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又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5例,无斑块组17例;另选取同期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斑块检出情况及血清MMP-9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79.3%,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为(609.46±253.42)mg/L,稳定斑块组为(483.12±201.13)mg/L,无斑块组为(294.38±150.23)mg/L,对照组为(178.54±101.67)mg/L。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白三烯-B4(LT-B4)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400例患者,冠心病组31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1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外周血浆LT-B4浓度。同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LT-B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2.365,P<0.05),ACS组LT-B4水平又明显高于SAP组(t=7.664,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LT-B4浓度逐渐升高;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LT-B4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T-B4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白三烯-B4水平增高,并与冠脉病变的严重性明显正相关,血浆白三烯-B4检测结合64层螺旋CT测定能否提高判断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对ACS的诊断及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84例)、稳定斑块组(42例)两组,于入院后第2天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MMP-9水平;并于3个月时随访两组的卒中复发率。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359.2±150.2)ng/ml、(188.8±106.6)ng/ml,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不稳定斑块组复发率14.29%(12/84),稳定斑块组复发率2.3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3个月时不稳定斑块组复发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提示血清MMP-9水平可能是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对于预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CT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73例,不稳定斑块组116例和无斑块组77例,另选择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ⅠCT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水平。结果: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血清ⅠCTP、MMP-2和MMP-9均显著升高,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仅血清ⅠCTP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ⅠCTP、MMP-2和MMP-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CT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和20例正常人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颈内动脉系统四血管微栓子的同步监测及血浆MMP-9水平的测定,确定血浆MMP-9能否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物。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为56例,占70.0%,其中不稳定斑块为19例,占33.9%,10例TCD微栓子阳性均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组,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微栓子阳性患者又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浆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MMP-9水平增高易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从而产生微栓子。MMP-9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临床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ctalloprotemase-9,MMP-9)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330例,应用高分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IMT正常组(26例)、IMT增厚组(80例)、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89例),测定血清生化指标、MMP-9、TIMP-1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MMP-9、TIMP-1水平逐渐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IMT与年龄、收缩压、LDL-C、空版(?)(?)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与体重指数、收缩压、LDL-C、logMMP-9相关(P<0.05,P<0.01)。取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是否稳定与收缩压、LDL-C、logMMP-9(模型1,P<0.05,P<0.01)或收缩压、LDL-C、logMMP-9/TIMP-1比值(模型2,P<0.05)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MMP-9水平、MMP 9/TIMP-1比值与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收治的266例老年(年龄≥60岁)CIS患者的临床资料(CIS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23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CD40L及MMP-9水平,分析二者在CI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依据老年CIS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将CIS组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106)与斑块不稳定组(n=160),分析老年CIS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sCD40L、MMP-9水平在老年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指标在老年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CIS组患者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检测均为无斑块,CIS组检测出斑块稳定者106例,斑块不稳定者160例。斑块不稳定组与斑块稳定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CD40L、MMP-9、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8、9.511、14.514、20.972、13.252、16.344、10.23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OR=1.758,95%CI 1.083~2.852)、LDL-C(OR=2.275,95%CI 1.045~4.954)、sCD40L(OR=1.956,95%CI 1.112~3.440)及MMP-9(OR=1.846,95%CI 1.151~2.961)是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sCD40L、MMP-9水平对老年C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7和0.939。结论 TC、LDL-C、sCD40L及MMP-9是C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以上指标的监测。另血清sCD40L和MMP-9水平的监测,可为CIA早期诊断及C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用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A组,依据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1组,107例)、稳定斑块组(A-2组,43例)和无斑块组(A-3组,36例);同期收治190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B组,依据超声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B-1组,33例)、稳定斑块组(B-2组,55例)和无斑块组(B-3组,102例),同期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取血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各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斑块检出情况,并分析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效果。结果 MSCTA颈动脉狭窄检出A组轻度狭窄率显著低于B组(23.1%vs 48.9%,P=0.000),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B组(48.4%vs 16.8%,P=0.000);MSCTA检出A组、B组的斑块稳定性情况与超声检查一致率分别为81.7%和83.2%;MSCTA检出A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47±71)HUvs(11±20)HU]、B组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155±81)HUvs(9±21)HU]的CT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A-1组、A-2组、B-1组血清MMP-9、TIMP-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TIMP-1诊断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814。