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位于桥脑小脑角的尾端,吞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位居面神经和听神经的下方[1].后组颅神经完全麻痹的患者不仅吞咽反射消失,往往还伴有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故必须行气管切开手术,以保证脑组织的血氧循环及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从而预防呕吐、呛咳、误吸而导致的肺部感染的发生,而该类患者不同于常规气管切开病人.我院2002年6月~2002年12月共收治3例完全性后组颅神经麻痹的患者,经积极气管切开、血管扩张剂和神经营养药等治疗,均已痊愈.现将气管切开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例机械通气气管切口处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11月 2 9日~ 2 0 0 4年 1月 2 3日 ,我院收治了 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气管切开伤口处大肠埃希菌感染 ,经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伤口愈合并脱机 ,拔管后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 ,女 ,2 9岁 ,因四肢无力 1d加重伴呼吸无力、吞咽呛咳 6h于 2 0 0 3年 11月 2 9日以“格林 -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eSyndrom)收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呛咳等呼吸肌麻痹症状 ,立即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处气道通畅 ,有少量渗血渗液 ,无皮下气肿和血肿。住院后给予气管切开常规…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8~ 1 999年我院ICU病房共收治延髓肿瘤病人 30例 ,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 7~58岁 ,平均年龄 31 3岁。气管切开 6例 ,呼吸机支持 5例。1 2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3例 ;发烧 2 8例 ;肺炎及呼吸道感染共 3例 ,突发呼吸骤停 2例 ,术前伴严重的后组颅神经麻痹。1 3 治疗结果 :30例中恢复良好 2 7例 ;呼吸功能恢复不良 2例 ,患者术前即有严重的后组颅神经麻痹 ;1例延髓巨大血网病人因呼吸衰竭、肺炎死亡。2 监测2 1 瞳孔和意识 :脑外科术后病人重要的是观察瞳孔和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而延髓有其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神经重症患者气管切开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病房的117例神经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对象66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行气管切开分为气管切开组(T组,35例)和未行气管切开组(NT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神经重症...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 2 0 0 1年 3月收治 1例因亚急性神经根神经炎晚期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而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的病人 ,现将护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74岁 ,因双下肢麻木 ,乏力 ,进行性肌萎缩 18个月 ,曾在中山医院诊治 ,经EMC检查提示为前角细胞损伤 ,诊断为 :(1)亚急性神经根炎 ;(2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过激素、神经营养、胆碱酶抑制剂、血透等治疗 ,效果欠佳 ,病情进一步恶化 ,于 2 0 0 1年 1月因呼吸衰竭而行气管切开 ,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于 2 0 0 1年 3月 2 2日转来我院继续治疗 ,当时症状 :神志…  相似文献   

6.
我科对颅神经麻痹、浅昏迷等痰液不能顺利排出的患者 ,采用了气管内留置吸痰管吸痰的方法 ,不仅吸痰效果较好 ,同时避免了气管切开、防止了肺部感染。现简介如下。1 一般资料1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11月间 ,我科采用留置吸痰管吸痰的 2 7例患者 ,男 15例 ,女 12例 ,年龄 11~ 60岁 ;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 5例 ,脑外伤 4例 ,听神经瘤 3例 ,后颅凹肿瘤 10例 ,其他疾病 5例。2 方 法2 .1 插管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适宜规格的可控式负压灭菌吸痰管或以灭菌导尿管替代吸痰管 ,用灭菌油纱润滑管道外表备用。2 .2 插管方法插入吸痰管前加大…  相似文献   

7.
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气管切开的护理袁真丽刘俊王冰儿童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多伴有呼吸肌无力及Ⅸ、Ⅹ对颅神经损害所致的延髓麻痹,病情进展快,好转也快,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死。所以,呼吸肌麻痹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8.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主要病变 是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有时也侵犯,脊膜脊髓、甚至脑部、临床表现对称性,驰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病情严重可使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病人的生命,临床行气管切开术,本文总结了(GBS(气管切开术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1959年~1991年收治14例GBS,行气管切开术4例,其中男性占3例、女性占1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26岁、治愈2例、显进1例、死亡1例。2 典型病例.例1、李某、男、21岁、农民、1989年6月12日入院,入院时意识清,出现呼吸困难、语音低微、双眼外展不全、全侧额纹线、双睫毛征(+)、口轮匝肌力弱、吞咽困难、四肢软瘫、肌力0级、立即行气管切开术、无自主呼吸、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112天。例2、王某、男、8岁,1921年6月3 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一个月因感冒出现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伴呼吸困难来诊,查体,意识清、呼吸困难、口唇发射呼吸运动减弱、右肺呼吸音减弱、心律整张力明显减低,上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力I级、腱反射均消失、呼吸肌麻痹。即行气管切开、无自主呼吸、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气管切开后如何选择时机拔除气管套管。方法对35例颅脑损伤伴假性球麻痹的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高压氧、营养神经及针灸、吞咽功能训练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拔气管套管时先试堵24~48h后再拔除的方法。结果 34例拔除成功,1例拔除后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再重新置管,2周后成功拔管。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拔管难度较大,但掌握好时机、方法得当时均可顺利拔管。  相似文献   

10.
副肿瘤综合征又称癌性神经病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关颅神经受累的报道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副肿瘤综合征 1 0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40岁 ,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55岁± 4岁。动眼神经麻痹 6例 ,外展神经麻痹 1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例 ,舌咽神经麻痹 1例 ;本组中单侧颅神经损害 7例 ,双侧颅神经损害 3例 ;单纯颅神经损害 4例 ,颅神经损害合并下肢瘫痪 2例 ,合并肌无力 2例 ,合并共济失调 2例 ;四肢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8例 ;其中 7例因眼睑下垂、复视表现首次就诊于眼科 ,…  相似文献   

