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ZonylFSC对人牙菌斑的控制作用。方法:选择8位志愿者的48个牙进行短期含漱试验,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洗必太为阳性对照,以菌斑指数值(PlI)代表控制菌斑的结果。结果:用0.2%ZonylFSC含漱后PlI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菌斑指数降低约21%,用0.2%洗必太较用同浓度ZonylFSC的PlI值低(P<0.01)。结论:ZonylFSC能有效地控制菌斑,其菌斑控制作用弱于洗必太。  相似文献   

2.
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对牙面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牙面菌斑原位pH值的动态检测,观察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对牙菌斑pH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受试者自身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9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pH微电极在口内测定菌斑的原位pH值。在测定受试者牙面48小时成熟菌斑的基线pH值之后用10%的蔗糖溶液漱口,测定漱口后即刻、3、8、13、20、30、40分钟后菌斑的pH值,然后分别咀嚼蔗糖口香糖和木糖醇口香糖,测量相同时间点、相同位点牙菌斑的pH值。结果用10%的蔗糖溶液漱口后牙菌斑pH值迅速下降至5.5以下,咀嚼蔗糖口香糖后牙菌斑pH值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在即刻、3、8分钟三个时点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的pH值没有下降,在即刻、3、8、13、20分钟五个时点的pH值明显高于咀嚼蔗糖口香糖后的pH值(P〈0.05)。结论咀嚼木糖醇香糖不会导致口腔中牙菌斑pH值的下降,有助于釉质再矿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平均切型和浪波型牙刷的牙效果和一比较。方法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平切型和波浪牙刷,刷牙前分分别各做一次菌斑检查。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波浪型牙刷清除菌斑效果较平切型牙刷略为有效。相关蓄为5.26%,主要表现在牙齿的唇颊斋(P〈0.01)和近中牙面的(P〈0.01)清洁效果相差显著,而在牙齿的远中牙面和舌牙面的清洁效果两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波良型牙刷与平均型牙刷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抗牙菌斑作用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人牙菌斑的控制作用。方法:选择10位志愿者的60个牙进行短期含漱试验,以0.2%乙醇为阴性对照,0.2%洗必太液为阳性对照,以菌斑指数(PLI))代表控制菌斑的结果。结果:0.5%绿茶多酚漱口后,PLI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01)。PLI值下降了33%。用加NaF的茶多酚液含漱后,PLI值比未加NaF的茶多酚液下降了22%(P<0.001)。结论:茶多酚能有效去除菌斑,且与氟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牙齿健康部位与龋损部位菌斑pH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进食糖后患龋情况不同者健康牙面或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明龋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接触法直接在原位测定菌斑pH在漱糖后1 h内的变化.实验分3组,分别为无龋组(CF)、普通龋组(CIA)和龋活跃组(CA),三组均测定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龋活跃组另外测定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绘制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菌斑基线pH(pHrest)、pH下降的最低值(pHmin)、pH的下降幅度(△pH)及30 min内的曲线下面积(AUC30)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组菌斑pH在漱糖后均下降,约5~10 min后达到最低值,随后缓慢上升,1 h左右可恢复至用糖前的水平;三组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相似,pHrest、pH min、△pH、AUC30均无显著差异(P>0.05);龋活跃组龋洞内菌斑pH在漱糖后的变化趋势与三组健康牙面相似,但龋洞内菌斑的pHrest明显较健康牙面低(P<0.01),用糖后pH的下降更为明显,pHmin和AUC30均较健康牙面小(P<0.01或P<0.05),且恢复到用糖前基线水平所需时间亦较长.结论龋洞内的菌斑产酸力较健康牙面高,进一步验证了龋病的发生是局部菌斑产酸力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含片抑制牙菌斑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1~12岁的小学生用金银花含片含服,连续用药4周,并设空白对照,分别用于药前及用药后4周检测两组牙菌斑指数及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结果显示,实验组用药后,菌斑指数及唾液变形链球菌比用药有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证明,金银花含片具有较好的抑制菌五形成及变形链球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种牙面干燥法对窝沟封闭剂脱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使用压缩空气与使用洗耳球热空气干燥牙面对封闭剂脱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缩空气干燥牙面较洗耳球热空气干燥牙面,封闭剂完全脱落率低;上颌磨牙远中腭沟、近中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颌磨牙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使用压缩空气干燥牙面有利于封闭剂的保留,特别对于不易操作的上颌磨牙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于能直视、易操作的下颌磨牙,使用洗耳球热空气干燥牙面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58名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人全口牙分为用牙线侧(A1或B1)不用牙线侧(A2或B2)。A1用含氟牙线,B1用不含氟牙线。结果显示:用牙线1周后,各组受试者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均数都明显降低(P〈0.01)。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比例(S%)仅用含氟牙线的A1降低显著(P〈0.001)。停用牙线1周后,各组PL1、BI均数都有回升,A1  相似文献   

