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95-597
目的:探讨解剖M型超声联合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评价肝硬化患者左心功能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正常组(Ⅰ组)20例,病例组30例,依据Child-Pugh评分分为Ⅱ,Ⅲ,Ⅳ组。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50例研究对象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E,A峰)及其比值(E/A)和E峰减速时间(EDT)。采用解剖M型超声测定50例研究对象的左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及射血时间(ET)。结果:肝硬化患者左室Tei指数及等容收缩指数(ICT/ET)、等容舒张指数(IRT/E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较传统心功能的评价指标更为敏感。结论:解剖M型超声联合Tei指数为临床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评价肝硬化患者左心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组织多普勒(TDI)技术中Tei指数及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a)测定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左室构型患者左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分为非肥厚组(Ⅰ组)、肥厚组(Ⅱ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用PW技术测量室间隔(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图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F/A).TDI技术于二尖瓣环选取室间隔、左心室侧壁、前壁和下壁4个位点,测量各位点Tei指数、二尖瓣环处收缩期运动速度Sa值(Sa为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并取平均值(Sm)及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速比(Ea/Aa).结果:(1)3组IVSd、LVPWd、Rw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与Ea/Aa在对照组均>1,在Ⅰ组、Ⅱ组均<1,Ⅰ组、Ⅱ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Ⅰ组、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Tei指数、IVCT呈递增趋势.Sm值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Sm值作为-个独立的TDI指标较LVEF更能早期、敏感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2)Tei指数能简便、敏感、综合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的舒缩功能,具有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扰、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世领  李献国  陈振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01-2202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三尖瓣环处心肌的运动特点,并与三尖瓣口血流频谱对比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室舒张功能。方法依据Gannu分类方法将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组:正常左室构型组32例为Ⅰ组,向心性构型组30例为Ⅱ组,向心性肥厚组32例为Ⅲ组,离心性肥厚组30例为Ⅳ组,另选取健康查体者35例为对照组。应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参数,心室充盈早期峰值E峰和心房收缩期峰值A峰,计算E/A比值;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三尖瓣隔叶及前叶瓣环处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计算Em/Am值。并对两种检测方法和各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Ⅲ组、Ⅳ组三尖瓣血流频谱A值增大,E/A〈1,与对照组及高血压I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Em/Am均〈1;不同组间Em/A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显像比脉冲多普勒更早、更敏感地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右室舒张功能受损,且随着左心室室构的不同,右室舒张功能减退的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结合Tei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40例(Ⅰ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Ⅱ组),急性下壁非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32例(Ⅲ组),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14例(Ⅳ组)。在标准心尖四腔心观二维图像指引下,采用TDI的频谱多普勒技术记录三尖瓣环与右室游离壁及中心纤维支架结合处,以及右室游离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运动速度曲线,测量各期最大运动速度,计算Tei指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各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在三尖瓣环右室游离壁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Tei指数显著升高(P<0.01),右室游离壁心尖段的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及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Ⅳ组在三尖瓣环中心纤维支架处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降低(P<0.05),Ⅱ组、Ⅲ组的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也显著降低(P<0.01),Ⅱ组在此处的Tei指数也明显升高(P<0.01);与Ⅰ组相比,Ⅲ组、Ⅳ组患者的RVEDV、RVESV明显增大(P<0.05),以Ⅳ组为著(P<0.01);Ⅳ组的RVEF明显减小(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右室收缩功能减低,其与组织多普勒技术结合测量有利于全面评价心肌梗死后右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QTVI超声心动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型(左室正常构型组及向心性肥厚组)及正常对照组20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QTVI检查。比较分析QTVI所测左室壁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侧壁和后间隔、前壁和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处的运动速度指标Ve、Va及Ve / Va的变化特点,且与常规超声心动功能指标E/A进行比较。结果:①高血压各组患者左室二尖瓣环六个位点处的平均Ve、Ve/Va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②Ve在高血压向心性肥厚组中数值低于正常构型组。