWI及灌注成像等多种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可 快速获取有关卒中性质、核心梗死灶体积、病灶及周围血流灌注状态、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变血管管 壁通透性等相关信息,以预测患者的出血转化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治疗措施的选择,从而改善患者 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胼胝体发育不良(AgCC)的临床和MRI表现。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1)原发性单纯性AgCC组;(2)原发性AgCC合并其他脑发育畸形组;(3)继发性AgCC组,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结果胼胝体变薄是最常见的畸形,原发性AgCC合并其他脑发育畸形组更易有胼胝体完全缺如、脑室扩大、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结论原发性AgCC合并其他脑发育畸形组的临床表现较原发性单纯性AgCC组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6例M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和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MRI检查均表现为胼胝体肿胀及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示弥散受限.其中例1、例4和例6以急性意识障碍起病,CT和MRI检查除累及整个胼胝体外双侧半卵圆区也受累,预后较差.例2和例3以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起病,CT和MRI检查病变主要累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经积极治疗,患者基本恢复正常.例5以双下肢麻木无力、反应迟钝起病,MRI检查病变累及胼胝体压部及体部,经治疗后也恢复正常.结论 MBD临床表现复杂,但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起病形式和影像学特征可作为反映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2694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16例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单纯胼胝体梗死组)和同时期42例合并有颅内其他部位梗死的复合胼胝体梗死(复合胼胝体梗死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等,分析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结果 (1)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发生率的0.59%(16/2694),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变血管以大脑前动脉最多见;临床以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2)与复合胼胝体梗死组相比,单纯胼胝体梗死组中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占比少(31.3%vs 66.7%,P 0.05);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68.3±12.7h vs 16.4±10.2h,P 0.05);肢体单瘫更多见(69.2%vs 28.0%,P 0.05),肢体肌力NIHSS评分低(1.6±0.4 vs 3.6±0.8,P 0.05);大脑中动脉受累的占比少(62.5%vs 90.5%,P 0.05);预后更好(93.8%vs 61.5%,P 0.05)。结论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生率低,常伴有多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以肢体单瘫、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