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期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00例临床诊断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肝活组织病理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发现100例中病理诊断为单纯血吸虫病仅12例,血吸虫病伴有乙型肝炎(乙肝)53例,单纯乙肝35例。血清HBV标志阳性率为67.1%,肝活组织地依红染色HBsAg阳性38%,提示临床诊断晚血的绝大多数患者伴有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部分病例HBVDNA、肝脏病理检查及其病因治疗情况作统计学分析,并以70例单纯晚血病例作对照。结果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原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及其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高,生化指标异常率也高于对照组;HBV感染者HBeAg阴性占79.1%(68/86),HBVDNA检测阳性率42.9%(15/35);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阳性率为62.8%。结论合并HBV感染的晚血患者,部分同时存在肝炎肝硬化并发症高、预后差。要防止病人进展为肝炎肝硬化,应加强及提高乙型肝炎的检查及其诊断水平,同时加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以及血吸虫病的杀虫治疗和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晚期血吸虫病与HBsAg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回升,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也有增多,临床上晚血病人合并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的经常可见,且转归又差。为此1990年和1991年我们对633例晚血病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对象来源于临床确诊的晚血病人,诊断分型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标准进行,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厚型(简称结增型)、侏儒型4型。 对确诊的每一个晚血病人进行HBsAg的定性检测,方法为RPHA法。 结果与分析 共检测晚血病人633例,其中男性412例,女性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与晚期血吸虫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74年,我们调查964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1983年作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晚血患者预后较差。 一、方法 1974年检查964例,男、女比例为1:1.45。年龄22~72岁。巨牌型918例(95.2%),其中已切脾79例(78.3%);腹水型43例(4.5%);结肠增殖型1例(0.1%);株儒型2例(0.2%)。HBSAg阳性8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患者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结果 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x 2=40.17,P<0.01).现存晚血37人.结论 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鹤庆县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现状,为制定晚血救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度血防统计报表中的晚血患者和各流行村推荐的疑似晚血患者进行核查.结果 2011年全县共有晚血116例,2010年在册晚血病例85例中现存79例(有6例死亡),历史漏查漏报晚血有37例(2000年以来发现6例).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07%.116例患者均有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史,治疗方法采用病原治疗结合内科治疗27例,病原治疗+手术治疗88例,其他治疗1例占0.86%.116例晚血病例肝脏、脾脏肿大程度和门静脉内外径均以肝脾肿大型病例为大,肝脏实质纤维化程度达Ⅱ级及以上人数以巨脾型病例所占的比例为高.结论 鹤庆县目前晚血病例的健康状况尚好,晚血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脾切除术对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和晚血合并乙型肝炎生存的影响,我们从1985~1999年,对晚血和晚血合并乙肝患者行脾切除术34例进行随访,现将生存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晚血患者组18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47岁。晚血合并乙肝患者组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49岁,年龄最小33岁,平均年龄44岁。晚血患者组术前 14例作IHA、ELISA检查均为阳性,4例作直肠活检均发现血吸虫卵。晚血合并乙肝患者均为 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8.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若干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110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巨脾型晚血最多见,占52.2%(575/1102).脾切除仍为治疗巨牌型晚血的主要手段.晚血的乙型肝炎,肺结核及恶性肿瘤的患病率较高,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差.脾切除未增加上述疾病的患病率,但可改善晚血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时,发现血吸虫病伴有肝炎后肝硬化比例较大。范锡兰等在临床诊断为晚血的10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单纯血吸虫肝病肝纤维化者67例,占63.2%,而伴有典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者39例,占36.8%。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本县晚期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晚血 )的流行现状 ,正确评价晚血的防治工作 ,笔者对 1991年晚血调查在册的434例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1991年全县晚血调查建册的患者以及疑似“新晚血”患者。1.2 调查方法 对调查对象作体检加 B超检查。晚血的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5 997- 1995 )。分型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血吸虫病防治手册》1990年版执行 ,即分成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病情分为临床治愈、好转、尚需治疗 3类。2 结果2 .1 …  相似文献   

11.
宝应县地处北纬 3 3°18′,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最北界 ,曾是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 1987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全县晚期血吸虫病 (以下简称晚血 )患者 196例。为掌握晚血现状和评价防治工作 ,2 0 0 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晚血调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1987年在册的所有晚血患者以及各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疑似晚血患者。2 方法晚血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标准以 1990年版《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为依据 [1 ] ,临床分型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 ;病情分为临床治愈、病情稳定、尚需治疗 3类。采用通知病员统一集中在当地卫生院检查…  相似文献   