结论:①QTVI技术比常规超声心动图能更早、更敏感地发现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②随着高血压时左室由正常构型向向心性肥厚的发展,QTVI能准确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同左心室构型导致心功能差异的临床检查意义。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9例,根据Ganau心室构型分类法分为左室构型正常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重构组,另取体检中心健康者30例调查者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计算所有调查者左室LVD、IVS、LVPW、LVMI、LVEF、FS及二尖瓣E峰、A峰、E/A比值等指标,通过对各指标的差异比较以评价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离心性肥厚组LVD最大(P<0.05),向心性肥厚组IVS、LVPW最厚(P<0.05),各组LVMI指标存在差异(P<0.05),离心性肥厚组LVEF、FS最低(P<0.05),各组E/A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多普勒超声应用检查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同左室构型并准确分析可实现对高血压及心功能病情的客观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宇  胡晓燕  杜平  张华  常玉英  张利英 《河北医药》2009,31(24):3385-3386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Tei指数评价妊娠女性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早、中、晚孕女性各30例分成一胎及二胎妊娠2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流速之比(E/A比值)。结果(1)晚孕二胎组E/A值明显低于晚孕一胎及早、中孕各组(P〈0.01),晚孕E/A值低于早、中孕组(P〈0.05);(2)早孕组LVEF高于中、晚孕组(P〈0.01);(3)Tei指数于中、晚孕组明显高于早孕组(P〈0.01)。结论Tei指数可简便、敏感地综合评价妊娠早、中、晚孕期女性的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全面反映左心室整体功能,了解妊娠期心功能的变化,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及Sa值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量中的异同点、相关性及如何合理选择左室心肌测量位点.方法:高血压患者160例,其中左室心肌非肥厚组(Ⅰ组)及肥厚组(Ⅱ组)各80例,对照组60例.于二尖瓣环处取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4个取样点,测量各位点Tei指数、Sa值并取均值(Sm).结果:(1)Tei指数在各组内不同位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组内位点间S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测值排序依次为侧壁>下壁>前壁>室间隔.(3)对照组与Ⅰ组Tei指数与Sm无线性相关;Ⅱ组Sm和Tei值负相关(r=-0.47,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环各位点Sa值不尽相同,尽量避免单点测量,如须单点测量应取前壁或下壁.(2)Tei指数可单点测量,准确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左心室构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将我科收集的3 6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左心室构型分为4组,分别为左心室几何构型正常组(NG组)1 468例,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组(CR组)324例,左心室向心性肥厚组(CH组)792例和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组(EH组)1 078例,比较4组的左心功能和房颤发生率。将患者是否有房颤分为房颤组593例和非房颤组3 078例,比较两组的左心功能和结构指标。结果 4组不同构型比较,EH组左心功能指标EF值最低(P<0.05)、E/A值最高(P<0.05)。与NG组比较,CR组、CH组和EH组的房颤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的LAD、LVEDD、EF值、E/A值、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几何构型的逐渐进展,房颤发生率逐渐提高,患者左心功能逐渐下降,E/A值是房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左心室构型中的LVEDD和房颤的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性能指数(Tei)与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120例心脏疾病患者分别进行6MWT及Te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功能(E/A)检查,并按6MWT结果分A、B、C三组,观察各组间指标间相关性;并通过氯沙坦治疗,观察其对Tei的干预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后,常规治疗组Tei指数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01),ARB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为(0.08±0.02),两组Tei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5,P<0.05).结论 Tei指数能准确评价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且氯沙坦能改善Tei指数.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36-333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QT离敞度(QT 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38例,采用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做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较正常对照组QTd明显增大(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QTd明显增大,增加了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观察了 2 8例 期高血压病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平均 2 2个月后左室结构及功能改变。结果显示 ,依那普利长期治疗可有效降压 ,并同时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患者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LEVDP)的住院患者35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214例)和冠心病组(141例),再根据LEVDP将冠心病组分为LEVDP正常组[LEVDP〈15mmHg(1mmHg=0.133kPa),37例]、轻度升高组(LEVDP15~30mmHg,65例)和明显升高组(LEVDP≥30mmHg,39例),比较左心房内径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非冠心病组左心房内径为(28.04-3.2)mm;冠心病组左心房内径平均为(38.0±2.2)mm,其中LEVDP正常组为(29.1±4.1)mm,LEVDP轻度升高组和明显升高组分别为(35.6±3.5)、(41.4±3.2)mm。LEVDP轻度升高及明显升高组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和LEVDP正常组(均P〈0.01),LEVDP明显升高组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LEVDP轻度升高组(P〈0.01)。