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巩膜环扎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环扎带的作用,并对环扎带的作用与必要性做出评价。方法: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术28眼与玻璃体切割非联合巩膜环扎术96眼的手术效果及环扎带对视力的影响。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术后视力分析,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彻底解除PVR,牢固的封闭裂孔,并配合有效的眼内充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的关键,巩膜环扎术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2.
兰丽霞  黄海  任旋  叶波 《西南军医》2017,(4):361-36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B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后巩膜加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结果 B组患者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A组,P<0.05;B组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再次手术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A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组最佳矫正视力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王群  赵杰  侯宝杰 《武警医学》2018,29(12):1155-1158
  目的 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生物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6至2017-06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共21眼,微创玻璃体切割术(microincision vitrectomy surgeries, MIVS)联合应用生物胶来封闭视网膜裂孔,应用手术灌注液填充玻璃体腔。观察术中生物胶覆盖情况,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率、矫正视力、眼压、炎性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中生物胶与视网膜黏附良好,能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通过间接检眼镜检查见生物胶膜在玻璃体切除术后(13.77±5.13)d已吸收。21例21只眼术中和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在随访期间视网膜脱离未复发。术后1年矫正视力0~2.15,平均(0.79±0.62),较术前矫正视力0~2.32,平均(0.93±0.74),显著提高。1例1只眼术后出现视网膜前膜,最终需要行前膜剥除术。2例2只眼术后7 d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给予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压异常情况。未发现明显的与生物胶相关的炎性反应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MIVS中联合生物胶可成功封闭视网膜裂孔,促进孔源性脱离视网膜复位;眼内应用安全有效,可以作为MIVS联合气体填充的一种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治疗孔源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分析2006年3月~2014年6月行外路视网膜复位术联合术中玻璃体注气术后光凝裂孔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注气原因、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注气原因16例为术中视网膜裂孔复位欠佳,其余4例为放液后眼压过低。19例网脱手术后复位(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注气可有效平复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复位欠佳的视网膜裂孔,结合术后激光封孔,保证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理想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最小剂量手术方法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47例(47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冷凝手术,术中均不放液,其中男34例,女13例,右眼29例,左眼18例,年龄17~65岁。视力:指数~0.5。所有患者术前均散瞳后行眼底镜、间接眼底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并绘制眼底图。结果 47例患者中术后一次性复位40例,占85.1%;裂孔未完全封闭,形成鱼嘴,网膜下进液体4例,4例患者裂孔均位于下方,且术前视网膜隆起较高,行二次最小剂量手术,垫压物重新转移固定后均复位。发现新的裂孔1例。2例因发生PVR牵拉做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复位。术后裂孔补充光凝12例。结论在间接眼底镜下行最小剂量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的优点,术前精确检查、裂孔定位及严格筛选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围手术期规范化护理方案.方法 研究选取采取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2例42眼,围手术期进行规范化护理,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①术后视力:39眼较术前提高(92.86%);②术后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1眼、玻璃体再次出血2眼,瞳孔变形或虹膜粘连2眼,前房积血2眼,高眼压6眼,低眼压8眼,未出现脉络膜暴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化脓性眼内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接受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巩固治疗效果、控制不良事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4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原因以及再手术的效果 ,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 40例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查找手术失败原因 ,分别再给以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手术失败原因有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3 0眼、原裂孔未闭 17眼、出现新裂孔 11眼、脉络膜脱离 2眼、黄斑前膜 2眼、玻璃体积血 2眼。结论 视网膜脱离再手术成功的关键是 :确切地封闭裂孔 ,处理PVR ;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首选 ,PVR严重者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或不联合硅油填充术,对治疗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4年1月确诊为外源性眼内炎无合并视网膜脱离(术前和术中),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48只眼,术中联合应用或无硅油填充术。结果 45只眼眼内炎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93.75%。结论外源性眼内炎不合并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是并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硅油填充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艺民  王婷 《武警医学》2008,19(12):1061-1064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联合硅油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的成功率。硅油作为近年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无可替代的眼内填充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特别适用于严重眼外伤、部分巨大视网膜裂孔、广泛的前后段PVR、严重的视网膜坏死,以及高度近视眼萎缩性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割术是眼科精细而复杂的显微外科手术,是应用于治疗眼外伤、玻璃体混浊、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术方法[1]。具有手术难度大、眼内操作时间长、组织损伤重、术后并发症多,且病情严重等特点[2]。现将我科2010-10~2011-11玻璃体切割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78眼),男55例,女23例;年龄16~71岁。复杂视网膜脱离32例,玻璃体  相似文献   

11.
李云环 《西南国防医药》2014,(11):1172-1174
目的探求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64例16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82例82眼和对照组82例82眼。实验组采用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即在裂孔所在象限距角膜缘10 mm的位置,根据裂孔大小做平行或垂直角膜缘的结膜切口;对照组采用常规角膜缘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随访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效果、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时间为6~24(10.5±2.0)个月。结果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两组术后的眼底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恢复情况及视力提高情况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微创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氩激光光激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适应症范围。方法 :对 1996年~ 2 0 0 2年 8月行巩膜扣带术后接受氩激光光凝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 3 86例 3 9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 3~ 6个月 ,3 92只眼中 ,视网膜完全复位 3 77只眼 ( 96.8% ) ,术后矫正视力 >0 .0 5者 3 41眼( 87% ) ,最佳矫正视力为 1.0。结论 :将巩膜扣带术中冷凝改为术后氩激光光凝 ,可简化术中操作 ,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荣芹 《西南军医》2009,11(1):43-4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患者的护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行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使其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护理方法。结论积极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01~2009-12经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2例36眼,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以视网膜下膜为主的PVRC级的患者。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视网膜完全复位25眼,4眼明显好转,2眼因PVR进展行玻璃体切割术,1眼放弃治疗。术后视力提高21眼,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结论: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氩激光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损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光凝联合广视野镜倒像装置系统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只眼,采用半导体激光光凝联合广视野镜倒像装置系统治疗,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60只眼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52只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8只眼视力不变。一次性复位52只眼(86.7%),未复位8只眼(13.3%)。结论采用半导体激光光凝联合广视野镜倒像装置系统进行视网膜脱离手术使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切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2014年1-12月收治的15例(15眼)患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的患者,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施行23G玻切头前段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切开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状况及手术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15例患者(15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4例患者眼压控制良好,眼压由术前的(39.48±2.43)mm Hg下降至术后的(14.20±3.62)mm Hg(P<0.01);1例患者加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15例患者前房均形成,术后前房深度增至(2.06±0.04)mm,较术前明显加深(F=9.68,P<0.01);术后6个月角膜均透明,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压失控、眼球感染、球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有效,并且避免了传统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界膜剥除联合视网膜切开在治疗创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意义。方法笔者对2012~2014年收治的开放性眼创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49眼进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PVR)均为C3以上。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眼,术中广泛剥除内界膜联合周边视网膜大范围切开;B组27眼,行常规玻切手术治疗,并剪除视网膜牵引。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7.5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PVR分级及视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发生率:A组术后发生2眼(9.1%),B组11眼(40.7%),两组间卡方值为6.229,P值为0.0125;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A组中再次发现黄斑前膜1眼(4.5%),B组9眼(33.3%),两组间卡方检验,卡方值为4.540,P值0.03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组剥除后极部内界膜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与B组差别不大,P值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前膜概率均低于未剥离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