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即苍白螺旋体的苍白亚种,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通过破损的皮肤与黏膜由感染者传染给患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为了控制梅毒的医院感染,现已规定凡是手术、输血(供、受血者)及各种创伤性检查的患者,均进行梅毒螺旋体的相关血清学检查。常规检验中发现老年患者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率偏高,但临床上却没有任何症状,病人也诉无发病史和疾病接触史,老年人逐渐丧失性能力,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CM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性能价值,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所有采用CMI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标本61 051例,阳性标本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证,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61 051例患者中CMIA法阳性标本852例,阳性率为1.40%,TPPA法阳性确认663例,阳性符合率为77.82%,假阳性率为0.31%.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符合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42,P =0.002).>60岁老年组CMIA法阳性预测值最低,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27,P = 0.007),容易引起梅毒误诊.科室以皮肤科患者CMIA法阳性预测值最高.TPPA结果阳性符合率随着S/CO升高而升高,当S/CO≥10时,符合率达到100%.以TPPA法作为确证试验,对CMIA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S/CO值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到最佳诊断截断值为3.61.结论 CMIA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梅毒筛查,TPPA法则更客观反映真实的梅毒阳性情况.对于CMIA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标本,尤其是S/CO<3.61的标本,有必要进行TPPA复检,联合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假阳性,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3.
ELISA检测梅毒IgM抗体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IgM抗体(Tp-IgM)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本文对确诊的67例早期梅毒、3例早期神经梅毒,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患者与26名非梅毒对照。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脑脊液的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同时作RPR及TPPA检测,结果表明,ELISA,RPR及TPPA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8.5%和100%;ELISA法对于早期梅毒的敏感性(95.5%)高于RPR和TPPA(均为83.6%),而在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血清和3例早期神经梅毒脑脊液中,ELISA各检出2例阳性,提示ELISA法检测Tp-IgM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优于RPR和TPPA,对早期神经梅毒和不定期潜伏梅毒的诊断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试验(TPHA)和蛋白印迹试验法(WB)比较评估梅毒血清学筛查法化学发光法(CLIA)的性能.方法 回顾性研究18 494例受血者血清标本CLIA和TPH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结果,对CLIA和(或)TPHA结果阳性177例标本用WB检测确认.同时用CLIA、TPHA和WB检测了81例各期梅毒患者血清、55例有潜在干扰的患者血清和250例阴性对照血清梅毒抗体.结果 以WB检测结果为金标准,CLIA方法的灵敏度为98.4%,显著高于TPHA(94.4%)(x2=5.76,P<0.05);CLIA方法特异性为100%,高于TPHA方法特异性(9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P>0.05).结论 CLIA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于临床实验室进行梅毒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一种可用于梅毒诊断及疗效考核的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方法建立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平行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抗体,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中特异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法为金标准,对临床上疑为梅毒患者的360份血清进行TPHA法和DIGFA法检测对比。结果用DIGFA法对已确诊为Ⅰ期、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82.61%(38/46)、100.00%(24/24)和77.78%(t4/t8);IgG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60.87%(28/46)、91.67%(22/24)和88.89%(16/18);在Ⅰ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特异IgM抗体的阳性率高于I{$抗体(P〈0.05),在Ⅱ期和Ⅲ期梅毒患者血清中,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8例两类抗体均阳性的梅毒患者经有效药物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连续采血,经DIGFA检测连续观察的结果表明,IgM抗体出现较早,阴转较为明显和迅速,治疗后3个月的阴转率就达31.03%(18/58),1年的阴转率可达93.10%(54/58);而IgG抗体出现较晚,阴转缓慢,治疗后1年的阴转率仅为34.48%(20/54)。结论DIGFA是检测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有效方法,早期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考核可检测IgM抗体,而IgG抗体的检测则主要用于回忆性诊断,不适用于判断是否治愈或再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控制梅毒的院内感染,现已规定凡行手术、输血、各种创伤性检查的患者均须进行梅毒螺旋体的相关血清学检验。