9.
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用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结合X线头影测量法,分析了口腔矫治器对1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气道、睡眠结构及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戴用矫治器后下颌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位移平均分别为1.73mm和9.30mm,上后气道间隙平均增加2.80mm(P<0.01),中气道间隙平均增加6.75mm(P=0.01),下气道间隙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10名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数平均下降15.98次/小时(P<0.01),有9名患者总呼吸紊乱指数平均下降32.81次/小时(P<0.01),另一例无低通气记录。最低SaO2平均从73.87%上升到85.50%(P<0.01)。上气道阻塞频率的降低,可归因于矫治器对口咽部结构的影响。作者认为,口腔矫治器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0.
刷牙方法和时间对菌斑清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检查刷牙方法和时间对菌斑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3种刷牙方法刷牙3min后检查菌斑附着牙面数,与刷牙前菌斑附着牙面数进行比较;检查并比较巴斯刷牙法刷牙3、4、5、6min后菌斑附着牙面数。结果刷牙3min后巴斯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53.95%,旋转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49.57%,生理刷牙法使菌斑牙面数减少44.48%,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斯刷牙法刷牙5min后菌斑百分率为15.88%,与刷牙4min以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刷牙6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斯刷牙法清除菌斑的效果优于旋转刷牙法和生理刷牙法;用巴斯刷牙法刷牙3min能达到清除菌斑的目的,但需刷牙5min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菌斑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Bass刷牙法去除菌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20名受试者进行了习惯刷牙法与Bass刷牙法效果的比较试验,分别记录了刷牙前、习惯刷牙后及Bass法刷牙后6/41│14/6 6个牙颊面的菌斑指数(PLI),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刷牙前和习惯刷牙后的PLI无显著性差异(P〉0.05);习惯刷牙后与Bass法刷牙后的PLI有显著性差异(P〈0.05).Bass刷牙后与刷牙前的PLI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习惯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评价电子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效能。方法 以自身对照的交叉设计实验测试了21名自愿者刷牙前后菌斑指数。结果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0‘Leary菌斑指数分别为65.70和66.10,刷牙2min后各降至34.36和40.46。经针对性指导后再刷牙1min,两组指数降为21.53和24.52。结论 电子产普通牙刷清除菌斑的效率高,正确的刷牙方式较牙刷种类更为  相似文献   