12.
我县自1976年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普查以来,至1991年间共查出晚血病人893例,占全县累计血吸虫病人数的1.4%。 1 概况 893例晚血中,男性623例,女性270例,男女之比2.3:1.巨脾型(含肝脾肿大型)最多,为597例,占66.9%(其中已切脾378例,占巨脾型的63.3%);腹水型次之,为286例(包括巨脾伴腹水221例,脾切后再出现腹水者65例),占32.0%;结肠增殖型8例,占0.9%;侏儒型2例,占0.2%。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4950例晚血,709例(14.3%)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已切脾者有出血史的532例中,术前出血338例,268例(79.3%)术后未再出血,术后复发出血70例(20.7%)。切脾前无出血史者2781例,术后发生出血的194例(7%)。提示单纯脾切除对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效果,但术前有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较术前无出血者高。对近年有出血史的50例晚血作了纤维胃镜检查,74%的患者伴有胃十二指肠病变.并对晚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99例晚期血吸虫病人生存状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全面了解晚期血吸虫病人(以下简称晚血)的生存状态,为晚血病人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及制定防治对策。方法:对晚血病人的心、肝、肺、肾、脾脏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全面检测及综合分析。结果:99例晚血病人中,33.33%的病人肝功能异常,52.53%的病人患有杂夹症,其中30.30%的病人合并乙型肝炎,61.62%的病人门静脉扩张,61.43%的病人脾静脉扩张。结论:晚血患者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在防治中要做到早期发现,诊断准确,并对不同的夹杂症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5.
晚期血吸虫病32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4年湖北省孝感市共有晚期血吸虫病(晚血) 407例,其中腹水型208例,死亡20例;巨脾型185例.死亡 12例;侏儒型7例;结肠增殖型7例。现将32例晚血死亡病例死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第3版制定的  相似文献   

16.
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乙型肝炎(下称乙肝)和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在本地区都是常见病,容易合并发生,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文献报道较少.本院1980—1990年共收治晚血515例,其中合并肝癌4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5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2.75:1;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17岁,平均45.5岁;职业:农民39例,渔民1例,干部2例.1.2 临床表现与分型 全部病例均以晚血入院.主要症状为乏力、消瘦、纳差、腹胀.其中肝区疼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晚期血吸虫病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省于1976年宣布基本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血防工作即转入巩固、监测,因此对全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现状必须作进一步清理。 步骤与方法:一、寻求临床治愈指标:用配对法观察晚血133例,按病情分为三类:临床治愈、病情稳定、尚需治疗。二、验证指标:检查832例晚血,验证结果认为,上述指标比较切合实际,並认为毋需做配对  相似文献   

18.
我市原有晚期血吸虫病人(以下简称晚血)658例,在1988年10月复查时,尚有现症晚血119例,其中巨脾型111例,占93.28%,腹水型8例,占6.72%。为了解、分析晚血病人的治疗与费用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于1990年5月对全市的晚血作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方法 调查对象:1988年10月确诊的现症晚血。 调查内容:病人在1989年度因血吸虫病住院的次数、天数、原因、费用、门诊治疗情况、目前病情、家庭人均收入等。  相似文献   

19.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采用重氮化反应法检测40例晚血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并与门脉高压的指标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以及脾/门静脉内径比值作了相关分析。结果:晚血组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但与门静脉高压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O参与晚血病理过程,是形成门静脉高压的多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成都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分布现状和特点,为开展晚血救治和指导血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询问、体检、结合历史档案等方式对现存晚血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成都市现存疑似或确诊晚血共379人,调查347人,确诊晚血227人。确诊晚血主要分布在大邑(28.63%)、青白江(14.98%)、新津(13.66%)、邛崃(11.89%)、蒲江(11.45%)。男性患者占62.56%。年龄最小为28岁,最大为91岁,平均年龄62.03±10.61岁,60~75岁占52.42%。巨脾型占81.5%。227例晚血患者中,病程最长52年,病程在30年以上有172例,占75.77%;小学及以下文化有166人占73.13%,职业以农民为主(206人,占90.75%)。结论成都市现有晚血患者分布与血吸虫历史流行的严重程度分布一致,主要为年龄大、病程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