结论 MSCTA能够准确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但容易误判斑块性质,血清MMP-9、TIMP-1可有效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可作为MSCTA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CA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水平。结果 NC组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A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ACA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 MMP-9水平升高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予以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GF-Ⅰ、TGF-β_1、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GF-Ⅰ、TGF-β_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PCI后临床疗效,升高血清IGF-Ⅰ、TGF-β_1水平,降低血清MMP-9水平,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CD10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8.33%(c~2=41.773,P=0.000)。研究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患者的血浆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105、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MMP-9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305,P<0.05),CD105、TIMP-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336、-0.371,P<0.05),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CD105及TIMP-1的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血浆MMP-9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正相关,CD105和TIMP-1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发病时间在48 h之内的脑梗死患者271例,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稳定组和斑块易损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检测,采用PCR-酶切反应过程对MMP-9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斑块易损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P<0.05);斑块易损组MMP-9不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斑块稳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斑块易损组T/T和C/T基因型频率高于斑块稳定组,斑块易损组与斑块稳定组(TT+CT)/CC的OR=1.73(95%CI 1.14~3.18,P<0.05);斑块易损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斑块稳定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易损组与斑块稳定组T/C的OR=1.56(95%CI 1.07~2.83,P<0.05)。结论MMP-9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可以将血清MMP-9水平检测和-1562C/T位点多态性测定作为临床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判断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klotho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75例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MMP-9、IGF-1及klotho蛋白表达,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头部CT检查,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体积、斑块稳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F-1、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MMP-9、IGF-1及klotho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随着梗死面积增大,MMP-9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IGF-1、klotho蛋白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P0. 05)。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IGF-1及klotho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MMP-9、IGF-1及klotho蛋白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灶体积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及预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探讨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S患者94例,其中IMT增厚的有34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IMT正常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CD40、CD40L和MMP-9水平。结果随着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不稳定斑块的CAS患者IMT及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较稳定斑块患者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CAS患者脑梗死(CI)发病率高于斑块稳定组(P均0.05)。结论血清CD40、CD40L、MMP-9能促进CAS的形成和增厚,MMP-9能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CI的发生,监测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能用来预测CAS患者的IMT、斑块的稳定性和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阿托伐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对77例来院就诊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动脉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6),颈动脉硬斑组(N=18),对照组(N=23);检测血清MMP-3及hsCRP水平,分析MMP-3及hs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并对其中18例颈动脉软斑患者用阿托伐他丁治疗12周,观察斑块及MMP-3及hsCRP的水平的变化。结果(1)MMP-3水平:颈动脉软斑组、颈动脉硬斑组、对照组分别为8.27±5.12ng/ml、6.15±2.20ng/ml、3.87±2.31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则分别为4.82±2.02mg/L、1.54±1.01mg/L、1.45±1.01mg/L,颈动脉软斑组高于颈动脉硬斑组及对照组(P<0.001),颈动脉硬斑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软斑病人阿托伐丁治疗12周后血MMP-3的水平明显下降,复查颈动脉彩超,斑块明显好转,hsCRP的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MMP-3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性质有密切关系,阿托伐他丁有改善颈动脉硬化,降低血清MMP-3水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1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54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非进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8.2%)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0.47±5.26)mg/L、(7.23±4.34)mg/L、(1.79±1.08)m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血脂、血清MMP-9水平,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脂达标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降脂有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达标率、更好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 -9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其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组 3 4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18例、急性心肌梗死 ( AMI) 16例。稳定型心绞痛 ( SAP)组 3 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比较 3组之间血清 MMP-9水平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SAP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 MMP-9水平增高与粥样斑块破裂相关 ,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研究标准的首发脑梗死的153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情况分为稳定斑块组69例和不稳定斑块组84例。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IL-6、TNF-α、MMP-9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BARTHEL指数、MMSE评分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伴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IL-6、TNF-α、MMP-9等炎症因子水平较高,其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状况亦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