由于梅毒对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以及患病后对患者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影响较大,因此相关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一直是十分敏感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国内多位学者[1-4]的研究结果显示,TP-ELISA和TPPA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发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克隆、表达并纯化梅毒螺旋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47× 10 3 抗原 ,并检测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方法 应用基因扩增技术分离此蛋白的全长基因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应用融合表达载体pGEX 2T ,重组、克隆得到带有梅毒螺旋体 47× 10 3 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菌株 ,经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重组融合蛋白。再经亲和层析获得纯品 ,并联合应用ELISA检测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 30份 ,同时检测非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 30份。结果 纯化后获得了梅毒螺旋体相对分子质量为 47× 10 3 的特异性抗原。ELISA检测梅毒患者血清结果均阳性。非梅毒患者血清均阴性 ,无非特异性交叉反应。结论 此项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的特点 ,为临床检测梅毒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近年来,中国梅毒感染率不断增加~([1]),这需要实验室提供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以利于疾病的诊治。目前,实验室诊断方法有梅毒病原体直接检查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查~([2])。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hemilumines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法由于可实现自动化,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重复性,可快速报告结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梅毒的筛查,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CMIA)技术定量检测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用CMIA技术对22235例患者进行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Anti-TP)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定量检测,所有阳性标本用相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定性检测,Anti-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Anti-HIV阳性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抗体确认,并对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定量检测阳性例数分别为3028、336、684、63;定量阳性标本经ELISA检测,定性阳性例数分别为2472,269,668,58;684例Anti-TP定量阳性样本中,用TPPA确认,阳性603例;63例Anti-HIV定量阳性样本送南充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48例确定为阳性,5例不确定,10例为阴性。结论 CMIA法定量检测输血前感染性指标可及早发现感染"窗口期"患者,降低漏检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医护人员自我防护及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ELISA法检测老年人梅毒抗体易产生假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梅毒是性传播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梅毒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而在血清学检查中,对特异性抗体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 PA(或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TPPA(或TPHA)已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各种手术前患者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共1525例接受手术的患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前血液的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12.39%,其中HBsAg阳性者133例,阳性率为8.72%,阳性率最高;抗HCV阳性者25例;阳性率为1.64%;抗HIV阳性者4例,其阳性率为0.26%;梅毒抗体阳性者27例,阳性率为1. 77%;男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1.20%,女性患者各项指标阳性率为13.4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临床科室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布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患者在操作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四项指标检测,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相关感染,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避免在治疗过程中与其他患者发生交叉感染,也可减少医院感染,降低医疗意外发生率,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梅毒患者血清抗磷脂抗体(APA)的异同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法检测32例SLE和77例梅毒患者血中6种抗心磷脂(CL)、抗磷脂酸(PA)、抗磷脂酰丝氨酸(PS)、抗磷脂酰乙醇胺(PE)、抗磷脂酰胆碱(PC)、抗磷脂酰肌醇抗体(PI)的APA。结果:(1)梅毒患者血清RPR的滴度为1:16、1:8和1:1(抗PE抗体除外)及RPR的滴度为1:4的6种APA IgG的吸光度(A)值,以及RPR的滴度为1:1的抗PA IgG抗体、滴度为1:8的抗PC IgG抗体和滴度为1:32、1:16及1:8的抗PI IgG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SLE患者;(2)梅毒患者血清RPR的滴度为1:4的4种APA IgM和滴度为1:1的5种APA IgM的A值,以及RPR滴度为1:1梅毒患者抗CL、抗PS和抗PC IgM抗体及滴度为1:32的抗PA IgM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SLE患者。结论:SLE和梅毒患者血清的A值和阳性率均有所不同,检测A值有助于SLE与梅毒患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筛查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TP-Ab血清学筛查方案.