11.
后颅凹开颅术后,由于后组颅神经的功能损害导致吞咽、咳嗽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排痰。如按照常规的拔管指征[1]拔除气管插管,容易导致拔管失败致各种危及患者生命的意外发生。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科监护病房对气管插管全麻,后颅凹开颅术后患者34例,通过手术前全面评估掌握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气管插管途径;术后严密的监护,避免意外拔管;准确判断病情掌握拔管时机,减少再次插管率等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拔除气管插管,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9~68岁。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和白蛋白与结核性脑膜炎(TM)颅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TM患者48例,根据有无颅神经损害分为无颅神经麻痹组30例和伴颅神经麻痹组18例;分析颅神经损伤情况,检测比较2组患者脑脊液中蛋白、IgG、IgM、补体C3及白蛋白含量。结果:伴颅神经麻痹组外展神经受损10例(55.6%),动眼神经受损6例(33.3%),视神经受损4例(22.2%),听神经受损2例(11.1%)。伴颅神经麻痹组脑脊液蛋白含量、IgG、IgM、白蛋白含量及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明显高于无颅神经麻痹组(P<0.01或0.001),结论:TM伴颅神经损害患者的脑脊液中,蛋白、部分免疫球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呈深昏迷 ,咳嗽及吞咽功能消失 ,口腔分泌物多 ,极易形成肺部感染 ,及时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但气管切开后并发食管漏者罕见。我科于 1999年 5月 6日收住 1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食管漏的患者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术后 81d漏口愈合。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 ,46岁。因车祸伤及头部 ,由其他医院治疗 4d行气管切开后转入我院ICU病房。查体 :T 3 7 5℃ ,P 10 0次/min ,R 2 6次 /min ,BP 17/ 12kPa,呈深昏迷 ,GCS评 5分 ,气管切开内套管通畅 ,管口处分泌物较多 ,为咖啡色 ,双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对肺部感染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36例重型颅脑创伤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内予以切开)79例和延迟组(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10h实施气管切开)57例,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气管起开前后的血气指标、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结局等指标。【结果】早期组气管切开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值均显著的优于延迟组;早期组气管切开24h后PaO2、PaCO2、SaO2值,切开前与切开24h后的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延迟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气管切开后d7、d28的CPIS评分均显著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的肺部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延迟组(P〈0.05);早期组和延迟组患者的28d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具有气管切开指征后应该及时予以气管切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降低肺部感染率、缩短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1992年 3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五官科对 76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对其中 6例发生特殊情况的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气管切开发生特殊情况的 6例患者 ,年龄 4~ 84岁 ,其中 4岁 1例 ,16~ 4 9岁 2例 ,5 0~ 84岁 3例。男 4例 ,女 2例。气管切开原因 :因喉本身疾病阻塞声门 ,造成呼吸困难 1例 ,严重颅脑损伤深昏迷经口鼻吸痰困难 1例 ,其他因各种疾病 (麻醉意外 ,高位截瘫 ,脑血管病等 )致呼吸肌麻痹 4例。其中拔管困难 1例 ,术后切口出血 1例 ,皮下气肿 1例 ,出现拔管后漏气 1例 ,进食发呛 1例 ,气管切开后仍有呼…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抢救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严重呼吸衰竭和深昏迷患者的一种重要而积极的急救措施.为了预防切开感染,常规在气管切开口处垫气管切开纱布,一般每天更换2~4次.对于痰液较多并能自行咳出的患者,频繁地更换纱布易引起气管套管脱出,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经济负担.2007年5月以来,我们在气管切开纱布上加垫一层一次性薄膜手套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丹 《现代护理》2001,7(1):44-44
气管异物的种类很多,但是带管者的气管套管腐蚀、断离而造成气管异物实属少见,我科于2000年5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于1984年6月23日因甲状腺瘤行手术治疗,1987年9月6日复发再次手术,并行气管切开,术后因喉返神经麻痹出现声嘶。1989年5月29日因再次复发行第三次手术,1990年10月6日因“双侧喉返神经不完全麻痹,Ⅲ°呼吸困难”收入我科。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术,全麻下行喉裂开左侧披裂软骨切除,左侧声带外展术,术中发现声门下气管前壁赘生物,并以 20%硝酸…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在预防痰痂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气管切开护理是一个连续、细致、多人合作的过程 ,若无有效的管理机制 ,气道内易形成痰痂危及病人生命。我科采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 ,对气管切开护理进行全程、双重的监督管理 ,使气管内痰痂形成率明显下降。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科收治的因喉癌及喉外伤而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 5 2例 ,男性 42例 ,女性 10例。年龄 11个月至 72岁。其中 2 0 0 0年 1~ 12月行气管切开 2 4例 ,为使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前组 ,形成痰痂 3例 ( 12 % ) ,均因呼吸困难而被迫拔除气管套管 ;2 0 0 1年 1~ 12月行气管切开 2 8例 ,为使…  相似文献   

20.
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敏贞 《现代护理》2004,10(5):408-409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置管术 (PDT)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12 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 (观察组 )和气管切开组 (对照组 ) ,观察组行经皮气管置管术 ,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和气管导管拔除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 0 0 1。观察组有 2例皮下气肿和 1例操作中出血。对照组有 6例出血、1例感染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0 81,P >0 .0 5 )。结论 经皮气管置管术创伤小 ,手术过程简单、方便 ,良好护理能提高疗效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