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痛吐散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被诊断为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2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痛吐散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胀、呕吐、纳差、不思饮食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吐散治疗小儿感冒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显著,较单独西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铮  范烨  张炎 《陕西中医》2008,29(3):322-323
目的:介绍周耀庭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的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整理其诊治经验。结论:周老认为小儿形气不足,气血未盛,外感多见;其病机特点为发病急、传变快,热证多见;兼加证多。临床辨证将其分为: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外感夹痰、外感夹滞、外感夹惊。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阶段。脾虚夹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随着病程的进展,其发病机制会在核心病机基础上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征发生演变,衍生出新的病机因素,多种病机因素相互交结,导致该病迁延不愈,日久或会导致胃黏膜癌变。故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出发,围绕病机演变规律,并结合内镜下不同病理表现,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演变过程与病邪兼夹,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田维玮 《河北中医》2012,34(9):1338-1338,1406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表现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除上述典型症状外,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不同点在于易夹滞、夹惊、夹痰,其中临床以夹滞较常见。患儿在感冒过程中,兼有嗳气,甚则呕吐、恶心、口臭、腹胀、纳差、便干、腹泻、舌苔浊腻等症状。这就是儿科中医临床上常见的小儿感冒夹滞证,又称感冒夹积或感冒夹食。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胃炎成因复杂,病程缠绵,临床多见。刘华一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在培补脾胃的同时,治以活血祛瘀、消食导滞、疏肝和胃、调畅气机,中西并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诊治与研究30 a余,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嘈杂是上消化道溃疡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李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虚肝郁胃滞,治疗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原则,配合饮食及生活调护,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廖教授坚持"谨守病机"的治疗思路,对于小儿感冒的治疗,其认为"风、侵、表、争"为小儿感冒基本病机,并基于这一关键病机创立了以"发散风邪"为治疗原则的感冒方,临床疗效显著。现对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感冒的临床经验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脾胃虚寒证是脾胃病的常见证型。李培润主任医师认为现代人普遍阳气不足,脾胃阳气亏损、虚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重要病因,其在临床实践中归纳并总结了导致脾胃虚寒证的七大因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乱用清热解毒药、滥用抗生素、起居无常、贪凉饮冷、医源性或自源性误治及冬天过度取暖。李培润主任医师临床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常以自拟温胃建中汤为基础方,并根据脾胃虚寒夹湿、夹瘀、夹气郁、夹食滞、夹阴伤等不同证候特点及不同脾胃病的具体情况,灵活加减用药,疗效显著。该文分享李培润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脾胃虚寒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痞证作为常见的脾胃系疾病,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主要病机以虚损为主,兼夹病机多且复杂,病程一般较长,容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文总结了陶晓华教授治疗痞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痞证作为常见的脾胃系疾病,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主要病机以虚损为主,兼夹病机多且复杂,病程一般较长,容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文总结了陶晓华教授治疗痞证的临床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继发性闭经是妇科常见疑难病之一。本文追根溯源从《内经》及各家学说对该病进行阐述总结,认为脾胃为冲任胞宫纽带,气血之源,气机之枢与月经来潮、形成、疏泄关系密切,脾胃不调为初始病机,兼病四脏为继发病机,并存在心气虚、肝气郁的体质病机,热邪、痰湿、血瘀的衍生病机。针对继发病机若病在心脾,脾胃生化不足,心气先虚,胞宫被火蚀,气血不行,经闭血枯,治以补脾养心,顺气调经,补心汤治疗;若病在肺脾,脾胃气机不畅,肺气失宣,生热生湿,血行不利,经闭自生,治以提壶揭盖,宣肺泻热,三拗汤合小陷胸汤治疗;若病在肝脾,脾胃湿热,肝横犯于脾胃,热邪伤津耗血,经血瘀滞,经闭病现,治以平肝理气,清胃滋阴,加味逍遥散合益胃汤治疗;若病在脾肾,阳明凝寒,累及肾气,肾阳虚涩,胞宫寒冷,经血不行,经闭乃成,治以温胃暖肾,健脾益气,附子理中汤合乌药汤治疗。  相似文献   

12.
龙伟芳 《光明中医》2010,25(4):695-696
本文根据中医学脾胃系统生理、病理特点,从实体到功能对该系统疾病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依据纳运失常导致的食积停滞一证,采用消积导滞法,以消食、化积、健脾、运滞、行气、清热诸手段,运用到临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95— 2 0 0 1年 ,笔者以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 ,近代多以胃痞称之。祖国医学认为 ,“久病必虚” ,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亦提出了“病初在经 ,久病入络”之见解。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程迁延 ,多由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和劳逸失当所致 ,久则脾胃损伤 ,脾胃即损 ,中气亏虚 ,推动无力 ,气血运行不畅 ,则血行瘀滞。故脾胃气虚血瘀 ,乃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临床中 ,随病因、病机不同结合临床症状分为脾虚夹瘀型、阴虚木横型和阴虚夹湿型。1 脾虚夹瘀型形体消瘦 ,面晦少…  相似文献   

14.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的学术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与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口疮是脾胃常见病之一。李教授认为:口疮病机为脾虚肝郁胃滞,治疗应以健脾疏肝和胃为原则,配合饮食及生活调护,则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李学军主任医师运用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李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遣方用药规律。结果:李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基础,湿热蕴肠、气血瘀滞为其基本病机,腹气壅滞、血败肉腐而成本病。提出"健脾利湿、固本培源"的治法,并创立脾胃培源灌肠方。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研究院施奠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 5 0余载 ,治学严谨 ,博采众长 ,学验俱丰 ,分层辨治脾胃病尤具匠心。笔者有幸侍诊 ,现就个人学习期间所见 ,将施老分层辨治脾胃病经验作一简介。临床上许多脾胃病病程迁延 ,病情复杂 ,症状极不典型 ,若单凭临床症状进行常规辨证施治 ,疗效往往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 ,施老常审证求因 ,从病机演变过程中推理分析 ,将病机演变过程分为若干层次 ,如第一病机层次辨证疗效不显著 ,接着可从第二病机层次着手辨证施治 ,以此类推 ,即所谓分层辨治。1 温燥不效 ,治宜养阴脾为阴 ,胃为阳 ,脾胃之中又有…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昌华 《中医杂志》2005,46(9):655-656
笔者曾系统地观察治疗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总结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热是指脾胃蕴热,滞是指气滞或气滞血瘀,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虚、热、滞侧重不一,但三者往往相兼为病,治疗采取补益脾胃、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三法并用,并根据虚热滞的侧重不同,以一法为主,兼顾其他,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型肝炎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于培龙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具有并发症多、证情兼夹多变、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以湿热蕴阳、气血瘀滞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大法为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基本方以《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味.且在临证时,注重祛湿化瘀这一关键环节,并处处顾护脾胃盛衰为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马山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山教授系海军胃病研究所所长 ,兼任全国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从医 30余年 ,擅治各种疑难杂症 ,尤其擅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的治疗 ,治疗CAG上万例。笔者有幸编集马山教授治疗CAG经验点滴 ,冒昧述之 ,以供同道参考。1 宏观、微观辨证探明病机马老注重病症施治 ,但不拘泥于古 ,根据CAG患者多数有较长病史 ,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和精神等因素损伤脾胃 ,初期胃阴受损 ,胃阳被遏 ,久则中阳衰败运化失司 ,气血郁结而致病。临床可见胃脘隐痛或刺痛、腹胀、嗳气 ,诸症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 ,舌质暗 ,舌下静脉迂屈等一派虚寒夹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