方法 收集在我院进行TP-Ab筛查的患者标本,共计30,100例,对于CMIA为阴性者直接报告结果,CMIA阳性者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并同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在30100例筛查标本中,CMIA阳性者402例(1.3%),样本吸光度与临界质控吸光度比值(S/CO)在1.05~40.56之间.CMIA结果>10 S/CO的标本共178例,TPPA阳性比例为100%,RPR阳性63例;在6-10 S/CO之间的标本共计50例,RPR阳性8例,TPPA阳性比例92%;在3~6 S/CO之间的标本59例,RPR阳性者5例,TPPA阳性的比例66.1%;在1~3 S/CO之间的标本115例,RPR均为阴性,TPPA阳性的比例仅为20%.结论 CMIA筛查TP-Ab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相对较低,采用CMIA进行TP-Ab筛查,并根据其S/CO值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用另外一种高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验进行确认,是TP-Ab筛查理想的方案,确认方法可以选择TPPA等试验.确认阳性者,应报告RPR结果,辅助临床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梅毒(TP)血清抗体阳性率及其分布状况,为梅毒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共36854例普通住院患者血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用双孔复检后再用金标法进行确认试验,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病例列为本次统计范围,回顾性分析各科室、各年度及各年龄段阳性率.结果 在36854例住院患者血清中共检出639例梅毒抗体阳性,总体阳性率为1.73%,男性阳性率(2.10%,365/17402)显著高于女性(1.41%,274/19452)(P<0.05);2012年至2014年年度检出率分别为1.78%、1.77%及1.66%,年度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呈下降趋势.在科室分布上,检出率排名前五位的科室分别为肿瘤内科(4.64%)、放疗科(3.9%)、内分泌科(3.03%)、心内科(2.86%)及泌尿外科(2.68%),其中肿瘤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泌尿外科及消化内科阳性率均高于总体阳性率(P<0.05),产科阳性率(0.73%)低于总体阳性率(P<0.05);各年龄组<20、20~29、30~ 39、40~49、50 ~ 59、60~ 69、70~79及≥80岁的阳性率分别为:0.14%、0.68%、1.13%、2.14%、2.14%、2.15%、2.22%、3.42%,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其中≥40岁各年龄组均显著高于总体阳性率(P<0.05).结论 三年来梅毒检出率未见上升趋势,梅毒血清抗体阳性在临床上占一定的比例,几乎分布各个科室,常规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很有必要,对保护医务工作者、减少医源性感染和传播、预防交叉感染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间来我院的孕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在6401例标本中检出梅毒患者57例,检出率为0.89%。结论对孕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控制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妊娠早期孕妇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必要性。方法回顾2008年~2010年我院报告的妊娠梅毒病例进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875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59例,感染率为1.00%,2008年~2010年三年感染率分别为0.91%、0.96%和1.14%。89.84%的患者为潜伏梅毒。作过婚前或孕前检查的孕妇感染率为0.46%,未作过的感染率2.07%,明显增高。结论孕早期孕妇梅毒感染不容忽视,加强孕早期孕妇梅毒检测,可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保证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胶体金(Colloidal Gold,TPAb)检测血清梅毒抗体的比较,探讨胶体金法和TPPA法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本院首次用TPPA法检测阳性后的血清标本,再用TPAb法复查,共616例,以及急诊术前和腔镜检查前用TPAb法筛查出阳性的血清标本,再用TPPA法复查,共88例,并对7份两种方法共同阳性梅毒抗体血清用阴性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对稀释后的同一份血清分别用TPPA法和TPAb法进行定性检测,以比较两种方法灵敏度.结果 TPPA法检出616例阳性,用TPAb法复查612例阳,符合度99.35%;TPAb法共检测出88例阳性,用TPPA法复查77例阳性,符合度87.5%.结论 稀释实验表明TPAb法灵敏度比TPPA法更高,能检测出更低的下限.  相似文献   

18.
梅毒测定的三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是一种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的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复杂的免疫反应,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靠梅毒血清测定来进行诊断,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是(1)抗心磷脂抗体测定(亦称反应素试验,RPR);(2)梅毒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3)梅毒抗体酶联吸附法(TP-ELISA)。此三种方法在梅毒的诊断过程中各有不同的作用。为了选出不同时期的梅毒患者和不同人群的梅毒筛查的最好方法或方法组合,我们作了如下工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皮肤组织超微结构特点。方法本次选取30例二期梅毒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分析其皮肤组织超微结构,以协助诊断。结果本次梅毒螺旋体检出24例,未检出的6例以斑丘疹、斑疹多见,常跖角化斑疹检查无异常。梅毒螺旋体于细胞间质存在,多吸附或靠近干细胞膜,梅毒螺旋体附于膜上,仍以螺旋状维持,压迫细胞膜转化为螺旋状凹痕,观察梅毒螺旋体头部特征,其细胞膜结构在系统破坏发生。梅毒螺旋体在严重坏死变性的组织部位,分布数量较多,且有杆棒状及弯曲的螺旋体片段可见,周围有中性白细胞粘附或趋化。可有少量梅毒螺旋体分布于胶原纤维,但各种细胞内尚未检出。结论分析二期梅毒皮肤组织所具有的超微结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参考条件,并方便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海南分院2013年1月至12月共1026例输血前患者,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阳性者102例,阳性率为9.94%;抗HCV阳性者18例;阳性率为1.75%;抗HIV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0.19%;梅毒抗体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2.24%。感染指标阳性率在临床科室分布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有一定的感染率,尤其是乙肝感染率很高。因此,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很有必要,可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