13.
正畸儿童与正常儿童龋活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实验通过检测64例13岁左右正畸与正常儿童的龋活性,以了解矫治与龋活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方法包括变链菌菌落数的测定,菌斑产酸能力的测定和唾液缓冲能力试验,用团体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结果 正常儿童组口腔内边菌数目明显少于正畸儿童组,而唾液pH值明显大于正畸儿童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咀嚼无糖口香糖对含漱蔗糖溶液后牙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牙菌斑原位pH值变化的动态监测,观察咀嚼无糖口香糖对牙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方法 采用受试者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选择1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为受试者,年龄23~32岁,其中男性6名,女性10名。首先测定受试者48h菌斑的静止pH值,以及受试者用10%蔗糖溶液含漱1min后在5、10、20和30min时菌斑的pH值,取得受试者的Stephan曲线作为基线对照;而后观察咀嚼两种益达无糖口香糖对含漱10%蔗糖溶液后菌斑pH值变化的影响。菌斑原位pH值的测定采用pH微电极接触法在口内直接测量。结果 含漱10%蔗糖溶液后立即开始咀嚼无糖口香糖可使菌斑pH值在各检测时间点(含漱10%蔗糖溶液后5、10、20和30min)均维持在静止pH水平,无明显下降;含漱10%蔗糖溶液后在5min时开始咀嚼无糖口香糖则使菌斑pH值从含漱蔗糖溶液后5min时的5.59迅速回升至10min时的6.98。结论 受到蔗糖攻击后,咀嚼无糖口香糖可迅速缓冲菌斑的酸性产物,升高菌斑pH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对托槽周围牙面菌斑体内蔗糖反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正畸矫治中牙面菌斑致龋能力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8例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在其牙弓一侧使用0.20mm不锈钢丝结扎,另一侧使用弹力结扎圈结扎。应用钯微电极测定不同的托槽粘接时间漱糖前后各时间点菌斑的原位pH值。结果托槽粘结后牙面菌斑漱糖前pH值有下降的趋势,在丝侧粘结三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托槽粘接三周组pH值在漱糖后各时间点均有降低的趋势,但粘接前后牙面菌斑体内蔗糖反应无显著差异。丝侧与圈侧牙面菌斑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托槽粘接后有机酸有在菌斑中滞留的趋势,提示牙面菌斑致龋能力有增强的趋势,正畸中的口腔卫生维护应加强。  相似文献   

16.
甘露醇与维生素E对颌面部术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病例配对方法,观察术后应用20%甘露醇VitE组和未用药组各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手术前后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实验组术后LPO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活性无变化(P〉0.1),而对照组术后LPO含量明显增高(P〈0.01),SOD活性亦明显增高(P〈0.01),两组差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实验组  相似文献   

17.
儿童使用声波震动牙刷清除牙菌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儿童使用声波震动牙刷清洁牙及控制菌斑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6~7岁的儿童50例,实验组使用声波震动牙刷,对照组使用儿童保健牙刷。采用菌斑染色法记录刷牙前后的菌斑牙面数及菌斑指数(PLI),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结果:实验组菌斑清除率为70.22%,对照组为39.08%,声波震动牙刷去除舌面、近中颊面菌斑的能力是手动刷牙的2倍。刷牙前后菌斑指数和菌斑清除率在2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声波震动牙刷能有效帮助儿童清除牙面菌斑,是儿童口腔护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牙龈健康者和牙龈炎患者使用电动牙刷去除菌斑的作用。方法 选择年龄18~25岁医学院学生共50名,检查菌斑指数后使用声波震动牙刷每天刷牙2次,每次2min。连续使用2周和1个月后分别检查菌斑指数。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论是牙龈健康组还是牙龈炎组,刷牙后与刷牙前比较菌斑指数均明显下降,统计学分析具高度显著性差异,连续刷牙1个月后与1个月前比较菌斑指数在刷牙前就有所下降,统计学分析具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 声波震动牙刷能有效清除牙菌斑。  相似文献   

19.
固定矫治装置引发创伤性口炎的初探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0名以方丝弓矫治器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进行罹患创伤性口炎情况的临床观察,在110名未贴口香糖的病人中,总的患病率为82.72%;而在20名贴口香糖预防的实验组中其患病率为40%,与另20名对照组比较P〈0.01;在未贴口香糖的被调查者中,男女性别之间患病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年龄观察18岁以下组比18岁以上的忠璀经高;未贴口香糖病人中91名患病的的患者,在10天内愈合者占85.71%  相似文献   

20.
口腔卫生状况与慢性胃炎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卫生情况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半岛地区城乡2945名中老年人的口腔卫生状况进行并抽样测定软垢指数(DI)、牙石指数(C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牙周病指数(PDI),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菌斑中幽门螺杆菌(Hp),通过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发病情况。结果:慢性胃炎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数检测结果差别显著(P〈0.01);两组菌斑Hp阳性率分别为81.1%和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