LEVDP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91,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内径随LEVDP增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更换人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例。手术前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室心尖部(RVA)。手术更换起搏器,采用螺旋电极,均置放于右室间隔上部(RVS)。术后1周,程控起搏器功能参数,使起搏器工作模式为VVI、频率与术前频率相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前后数据变化,并统计学处理。结果右室心尖起搏与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比较:每搏量(ml)由58.8±19.42上升到67.2±15.8(P<0.05);心输出量(L/min)由4.93±1.30上升到5.40±0.86(P<0.05);射血分数(%)由45.2±7.3上升到53.1±5.4(P<0.05);E峰(mm/s)由57.43±15.18上升到66.35±13.73(P<0.02);E/A由0.89±0.4上升到1.04±0.37(P<0.02)。结论右室间隔上部起搏有利于左心功能的维持,尽可能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缬沙坦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实验组服用缬沙坦,治疗1年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年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间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壁厚度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厚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路海棠 《安徽医药》2017,38(2):181-184
目的 探讨左室增大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的心力衰竭患者121例,按照LVEDd分为A组(LVEDd≤65 mm)82例和B组(LVEDd>65 mm)39例,采用NYHA分级评价心功能,根据Schamroth室性早搏形态、起源部位及Lown分级法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结果 ①A组心功能以II、III级为主,B组心功能以III、IV级为主;②B组病理性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A组;两组室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室;在Lown III级以下,A组发生率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own III级以上,B组发生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室增大的程度与心功能级别相关。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Schamroth室性早搏形态、起源部位及Lown分级法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区分室性心律失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将7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剂加利尿剂。对患者进行4周的治疗观察。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脑钠肽(BNP)、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T)、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些指标能很好地反映、评估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萍  梁勤  张盛群 《贵州医药》2006,30(2):114-11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以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选择3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150-300 mg/天,观察8周,随访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变化以及服药耐受性。结果8周后,所有患者脉压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 0.05),左室重量指数明显降低(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降压作用高效、安全,而且能逆转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穆军升  张健群  周帆  顾承雄  黄方炯  孟旭  尤斌  朱俊明 《中国医药》2013,(12):1688-1689,1692
目的观察心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正常心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行心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的冠状动脉正常心室壁瘤患者共14例,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不适,伴心悸、气促和胸闷等,活动后加重。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结果14例患者手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37±9)%与(50±8)%,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大小分别为(62±10)mm与(53±6)mm,术前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心功能均达Ⅰ~Ⅱ级,随访2~12个月。结论通过心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术治疗,患者恢复顺利,没有心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明显改善左心室的功能,这种心脏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周仁秀  汪永辉  彭中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377-3379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肾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89例,记录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BMI)、肾脏病病程和高血压病程,并做心脏彩超计算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几何构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例肾性高血压患者中,LVH发生率为48.7%;慢性肾脏病(CKD)1期患者肾功能正常时,LVH发生率为27.5%,在CKD5期达到70.5%;其中,左心室离心性肥厚51例(26.98%),左心室向心性肥厚41例(21.6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血红蛋白与肾性高血压患者发生LVH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LVH在肾功能正常的肾性高血压患者中己经存在,并且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患病率逐渐增加。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左心室构型是离心性肥厚。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血红蛋白是肾性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